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品:职业医生,非职业偶像

编者按:

日前,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命名表彰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的决定》,授予50名同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称号,授予850名同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他们是各行各业职业青年的优秀代表——在科技强国主战场艰辛求索,在生产经营第一线突击攻坚,在技术革新最前沿精益求精,在为民服务本岗位勤勉工作,在司法执法主阵地敢于担当,在社会服务各领域无私奉献,在技能竞技大舞台挥洒汗水,集中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不懈奋斗、永久奋斗的精神风貌,为广大青年立起了标杆、作出了榜样。

新时代为广大青年提供了无比广阔、大有可为的奋斗舞台。让我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我们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于平凡的岗位创造不凡的业绩,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策划/ 蔺玉红 本刊编辑部 网络编辑部

统筹/本刊记者 刘善伟

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专题报道①

医者仁心|朱思品:职业医生,非职业偶像

文-本刊记者 于丹

“我一开始是不想学医的。”屏幕对面的朱思品向《中国青年》记者说出这句话时,刚刚结束周六的查房。

视频采访中,记者透过屏幕观察到桌上的查房记录条理清晰,这名“80后”青年医生身上反差感骤然显现。朱思品坦言,自己曾想成为一名“偶像”,当年的任性尝试还能在网络上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对于现在的自己来说,“俱往矣”。但混迹剧组时练就的沟通能力没有浪费,帮助自己更好地进行医患沟通,“效果显著”;书法绘画的爱好让模式图的呈现干净漂亮……

人生的十字路口,朱思品重新走上了医学的“学术红毯”,成果与荣誉近乎将他职业履历填满——

朱思品30岁时成为温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温州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副教授,温医大附属二院脊柱外科主治医师,是浙江省杰青项目人才(浙江省C类人才),温州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温州市D类人才),第21届全国优秀岗位能手……

日常工作中的朱思品

多年连任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5+3本硕连读班级班主任,带领本科生团队先后荣获“挑战杯”系列竞赛全国特等奖、全国银奖、省赛特等奖、省一等奖等,“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全国铜奖、省赛金奖等20余项全国、全省创新创业奖项。在他的指导下,本科生立项2个国家级、5个省级和7个校级课题,本科生科研团队发表SCI论文9篇、中文核心期刊15篇,一名本科学生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他也因此获评全国优秀指导教师、温医大优秀本科生科研导师、温医大优秀创新创业指导老师、温医大本科教学贡献奖等荣誉。

“当医生有无数的‘通告’要赶。”朱思品打趣的背后是工作日少则几十、多则过百的接诊,与动辄站立十几个小时的手术时间。

但把自己本不喜欢的事情做好,是一种怎样的经历?

以下,是朱思品的讲述。

“不要想已经过去的事”

与很多人一样,我的大学专业是在家里长辈的建议下选择的,理由是学医大概率是个“铁饭碗”。但我的叛逆期是进了嘉兴医学院的大门才开始的,刚从高中的苦读中解放出来,入学后才知道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每天都像在经历高考,我没有被老师们“劝退”,但面对汪洋大海的医学书我开始“投降”了。

“投降”的方式很特别——只要不看医学书干什么都行。我去考证,学习各种“新技能”,成为会计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满脑子想的都是换专业。虽然我没有“唱跳俱佳”的本领,但靠着一点自信,我还去参加了那个时候非常火爆的电视选秀节目,觉得如果成功,以后当个明星也不错。嘉兴离上海比较近,参加选秀后,偶尔可以接到一些电影、网剧的拍摄通告,课余时间赚到一点钱。但到大三期末的时候,我突然开始焦虑了,我以后到底要做什么呢?演艺圈中好看的人太多了,自己的形象好像也不是那么出挑;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所谓的“资源”,这样下去不会走得长久。三心二意地过了几年,万幸不喜欢的医学也没有完全落下,本着对学业负责的态度,在片场补作业、读书的事情也是常有,毕竟挂科还是很严重的一件事。

人生的路该往哪里走?当时正逢医学研究生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改革分水岭,这个契机也算是给了我一个再次认识医学的机会,一个年轻人作出的种种非常规选择最终回到了原点,我选择去读研,报考了温州医科大学。

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朱思品

一年半的备考时间,我几乎是用一种拼命还债的心态来学习,当时笔试成绩排名第一。我的导师是时任温医大附二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专家徐华梓教授。面试时,我把在大学里取得的各种证书放在他面前,现在想来,多少带着一个年轻人“多才多艺”的窃喜。

没想到他把我所有的证书都推到一边,问了我几个问题——大学5年,我没怎么进过图书馆和实验室,几乎都是在“不务正业”,徐教授的每一个问题都将我的盲目自信做了清零。

也许是看出了我的局促不安,徐老师神色和蔼下来,“脊柱外科是要在神经上动刀的,稍有不慎,一个人就瘫痪了。这些问题现在问,你都不知道。如果你想跟着我学习,把这几个问题想清楚了,下次见面时,再告诉我你的答案。”

我一开始并不明白他为什么会问我这些问题,但入学后我才发现,我所有的研究几乎都是围绕着这几个问题来的。这也是我现在要传承给学生的东西,人生有很多问号是解决不了的,所以选择一个解决就已经很好了。

大概所有的导师都被学生问过为什么会选自己做学生,后来我也问过。徐老师告诉我当时见面时觉得我太有活力了,如果夸我可能会让我志高意满,没办法集中精神沉下心来作研究。他也没有再翻过我之前的“履历”,“不要再想过去的事情,把所有的精力都挪到医学研究上来。”

我的导师相信我能做好,我很庆幸自己没有辜负他和这门学科。

“尊重”与“尊严”

曾有媒体这样报道我的科研学习阶段:

“在研二阶段,朱思品一篇有关脊髓损伤的研究论文发表在SCI杂志上,影响因子达到了5分多。这意味着他的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让他成功‘跳级’直接转博。一个月后,他的另一篇文章在SCI杂志发表,影响因子达到了6分多。这个分数意味着他达到了博士毕业的条件之一(是指在国际顶级SCI杂志上发表一篇影响因子达3分的文章——记者注)。”

可以说,与很多研究者相比,我是有点学术幸运的。但我想说的是,医学没有什么真正的捷径和侥幸可言,“学精”之后才会有继续深耕的可能。我的研究生阶段既要做科研,又要做医生,本科错过的学习时间只能加倍补回来。每天实验室、临床两边跑,凌晨睡觉变成了正常作息。这种作息一直延续到我师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病理和实验医学系终身教授、新西兰骨科协会主席徐家科教授,学成归国。

就医生这一职业而言,国内外的工作节奏截然不同,但都受人尊重。学术中的向前推进固然令人欣喜,除此之外还能带来什么?

我们曾接诊了一位因为车祸造成脊柱损伤高位截瘫的病人。因为十几年的长期卧床,病人的肌肉萎缩,皮肤呈现出一种病态的松弛。经过会诊与家属沟通,我们决定试一试将嗅鞘干细胞应用于病人的脊髓损伤修复,即在手术中将病人的嗅鞘干细胞局部注射入受损伤的脊髓节段,通过自体恢复,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健康。当时微创手术还未完全普及,但这场进行了十几个小时的手术带给病人的是一个近20cm的刀口与改善身体健康的希望。大概两个月之后的一次查房,当病人将脚慢慢抬起来的那一刻,我与导师、同事围在病床旁边荣幸见证。没有欢呼,没有喜极而泣,但难掩激动。这一微小的动作不亚于人类初次登月,“成为医学历史上的一大步”。

后续我与同事们将这一成果运用在了更多病人的治疗中。经过5年的随访发现,有四分之一的受试者下肢瘫痪及大小便失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这一研究成果在2020年2月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STEM CELL TRANSL MED

这些年来所治疗的病患中,有些是先天性的脊柱侧弯,有些是遭遇了后天的损伤,也有年纪轻轻想不开被救回来的跳楼者……看多了以后,你是无法忘记病人那种坐在轮椅上不能正常行走、因为大小便失禁需要人长期照顾而对生活失去希望的眼神。对于医学而言,“滞后性”是一种不可抗力,但医生这个职业,除了治病救人之外很重要的意义就是找到对生命的尊重,找回一个人生活的尊严。我希望能够通过医学研究的进步,对这种“滞后性”有所弥补,让因为脊柱损伤而瘫痪的人能够站起来,这是一个医学人的愿望。

朱思品(中)与学生共同研发的项目获奖

“获得感”

医学之路待我不薄,在我30岁时,成为温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33岁时成为博士生导师,34岁成为博士后导师。回看阶梯般的发展历程,欣喜过后,青年教师的焦虑感也会偶尔上头。

因为与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小,前几届学生叫我“师兄”,我也在学着如何成为一名能够给后来者有效意见的老师,如同我的导师在科研路上指导我时所希望的那样,我希望我的学生有足够的抗压能力与自我排解的能力。学医是件并不轻松的事情,医生的压力首先是向内的,面对疑难病情与研究难点时只有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才能更好地与患者和患者家属沟通,向他们传递治愈的信心。除此之外,还要在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独立的思考体系与创新能力。这也是我鼓励学生去参赛的原因。有时我结束临床手术很晚才回家,经常会有学生背着包在家门口等我,修改参赛答辩的PPT。我很高兴能看见他们将科研灵感落地,即便以后毕业了,这种转化潜力与不断向前的自驱力,也会促使他们在专业中有所建树。

虽然不做“偶像”很多年,但做医生的“偶像包袱”还是与日俱增:常常面对患者“我看百度上说……”的友好“质疑”;现实容颜憔悴,黑眼圈、脱发将我包围,然而在患者眼中,似乎发量与医术是成反比的,开个玩笑。但医学是严谨的,年轻医生要经过无数挑灯夜战的磨炼才能走到患者面前——期待大众能对年轻医生多一点信任,因为每一个病患的康复都能给医生带来无可比拟的获得感。也希望通过我们对于医疗技术的推进,最大限度缓解病人的病情,减轻医生的工作压力,让医学更好地为人服务。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张斯絮 刘晓 刘博文

编辑:六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医生   职业   温州   能手   脊柱   医科大学   损伤   导师   病人   岗位   偶像   科研   医学   青年   学生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