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多次抢着送人头,美国直接躺赢

本集看点:美利坚赔了夫人又折兵,苏联顺风送人头坏大局

1939年,在美国的援助和怂恿下,德国悍然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经过长达六年的血战,法国已被彻底打垮,美国终于如愿以偿的坐上全球头号强国的宝座,但美英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就此结束,反倒愈演愈烈。风头正盛的杜鲁门丝毫不加掩饰的推动殖民体系的瓦解,而英国则试图通过武装苏联再玩一次祸水东引。

世人只知道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却不知在此之前,英国曾不余遗力的向苏联转移最先进的航空技术,包括使苏联空军从螺旋桨时代迈入喷气时代的尼恩发动机。

四年后,苏联通过对尼恩发动机的逆向工程研制出RD45型发动机,并装备米格15与也采用尼恩心脏的美式F86佩刀在朝鲜战场上一决高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朝鲜战场上的空战,其实是英国航发的内战。除此之外,英国国防部门还向苏联移交了部分从德国获取的航天技术。

凭借着英美德三大科技强国的技术加持,苏联军工实力突飞猛进,于1956年领先美国一步登陆太空,史称斯普特尼克卫星时刻。

对于美国而言,卫星时刻的恐怖之处并不是苏联进入太空后,对美国造成的心理压力,而是苏联由此展现出来的强大科技实力,令美国人在独立战争后首次真切感受到战争威胁降临本土的危机感。经此一役,美国充分意识到苏联的威胁已远超英国,自己养虎为患了,遂旋即调整战略部署。至此,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大国对决,全面爆发!

高手过招,拼的是战略定力。在这场旷世大战中,美国之所以能笑到最后,压根不是因为他有多厉害,而是苏联犯下的多次低级错误,硬生生把顺风局玩成逆风局,最终白白给美国送了人头!要知道,在苏联最鼎盛的时候,差点活生把美国拖垮。

苏联第一个影响全局的战略误判,是晶体管和电子管的路线之争。

众所周知,第三次产业革命是建立在半导体的基础上,而现代半导体又是建立在对晶体管的广泛运用的基础上。1956年,美国的贝尔实验室推出世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从而引发科学界有关于未来计算机底层零部件究竟是晶体管抑或是电子管的路线之争,这股争端很快刮到了同样高度重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苏联。


苏联的晶体管路线领军人物是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科学院院士的伯格,他认为晶体管拥有近乎无穷的向下微缩的空间,能不断缩小计算机的体积,非常有民用的前景,是未来电子制造业必然的发展方向。

坚持走电子管路线的是另一位科学院院士约飞,他提出了很多反对意见,其中有一条彻底说服了当时以世界大战为国家重点工作的莫斯科高层,即晶体管的原材料硅过于脆弱,不但无法适应各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太热和太冷,湿润和干旱都不行,尤其是像沙漠这种早晚温差极端的地区,最重要的是在核大战的环境下无法承受电磁脉冲的冲击,而电子管几乎不受以上影响。

同年,随着阿夫迪夫突破电子管小型技术,赫鲁晓夫亲自为晶体管与电子管的路线之争划下句号。根据苏联中央的指示,科学界应以电子管为电子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军方将不再为晶体管研发团队提供任何资金支持。

美国则决定押注晶体管路线,后来的事情大家应该都清楚了,晶体管技术的小型化带动原本只存在于工业级和军用级的电子产品逐渐进入民用市场,在各大民用客机公司的再开发之下,消费级电子产品如春后雨笋开满大地,最后成功助力第三次产业革命在美国生根落地。

也正是由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走向以民间经济豢养军工的道路,而点错科技树的苏联只能以财政豢养军工,既丧失民间经济活力,又拖垮了财政。

苏联第二个影响全局的战略误判,是核常武器的路线之争。

大航海时代以来,海军一直是投送战略力量的主要手段,在马汉控制海洋即是控制世界的海权论的指导下,美国海军积极发展以大型航母为核心的常规远洋舰队。而在苏联看来,未来与美国的战争必定是一击毙命的核战争,进攻能力只有舰载机的航母完全是移动的海上棺材。因此,苏联的军费开支与科研团队全面向导弹与航空航天部门倾斜,海军则长期处于边缘地带。

尽管海军部分有识之士力主发展航母,但在军方高层与潜艇派的干涉下,苏式航母的侧重点并不集中于舰载机,而是强调舰载机与导弹双核心阵容,不论是戈尔什科夫级抑或是库兹涅佐夫级航母,都摒弃了机库容量,以换取大量的重型导弹上舰。

总而言之,苏联从未将航母当作投送战略力量的跳板,而在海军内部航母的位列也排在次要位置,首要位置是核潜艇。没过几年,苏联就为这次误判付出了沉重的战略代价!

1962年,古巴核导弹危机爆发,美国派遣航母大军把加勒比海域包围得水泄不通,目的很简单:逼迫苏联撤出部署在古巴的导弹。所有人都清楚,如果莫斯科方面不同意,游弋在古巴海外的美军分分钟就会发起全面进攻,此时皮球踢到了苏联脚下。

当赫鲁晓夫向海军询问有什么应对的办法时,回答很无力,除非苏联拥有像美军那样强大的远洋舰队,否则除了打核大战,压根就不可能在远离苏联本土上万公里的大西洋,打赢以逸待劳的美军。也就是说,摆在赫鲁晓夫面前的解决方案就两个:一是抱着大打核大战的决心死磕到底,结果要么是肯尼迪扛不住压力认怂,要么是全人类跟着犊子;二是苏联向美国低头。赫鲁晓夫自认不敢背负毁灭地球的责任,只好选择向美国让步。


而这一退,让南美各国对苏联的信心全无,导致莫斯科彻底失去把势力范围扩张到美国后院的机会。这对于苏联的地缘安全很不友好:因为美国可以借欧洲的土耳其和亚洲的日韩就近牵制苏联,苏联却不能在美洲周边形成有体系的盟友网牵制美国。

如果当初苏联拥有一支足以跟美军抗衡的水面舰队,或许结局不会改变,但至少还能在南美洲站住脚跟。

苏联第三个影响全局的战略误判,也是最致命的失误,是与中国翻脸。

历史书上说,六十年代中后期到七十年代中后期,冷战形势是苏优美劣,即苏联全面战略进攻,美国被动防守。初看这段话时,很多人直觉多高手过招有攻有守再正常不过,但殊不知,在这十年间苏联进攻势头之猛烈,美国差一点就扛不住倒下去了!

七十年代初,黄金美元霸权解体,但在基辛格的极力游说下,第二次美元霸权又在中东丰富的油气资源基础上涅槃重生。

不过,令美国深感忧虑的是,南亚、北非、高加索、东欧、中亚全是苏联的人,除了巴基斯坦这一个缺口之外,美国进入中东的海陆通道全被堵死了。要是苏联再将巴基斯坦拿下,那美元霸权大本营随时有覆舟之险。

事实证明,美国的担心不是多余的。1971年,苏联和印度通过和平友好合作条约结成同盟关系,当年底,印度挥师东进,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一旦两巴陷落,苏联即可马印度洋的同时拿下美国面向中东的最后一处据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谁都猜得到:北非、南亚、高加索、中亚、东欧五个方向的大军会师中东,垄断石油出口,再加上苏联本身就是产油大国,届时坐地起价,本就通胀高企的美国还有什么还手之力?

倘若美国经济在美苏冷战最关键的七十年代没有绷住,哪来的什么第三次产业革命和星球大战,里根中兴也无从谈起。

但历史没有如果!

苏联与中国的彻底交恶,使中国不能对苏印在巴基斯坦的合谋作壁上观,我们选择用用自己的方式逼迫印度不敢进攻巴基斯坦本土,不但保住了南亚格局的基本战略平衡,还让苏联错失击垮美国的绝佳时刻。

然而,与中国交恶对苏联的重创远不止于此。中苏翻脸后,苏联不得不在亚洲方向囤积重兵施压,每年为此增加的军费高达上千亿美元,搞得捉襟见肘的财政进一步雪上加霜。

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麦克法兰曾这样评价到苏联与中国的交恶:苏联同时应付美中两大劲敌,军费支出的有效率严重下降,如果我们投入1美元,他们就要花费2美元展开竞争的话,那么他们就会破产

更为重要的是,中美休好后,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体系,几乎一举扭转美国的所有颓势并奠定苏联的败局。

首先,中国以世界上最多的廉价劳动力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后,生产出来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大幅拉低了发达国家的通胀水平,美国经济由此进入战后最黄金的二十年发展阶段。

其次,中国作为决定亚洲事务话语权的大国,在与美国建交后,亚洲投资环境迅速好转,进出口贸易日渐火爆,推动国际市场对美元的需求量激增,美元指数结束十年期的熊市一路飙升,大大增强美国的国际购买力,在压低通胀的同时进一步释放流动性资金用于武装军力,冷战战略格局由苏攻美守再次转向美攻苏守。

反观苏联,由于重军工轻民工,且与制造业体量大的中国交恶,到八十年代时物资匮乏的弊端已深刻影响国家与社会的进步,这为十多年后的大解体埋下了最浓重的伏笔。

纵观美苏冷战史,美国除了押对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宝,基本上没啥高光亮眼的时刻,全靠苏联顺风局送人头衬托。1991年,象征着苏联的镰刀锤子旗在红场上空缓缓陨落,一代红色帝国就此沦为历史的尘埃,美国的全球化霸权就此迈入极盛的时代!

但正如中国古人所言,盛极必衰,美国的登上神坛的那一刻,亦是他跌落深渊的开始,因为他的好运气花光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赫鲁晓夫   美国   巴基斯坦   苏联   产业革命   电子管   晶体管   航母   中国   敌人   战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