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铲形门牙基因揭示起源之谜

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现在网上的民科们“本地起源说”的声音越来越多。因为在我们中国境内出土过很多古人类化石,比如著名的北京猿人、蓝田人、元谋人等,还有年代晚些的丁村人、马坝人等早期智人,以及山顶洞人等现代智人。这并且考古学家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共同特征:这些古人类几乎都有着铲形门齿。而在东亚之外其他地方,古人类有铲形门齿的情况十分少见。

什么是铲型门齿自己舔一下门牙就知道了

于是一些“本地起源说”的支持者以此为依据认为:东亚古人类普遍长出的铲形门齿,是从古人类一脉相承来的,证明了“非洲起源论”是“西方国家伪造的理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祖先是“外国人”(事实是古生物学不存在国籍这样的政治概念)


科学不应被民族主义绑架!


“本地起源论”跟我一直反对的“粤语是真正的古汉语”言论一样,源自一种狭隘无知的民粹主义思想,由于缺乏充分学科知识,依据一些碎片化证据来支持狭隘的排外、排他性臆想理论。今天照例辟谣,来捋一捋这个“铲形门齿”的问题。(读困人士可以直接跳至末尾看结论)


科学家通过研究锁定了表达门齿形状的基因段EDAR,对比其他现代人族群,大部分东亚、北美原住民身上的该基因段,带有一个名为EDARV370A突变,从而导致东亚/北美人长出铲形门齿这个特征。不过,比起改变门牙的形状,EDAR这个片段还掌管着多项身体特征,它对于我们东亚人还有更大的用处!EDARV370A变异同时能导致我们能让人长出较为粗硬、不易卷曲的黑发,拥有更多的汗腺和皮脂腺(但东亚人的大汗腺一般不发达,因此体味较轻)。由于乳腺本质上也是一种特殊汗腺,于是携带该突变基因的女性,乳腺组织更致密、发达,能产生有特色营养的乳汁,同时乳房脂肪减少,外形更小巧。

EDARV370A变异产生的特征变化

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同地区环境会自然筛选出适合生存的个体从而繁衍传播开来。东亚地区以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冬冷夏热温差巨大。汗腺密集,出汗更多,有助于夏季活动散热。而较多的皮脂,能在冬季的干冷寒风中保护皮肤。经历过北方冬天的人都知道,冷风刮过像刀割,少抹了擦手油就长冻疮。所以,在一年四季除了夏天都干燥的东北亚大地,保湿非常重要,皮脂是天然的润肤霜。皮肤是健康防线,而皮脂是防线的防线。皮脂腺一增加,皮肤的保湿能力增强,就能用柔软的皮肤和四肢活过冬天,这是多么重要的选择优势啊!皮脂除了能抗衰老,还能让皮肤保持滋润、杀死有害细菌、避免干裂及潜在的外伤感染。所以说,别老嫌弃脸油头油,如果一点皮脂都没有,那么冬天只能靠眼泪来保湿了。另一方面东亚人的乳腺,可以为婴儿提供含更多脂肪酸和维生素D的奶水,促进婴儿骨骼发育(所以说中国人都是硬骨头也是有客观证据的哈哈),尤其是在纬度较高、冬季漫长干冷且缺乏日照的。而母乳中较多的维生素D,则能减少婴儿对日照的依赖,因为如果不从食物中摄取,人体需要阳光中的紫外线帮忙,才能合成维生素D。说到最后铲形门齿只是基因关联的“附赠品”,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前面那些特征,才是这个突变基因被选择出来的真正原因。

美洲原住民也拥有极高比例的铲形门齿,恰好可以证明其祖先从东亚大陆穿越北极圈内的白令陆桥进入美洲。同时也解释了为何南岛人很少出现铲形门齿:他们住在温暖湿润的热带海岛,没有干燥、严寒和日照太少的困扰,这个突变自然就不会被选择出来了。


EDARV370A变异(黄色)的分布情况

这个基因突变属于是趋同演化的结果,凡是生活在东亚大陆特点气候的人群最终都会自然筛选出利于本地生存的优势变异个体,并通过繁衍后代保留下来这样的基因突变特征。并不是一定要从本地其他更久远的古人类身上继承而来,因为不同种群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目前分子人类学界主流公认的“非洲起源说”是以分析遗传信息为基础,不同代际通过追溯遗传继承和个体突变的特征可以确定演化过程的谱系。智人在从非洲为起点用漫长的时期的迁移到不同区域,都会筛选出适应当地的基因变异,科学家就可以用过这些关键变异来追溯我们智人的发展迁徙过程,这个现在已经是非常成熟可靠的研究成果。民科们多一点虚心学习,少一点臆想造谣,网络就更美好,少很多无意义的争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起源   基因   门齿   长出   智人   东亚   汗腺   皮脂   门牙   突变   特征   中国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