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掉朋友圈的前一秒,你在想什么?

删掉朋友圈的前一秒,你在想什么?



我是不是话多了。


这样说,熟人看到了,会不会不太合适。


这条看到的人有点多,要不……删了?


这是我删除朋友圈之前,最常见的三种心理活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朋友圈变成了一个熟人广场。我最开始玩朋友圈,是因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还有几个要好的朋友给你点赞,满足一点简单的虚荣心。


但现在,朋友圈是我最不敢说大话的地方。一方面,熟人和半生不熟的人都多了起来,朋友圈成了社会圈。另一方面,自己更要脸了,开始表演一个更体面的自己了。以前童言无忌,觉得自己也没啥包袱,就像一个乞丐不会怕有人骗他钱,现在毕业闯社会,总归不那么自在。


发布一条朋友圈之前,我会想,这个地方表述是否合适?某人看到了会不会有想法?我今天已经发了两条,再发会不会显得我话痨了?


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悬置,终于狠下心,点删除!世界清净。


我为什么那么在乎别人的想法?


尽管心里有个声音告诉我:不要太在乎别人,做你自己就好。但长大后,我不得不在乎别人的想法。


比方说:如果我很想吐槽一个人的节目,但那档节目的主理人就在朋友圈,甚至主理人跟我还是认识的关系,我说话是否就会克制一些?


再比方说:因为工作等原因,你不得不添加某些人,但那些人的价值观念跟你并不一致,你们在俄乌战争、性别议题、文学偏好上都不相同,你如果发布相关内容,轻则他跟你吵架、把你删除,重则他举报你,这个时候,你还敢不敢发?


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害怕朋友担心自己。夜深人静,心情郁闷,深夜的朋友圈容易成为真心话据点,可是如果朋友突然地关心,你又需要解释,没事的,我很好,不用担心。你解释了一个,又有下一个。朋友的好意你心领,可他们也无法真正解决你的问题,这个时候,你发现发朋友圈非但无用还徒增解释成本。


于是,你点击了删除。


时下流行一个词,叫作“人设”,更准确来说,我们在社交平台多少都在表演自己。我们面对观众,甚至自己在心里预设观众,当你删除一条朋友圈时,或许就是因为,你觉得心里那个观众会觉得不合适。但是慢慢地,其实就是那个观众在影响你、改变你,反过来塑造你的形象。表面上,他是观众。实际上,他成为了你要取悦的顾客,甚至定义你的主人。


当你要取悦的人太多,那个真实的你自己,可能就从朋友圈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安全的人设,一个将自己隐藏在人群内的幽灵。


在我身边有很多人,已经不发朋友圈了。


起初,是一个月发一条。随后,是三个月、半年更新。最后,干脆不发。我问原因。他们说:“不知道发什么”“失去了表达欲”“失去了表达欲”“言多必失”“在公务员系统工作”。


朋友圈本来是朋友互相分享开心、倾诉烦恼的地方,如今更像是小社会,一个鱼龙混杂、混合工作性质、社交属性的地方。


身为写作者,我会有定期写读书笔记、观察社会议题的习惯,本来朋友圈就像是我的一个即时想法备忘录,可我又很怕对别人造成困扰,也开始下意识回避争吵,就在今年,我把自己做电子笔记的地方转移到了微博。


而在朋友圈,时常是这样——想发什么,发了几行字,又在想,算了,还是不发了吧。


有时候,我们的失语,就是从大脑审查一条朋友圈开始的。


我怀念那个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自己。


但我知道,它再也回不来了。


请大家留言问答征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朋友圈   议题   熟人   社交   观众   想法   地方   社会   朋友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