100多年前,康有为斥巨资150万买下瑞典的一座岛,如今岛屿归谁?

1904年,瑞典首都来了一个有钱的中国人。

之所以说他有钱,是因为这位中国人先是在瑞典的富人区的豪华宾馆居住了一个多月,然后又买下了附近的一座小岛,在上面盖起了宅子。

这个有钱的中国人就是康有为,中国维新派的领袖人物。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名人。

那么,这位在当时引起全国轰动的人物为什么会跑到瑞典买下一座小岛呢?

康有为岛

1898年,数千名学子联名上书,坚决抗议国家签署《马关条约》,从此康有为的名号一炮打响。

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致力于变法的戊戌六君子接连被捕,维新派领袖人物康有为逃亡海外。

匆忙逃出中国之时,康有为最开始想要到英国去避难。但是彼时康有为在中国所做的事情早已传到了英国,因此,当康有为向英国递交庚帖,希望能入境的时候,毫不犹豫的被英国人以避免麻烦而拒绝了。

眼看英国去不成,接着康有为求助日本,当时支持维新变法的日本内阁首相同意了他的请求。

在这里,无法救国的期期艾艾的情绪,也让康有为在日本即便是见到再多的美景,心中的愁苦依旧难消,为此他挥笔写下“荒山走寒云,极目但百草,莽莽峰万重,悲风号日暮”。

不到半年,原本的内阁倒台。新组成的内阁因为害怕麻烦,当即给他下了逐客令。

1899年,已经年过四旬的康有为不得不再次从日本乘船,兜兜转转来到加拿大。

此时距离康有为逃出中国已经过了2年之久,一连多日的奔波流离,这也让他更加渴望能见到同胞。

当船缓缓靠岸之时,听闻康有为即将抵达的华侨纷纷汇聚在码头。

在众人的簇拥下,康有为慷慨激昂的讲到“现如今,西太后一人不愿变法,三十年来,中华四百兆兄弟之所以蒙受这样的侮辱,都是因为西太后所阻拦......”

当时的康有为和光绪帝推行变法改良的消息早已传遍了世界,不管是作为思想家还是政治家,刚好有一家海内外都有一定的分量。而当他们,在看到康有为如此慷慨激昂的在台上讲戊戌变法,讲他是如何上书,又是如何流亡之时。

这些见过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华人华侨纷纷积极响应,这些人既有希望国家变法图强的爱国之情,也无法摆脱骨子里的忠君思想。

在听到康有为热血沸腾的演讲后,所有人都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次在国外遭受冷遇的康有为际遇为之一变。在加拿大康有为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追捧。

不过,康有为并没有一直留在加拿大,而是开始周游各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康有为来到了瑞典这个美丽的国家。据说康有为并不是第1次来到瑞典。但是显然他比以往更能欣赏这里的风景。

1906年,康有为周游到了瑞典,早在两年前抵达这片土地的时候,他就对瑞典国王的开明与改革赞叹不已,之时当时的他因为行色匆匆,所以未能好好游览。

所以这一次,在历经变法失败后,他再次抵达这片土地之时,意识到自己再也无法实现心中理想的康有为,决定用美景冲淡自己心中的遗憾。

在瑞士游玩期间,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有一个叫沙丘巴登的小镇,尤为出名。

那里环境清静优美适合休闲居住。康有为来到沙丘巴登后直接住进了岛上的盐湖宾馆。

这个宾馆坐落于一片湖岸,不仅风光优美而且豪华大气。

在这里居住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每日与友人游山玩水的他,恍惚间觉得自己就如同隐归山林,彻底逃离了世俗一般。

而这也让康有为逐渐萌生了想要长久在这里定居的想法,于是,他不断托人寻找合适的地址。

一次,康有为在盐湖宾馆休息之时,突然发现在盐湖宾馆的对面,有一个十分秀美的小岛。岛上面积很小且没有人家,但风光却格外不同。

康有为发现后大为惊喜,立即决定叫它购买下来并准备要亲自设计造一座中式园林。

园林竣工后,康有为亲自题匾为“北海草堂”悬挂在大门上。

100多年过去,当初秀美的北海草堂早已经不见当年的风光。

而康有为回国后,再也没有回到过这个小岛。后来,这座小岛重归瑞典所有。

也许因为康有为和这座小岛的奇妙缘分,也许是因为它独特的地理风光。被当地许多华人称为“康有为岛”的小岛如今成了瑞典的一个旅游景点。

许多来到瑞典旅游的华人和国人常常慕名而来。虽然再不见当年北海草堂的绝妙风光,但依然无法阻挡人们站在那片土地上,想象百年前康有为在这里生活过的样子。

不过,康有为虽然在瑞典待了很长时间,却也不过是他流亡海外期间的一个站点而已。在康有为流亡国外期间,他的足迹可谓遍布全球。

遍游世界

“维新百日,出亡16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

这是康有为的好友吴昌硕为他流亡生涯的生动总结。

从1898年到1913年末,康有为在国外流亡了16年。这16年里,他都到过哪些地方?从事了哪些活动呢?

1908年,位于北纬84度的北极丝瓦尔巴德群岛来了一群中国人,领头的正是康有为。

然而,即便是康有为再怎么见多识广,看到北极的奇异景象的时候,他与女儿无比赞叹不已。

这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他流连忘返,甚至满是感叹的在自己的游记中这样写道“夜半观日,太阳将下来而忽”。

而除了曾在北冰洋上泛湖以外,康有为还曾前往了德国、意大利、瑞士、匈牙利等数十个国家。

其中,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或许还当属英国。

1904年,此时康有为第二次抵达英国,而此时不同于第一次为了寻求帮助目的前来,以私人身份游览地他多了几分自在。

英国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英国的制度与康有为一直心心念念的革命方向完全一致。

因此,即便是在改革失败后,念及光绪皇帝对他的知遇之恩,康有为依旧希望能从这个国家中,再次为彼时动荡的中国寻求更多的改革希望。

正因为如此,即便是再一次抵达英国,他依旧风尘仆仆地前往英国的议院。

英国议院位于泰晤士河畔,正巧在河边一个议院正慷慨激昂地向英国政府提出质问。

而这种为国家争辩的新奇之感,也让他大为震撼。

在参观了各个机构后,康有为为了更深入了解英国制度,前去拜访各个英国官员,但是当有人听到康有为希望能通过借鉴英国的体制来,试图拯救中国的时候,其直接表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经过一代代人不断改革休整而得出的结果,但是每个国家面临的症状,处于的状态完全不同,并不能直接一概而论。倘若如此,那必然是无法获得成功的。”

而正式这段振聋发聩的话让康有为心中对于救国之路,有了更清晰的目标。

此后的时间里,康有为一直辗转在各国之间,希望能通过游历寻求英国大臣口中所说的适合中国的良药。

从英国离开后,他辗转来到了意大利,在游历了罗马、威尼斯、米兰等诸多城市后,他骤然发现,在这些古韵悠久的宏伟建筑后,还隐藏着泥泞不堪的贫民窟。

富人与贫民之间巨大的贫富差距,犹如两个世界,甚至在他从英国出发前,英国商人一再叮嘱他到了罗马等地方后,一定要把之间的财物放好,这种种场景,都与他早年在在书中读到的美好的西方国家完全不同。

此时,随着见识的增多,康有为心中也逐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除了这些小插曲以外,他曾抵达过法国,看到法国女郎脚蹬高跟鞋,身穿皮毛。

也曾登上了埃菲尔铁塔,坐着热气球游览异国风景。

离开欧洲后康有为踏上过埃及的土地,在金字塔上游览,也到过美洲探访墨西哥的银矿。

每到一地,康有为都会聘请当地的导游和翻译,和自己的随行家眷游览名胜风光。他们住最豪华的旅店,吃最美味的食物,甚至还买下了瑞典的小岛。

那么有人会疑问康有为游览世界花费不少,他的经济来源又是什么呢?是什么支撑他十几年的游玩生活,甚至足够买下的一个岛屿建造一座园林呢?

钱从何来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康有为所创立的保皇会。

1900年,当康有为在加拿大领土上慷慨激昂的演讲后,振臂一呼的他当即借以自己超高的人气,创立了保皇会,而当即对康有为热情簇拥的加拿大华侨,就是保皇会的最初成员。

保皇会是什么?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康有为一直以来的忠君思想,因为得了光绪的赏识,又因为长期以来受到的封建君主制的影响,因此对于中国的改革道路,他从未想过要推翻,而是希望能借以另一种形势保全当时的清朝皇族,而保皇会也就此应运而生。

在加拿大,康有为向广大华侨,不断宣讲着光绪在慈禧的把控下,是如何艰难,所以他提出了一个口号“保华侨要保中国,保中国要保皇上。”

随着康有为受到的追捧越来越多。他决定要建立一个组织,把华侨们团结起来。保皇会就这样诞生了。然而,保皇会的全称是保救大清皇帝公司。

而值得一提的事情是,在演讲期间,康有为手持自己与光绪的合影,向一众华侨保证“凡救驾有功者,布衣可至将相”。

这个条件在当时的人眼里看来相当不错,且不论康有为在海外的名气如何,但是皇帝他们知道,如果能就此帮助皇帝成功了,自己就是有功之臣,所以在如此诱人条件的吸引下。

保皇会在成立不久后,成员竟然达到百万,遍布美洲,澳洲,非洲等地,是海外华人的重要组织。

其中,康有所撰写的《物质救国论》中声称,现如今欧洲各国之所以会如此强大,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工艺、大炮全都比中国更为先进,因此中国现在急需的“救国急药”也正是需要从这里下手。

因此,在这样的纲领性文件的影响下,当时加入保皇会的成员,很多除了在入会时,所缴纳两元会费。

还有很多人,还纷纷向保皇会捐款,对此保皇会还向他们承诺,他们的捐款将用于实业发展,会根据捐款金额分给股份。

因此,康有为只有的买岛,炒房、经商等资金,均来自保皇会。

康有为之死

1911年,此时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原本康有为一心想要保皇的皇帝不复存在。

而原本清朝对他下达的通缉令,也随着清政府的倒台,彻底消失,在外漂泊多年的康有为,最终在1913年再次踏上了中国的领土。

期间,康有为曾尝试想要与张勋拥护溥仪复辟,可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封建帝制是民心所向,又哪里是康有为能左右的。

1917年,康有为从北京逃到了青岛。

1919年,随着日本人妄图以“二十一条”占领青岛,在学生们振臂高喊“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口号中,康有为再一次参与到这场爱国运动之中,他在通电中痛斥曹汝林、章宗祥。

之后又给自己在日本政坛界的元老级好友发去电文,警告日本“尚行军国主义,怀侵略拓土之心,不忘山东青岛之小利,恐成德国之大祸。”

这一年康有为61岁。

1922年,康有为再次抵达青岛,并租下一座宅子,试图为青岛做一些事情。

但遗憾的事情是,此时康有为早已垂垂老矣,尽管他有心却再也无法跟上历史的洪流,更不同说完全转变自己的想法。

因此,在留下“中国我无立足之地了,但是我不能死在外国”的三年后。

1927年的3月31日,康有为因为食物中毒,七窍出血离开了人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瑞典   盐湖   光绪   慷慨激昂   英国   青岛   岛屿   小岛   巨资   中国   华侨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