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70年︱敌情侦察③:“凭空”获取情报,综合分析掌握敌人动态

侦察是军队的耳目,是部队战斗行动的基本保障之一。整个上甘岭战役过程中,志愿军对敌战场动态的掌握,主要得自于战斗侦察、观察和窃听等手段,并对各种来源的情报加以综合分析,作为定下正确决心的依据。

(1)窃听情报

美伪军在战役中广泛使用步行机,给予了我军“凭空”——即凭借对空中信息的窃听——获取情报的宽广途径。战役前,志愿军第15军就对窃听侦察工作进行了布置。由1952年9月10日第15军下达的“侦代字八号”指示可知,迄9月2日止,第44师、第45师第135团均已先后组成了专门的窃听所。其中,“四十四师窃听所开始工作甚快,由八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七日经一周搜索,并已收到敌调动情况,如二十八日悉敌当晚出九人巡逻证明属实”,“一三三团窃听所组织较健全(干二、美朝语工作员各一、步谈机及BC1000步行机各一)……八月七日敌拟以一个营犯十二军时二小时前曾获悉”,“四十五师窃听所也已开始工作”,指示要求“此窃听所可能时最好由师团观察所统一领导,并依其报告情况,所需步行机应专设,人员需固定,位置可靠近观察所,或前沿之连,并特别注意保密”。9月15日,第45师就迅速制定了侦察工作计划,提出“师于五圣山,一三三团于670各设窃听所一,二十日完成对当前敌人的暗语代号之确知,配备政治上可靠的干部,掌握及定出保密纪律,要配备好的机器”。

第15军在上甘岭前沿共组成前沿窃听所三个,对美军的窃听所设置于1000高地,距敌五千公尺;对伪军的窃听所设置在647高地,距敌四千公尺;另设置一个窃听所在上所里北山,距敌二千公尺。整个战役过程中,共窃听970小时,获得274件有价值的情报。如10月20日我反击537.7北山时,伪2师1营指示其3连说:“二连已被全歼,一连剩下几个人,三营马上到你那里去。”窃听所及时通报炮兵及反击部队,予敌增援部队以火力拦阻,保证了反击任务顺利完成。11月1日,窃听到美军五个营电台联络繁忙,其有三个营报告:“我已到达冲锋出发地,在K、R、S、C等集合地,可随时投入战斗。”由于我提前发现了敌人的进攻企图,即令炮火对下甘岭沟内敌集结地行反击准备,予敌以重创。从观察中证实,敌有一个营尚未投入战斗即丧失战斗力,之后观察到敌陆续后撤。11月5日,敌攻击537.7北山受挫后,听到伪17团下令部队后撤150公尺,趴在交通沟内,掩闭耳朵,飞机将以大炸弹炸该地的消息,即通知部队适时防备了敌人四架飞机的空袭,因而无损失。11月11日我92团反击537.7北山,战至次日黄昏,终日联络中断,误认为一、二号阵地为敌占领,但从窃听中获知敌人报告说:“敌人爬了一半,我爬了一半,快来增援。”证明我军仍控制了部分阵地,从而助我军迅速下达反击决心,事后证明我军确坚守了一部阵地。

阵地战中炮兵的支援至关重要,敌军为遮蔽我军观察,竟然释放烟幕,对我炮兵射击造成很大的困难,有时甚至无法观察。“战役中为克服这个障碍,主要手段是无线电空中窃听(师两部步行机),专事担负窃听敌空中联络,获益非浅,甚至在某种情况下或为敌情的主要来源,炮兵进行射击的主要根据”。

美军使用烟雾发生器遮蔽战场

窃听所一般由一名参谋(负责情况的研究,判断,及时上报下达等)、两名联络员(负责收译登记,并掌握敌规律特点之变化)、一名话务员(协同翻译人员掌握步行机或报话机收听)等组成。收听情况不论大小,均应及时上报,并视需要与否分别通报有关部门。对一切带有现实性的情况,如敌机轰炸、炮击、进攻、撤退、伤亡等,对我某前沿直接有关时,应首先通报前沿步兵及炮兵,以求捕捉战机和适时防备。一般情况于每日十二时研究后,作一综合汇报并提出分析、判断的意见。

窃听器材对美军一般使用BC1000步行机,可掌握其营连情况。伪军因其连以下多使用小型步行机(536、609),我方一般使用二号步谈机收听,但杂音较大。窃听所一般设置在地形较高而又隐蔽肃静的地方,配有通联工具。战役中五圣山窃听所因通信工具配备较完善(有通往指挥所的专线),情报传递及时贡献也大。设在647高地的窃听所因需要通过总机转达,影响了情报的及时性。由于保密意识不够,个别指挥员及参谋人员把窃取情况原封不动地下达,造成了11月中旬以后,收听敌人情况困难。敌人甚至在步行机上公开警告说:“上级说敌人偷听我们讲话,要注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窃听在战役中起到的作用。

实战表明,当战斗紧张时,敌人使用无线电通信器材极易暴露情况,前沿的窃听侦察,是及时准确获得战术情报的重要侦察手段。上甘岭战役中通过空中窃听,“全部侦知美、伪军营以上之步行机的呼波”,“完全掌握了敌营以上部队投入战斗和撤出战斗的行动,为我火力实行反准备提供了情报”。

三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左)与炮七师师长颜伏研究步炮协同

(2)战场观察

由于上甘岭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我方在瞰视敌前沿与纵深的条件下,观察是取得最及时、最正确、最全面情况的重要手段。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以第45师五圣山和上所里北山(第133团)观察所为主,与927高地、菊亭岘、647高地、忠贤山、454.4高地、558高地等辅助观察所组成重叠交叉弧形观察链,结合抵近观察和前沿观察哨联系,专门对597.9高地和537.7北山作日以继夜的连续观察,及时掌握战地及其纵深的情况,“使敌人在战场上的一切行动,均无遗漏地暴露在我鸟瞰和侧视之观察下。尤其观察所能以步行机直接与前沿要点上的班排沟通联络,使情报传递简化及时。师指可在三分钟内了解前沿班排的情况,并将所悉随时通报步炮双方,这就大大地有助于步炮协同之密切,并克服敌大量施放烟幕所给予我观察上的困难”。

师观察所的组织共二十一人,设有正副所长各一人,负责情况登记、整理、研究、上报、通报和行政工作,情况紧张时也担任值班观察。观察员八人负责值班,搜索各种情况。电话员、步行机员、报话员各二人,专门负责情况传递和保持通讯通畅。除此之外,另设四名摇机员,负责本身业务工作外,兼负责生活事宜。团观察所由六人组成(所长一、观察员四、电话员一),营观察所由五人组成(所长一、观察员三、电话员一)。

观察方法是以普遍观察、重点掌握相结合,根据本部队的防御正面及自己观察区域的划分和任务,分段进行搜索。对指明的监视重点,则通过交叉观察,重叠结合部,消灭死角,使全战场均暴露在视线内。

通过战场观察,志愿军全面掌握了敌人的活动规律、运动道路,及时查明了敌人的兵力部署、换防、集结位置、粮弹仓库、火力点和工事构筑、副防御设置等情况。同时,也观察了我军的战斗发展以及给炮兵指示目标修正弹着,并且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供首长定下决心。由于情报准确及时,多次获得上级和炮兵的赞扬,认为“五圣山观察所是‘百宝囊’,要啥有啥”。

如战役开始的第一天,即10月14日,敌开始攻击我597.9高地时,观察所发现敌四个营兵力齐头并进,队形密集,及时向指挥所报告,给上级定下决心。10月16日有线联络中断的情况下,前沿报告敌已全部占领我597.9高地,但五圣山观察所看到三号阵地下面仍有我四位同志在坚守,连续打退敌人一个排的数次攻击,阻止了敌人的进展。除观察情况外,观察所还指示炮兵配合阵地防御。如10月20日敌突入597.9阵地后,观察所查明了敌人的集结位置(在七号阵地下面),尔后指示我火箭炮予以消灭。又如10月18日敌突入537.7北山阵地后,每次以三、五人不等,向我一号坑道进行破坏达六次,每次事先都被上所里北山观察所发觉,通报山炮及时支援,保护了坑道的安全。

利用坑道射击孔打击表面阵地之敌

除观察所外,前沿阵地还组织了连排观察哨,大多与警戒哨合一,以弥补山地地形复杂、前沿死角较多、敌人大量施放烟幕观察不良的困难。如第135团7连,在10月31日恢复597.9主峰后,以五个观察哨,各有重点而又相互交叉,以消灭死角。敌人进攻九号阵地时,因烟幕妨碍观察时,就以七号阵地进行侧面观察,从而始终掌握了情况。

我军掌握了地利之优势,对敌情况掌握准确,敌对我纵深的观察完全依赖校正机,一般少则一两架,多则三四架,整日在我阵地上空盘旋,用以指挥敌炮射击。但由于敌缺乏地面观察,又因我高炮积极作战,不断驱逐其校正机,故我方新投入作战的炮兵阵地,每日对敌射击数百发甚至数千发炮弹,为时月余,虽然阵地暴露、拥挤,也没有坚固的掩体,但始终未遭到敌人有计划的射击破坏。

美军为对付坑道使用火焰喷射器

(3)战斗侦察

战斗侦察是以小部队攻击、伏击、夜摸、偷袭等手段,不断保持与敌接触,监视其行动与部署变化,以获取情报的方式。第15军在第五次战役中,就曾经积极组织各种战斗侦察行动,俘敌四十七名,毙伤敌二百一十人。上甘岭战役之前,第15军即对于小部队活动发出指示,指出小部队斗争中存在的问题,并要求各级首长认真检查经验与教训,并“规定今后凡欲达到捕捉俘虏查明情况之目的而进行设伏和强袭手段之小部队均不得少于一个排兵力,并须和阵地及纵深火力取得联系。担任阵前游动警戒的小部队不能超出游动其阵地之轻火器射击范围,其主要任务是及早发现敌人,告知阵地,尔后即行撤回。两者目的必须明确,不能混淆”。在第15军的防御作战基本计划中,要求“各团侦察排一个半月捕俘一名,师侦察连一个月捕俘两名”。1952年9月,当敌军秋季攻势的迹象逐渐明显以后,第15军对战斗捕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敌大举进攻前以及开始后,必须保证每团每三天有一俘虏,这时应不惜代价的(不是不讲战术的)捕俘”。第45师也对师侦察队提出“组成渗透小组”,“于二十日完成开辟通路,在战斗中达到了解敌指挥机关位置,炮群阵地,进攻方向等”。

为了防止敌人突然袭击,前沿部队每夜派出小分队外出活动,加强阵前警戒。就在战役开始前一天的夜里,第135团第8连连长高永祥带四个班在597.9高地前下甘里方向设伏,观察到敌人明显的进攻症候,遂返回阵地报告。10月14日2时,前沿部队提前早餐完毕,做好了一切战斗准备。537.7阵地上的第1连则在10月13日下午即发觉了敌人有进攻征候,未派小部队外出,但加强了阵地警戒,防敌拂晓前的进攻。

战役过程中,部队也注意随时以战斗侦察行动来摸清敌人的动态。如第91团第1营在坚守597.9高地时,每天使用第2连的两个班担任阵前活动和捕俘,另以第1连三个小组在三号、九号、十号阵地前活动,发现情况则一面抵抗一面返回报告主力。

对于战斗组织过程中的观察,要求指挥员预先拟定观察计划,计划中应包括攻击目标的敌人兵力、火力、工事位置及其对我有威胁的侧方火力与可能增援的二梯队的运动道路及其集结位置;我方应选择的运动道路、冲锋集结位置、突破点等,以由远及近或由近至远的顺序进行反复的观察(可能的情况下最好组织侧翼观察或抵近观察),以免遗漏重要的目标。进攻时则在冲锋出发地设置观察,以直接观察步兵的动作,指挥炮兵射击,以扫除冲锋障碍。

整个战役过程中,第15军共计执行侦察活动一一二次,战斗十五次,俘敌二十五名,毙伤敌六九四名,较好地完成了战斗侦察任务。

美军增援部队前往597.9高地

(4)审俘

通过战斗侦察及战斗过程中捕获的敌军俘虏,为及时了解敌情,第15军设立了四个审询小组,其中五圣山审询小组以英语工作员二人、朝语工作员一人、参谋一人组成;647高地审询小组由朝语工作员四人组成;军指(位于道德洞)审询小组由英语工作员二人、朝语工作员一人、参谋一人组成;第45师师指(位于德山岘)审询小组由英语、朝语工作员各一人组成。这四个组分别由军、师侦察科领导。

与入朝初期相比较,这一阶段审询俘虏的工作已经基本正规化,捕获俘虏后,一般先由前沿相关部门(通常是有军事素养的翻译或指挥员、参谋人员掌握的二至三人的战场审俘小组)进行审询,重点了解当面之有关情况,如敌军番号、部队分布、工事构筑、火力配系、企图等。审询后立即上送,由上级部门进行更全面系统的审询,主要是敌人的基本情况,如敌军动态、全面兵力部署、战术特点、战斗力、主官简历、部队士气等情况。

上甘岭战役前,军委总政治部曾下发文件,要求加强对敌军的调查研究工作,针对韩国伪军,要求调查政治特点、派系斗争、下级军官的情况、朝鲜籍士兵的动态、欺骗宣传、士兵家属生活状况、敌区居民情况及对被释放的士兵如何处理等;针对美英军,则重点要调查士兵的思想状况、少数族裔士兵的情况、仆从国军队的政治情况及和美军的矛盾等。

整个战役过程中,第15军共审询美7师俘虏十四名、伪2师俘虏十一名、伪9师俘虏四名、美25师俘虏二名,共获取主要情报二十六件。例如10月6日,伪2师32团1营参谋李镇求、2营班长李东朝,供出该团进攻537.7北山高地之作战计划和部署等情况;10月23日,伪31团1营步行机员殷文杓供出该团营和连的步行机呼号,李伪军各师之军邮代号,及其他俘虏供出了部队伤亡调动情况;美7师31团10连班长奇客供出“攻击三角形山系经过美国防部批准,认为占领该山可确保金化安全”等情况;该团6班副班长朴德次等供出伤亡补充及兵员来历等情况。

一线部队的审俘时间很短,因此内容力求简单,一般采用漫谈的方式进行,首先解释政策,打破其顾虑,消除其敌对思想,然后进一步启发他们谈话,提高他们的民族和阶级觉悟,使其愿意交代情况。美俘入朝前受过“中国军队利用俘虏进行心理战”的欺骗宣传,故此对我方工作人员抱持一种怀疑态度,由于志愿军战士正确执行政策,在一些细小的地方关心他们生活,比说大道理更有说服力。如美俘狄克腿受了伤,战士便背着他大小便,使他不得不认同我方俘虏政策。对于比较顽固的俘虏,则须单独关押,并采用严肃的方法进行审询。如美3师15团6连排长顿马克,初询时非常顽固不讲情况。后我通过布置“临时军事法庭”,墙上贴英文标语“顽固不化者严惩不贷,坦白从宽处理”,门口布上警戒,使该俘不得不供认过去不坦白。此时再经我方指出其罪恶和说明俘虏政策,该俘不但供出部署和部队编装情况,且供出美国训练兵营基地等情况。

从俘供中还可以了解观察所无法提供的隐性情报,比如美伪军的士气、思想状态、内部统治、官兵关系、生活状况等。以战役中美伪军的思想状态为例,1952年11月3日,第15军政治部下发了“遭受军事打击前后的美七师思想情况调查”,根据美7师第49轻榴炮营观察排长柯凡区供称,战役之前,他在17团2连担任观察时,最初两星期我军未发一颗炮弹,以后三星期也仅仅落了几十颗小炮弹,因而美军麻痹得很,满不在乎,甚至认为“这里根本没有战争”。战役开始后,美军受到我炮兵的猛烈轰击,美7师31团11连阵地(381高地),在10月23日前几天,平均每日落弹四、五十发,23日突然增至三、四百发,24日以后落弹更多,不少地堡被摧毁。该连2排3班长华尔克供称,经我军数日炮火轰击,地堡、铁丝网大部被炸坏,27日,我军经30分钟炮击后,只用少数兵力(一个连左右)很快就将山头占领了。他本想用电话联系本班士兵,但电话线被炸断,他只能躲在地堡听天由命,我军一到即举手投降。该连2排副亚当斯供称,中国士兵作战勇敢,炮火还在射击时,部队已经冲上山头。该排内包括排长在内,多人因遭我炮火轰击,精神失常,得了“吃惊病”。另外,通过多名美俘的供述可知,过去战线平静时,美军士兵大多认为和谈无望,轮换有期,将回国的希望寄托在积满服役点数轮换回国上。但现在战争激烈,伤亡惨重,等待满点犹如远水不救近火,所以将希望寄托在和谈马上成功上,以挽救他们的生命。针对韩国伪军,第15军也有类似的调查,对其伤亡人数、思想变化、士气等进行了分析。战前的一些针对韩国伪军的政治攻势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战役期间该营即有士兵火线向我军投诚,战斗中也有敌人愿意投降。

(5)综合分析与整理

战斗中,需要不断汇集、对照研究各方面的情报,以获得正确的情况判断,获取较完整的敌军情报,尤其是敌人的企图。这种综合分析与整理,需要将上级通报、观察侦察、窃听侦察、渗透侦察、询问俘虏等所得的情报、互相参照、综合研究,以揣测敌军的行动,作出正确的判断。这要求指挥员、参谋人员具有高度的战术修养,熟悉敌军的战术、编制、装备、指挥官的性格,以及惯用的战术手段等。上甘岭战役中,我方十分注意将各种手段获得的情报互相参照,综合研究,去伪存真,把侦听、观察、审俘等材料结合起来,把上级和友邻的通报情况结合起来,将缴获的敌之命令、地图和我军的地图和掌握的敌情对照起来,这样,判断敌人的企图就比较全面准确。

第15军在战前的作战计划中,对情报工作提出要求,即及时(情报传递必须及时,这是决定情报价值的重要因素,各级侦察部门应克服一切困难,随时上报和向下通报)、准确(情报必须力求准确,每一情报均须说明来源、时间及判断,绝不得假报或扩大缩小)和综合(汇集材料,保证上级机关了解防区的全面情况,保证部队不打糊涂仗)。为此,司令部规定了严格的工作制度,要求下级各个部门做到材料汇总,包括电话日报(每天六时简要报告,十七时综合报告,紧急情况不限时)、敌情通报(电报)、定期的情况通报(半月一次)、专题通报(俘供等)、侦察部队的战例报告(以战斗详报格式)、实力统计(月终)、情况研究(一般一周一次,重大变化则随时研究)、零星材料汇集等。第12军对于各级侦察科(股)要求发扬“勤研究、勤组织、勤检查、勤总结”的工作作风,要求各级侦察人员做到及时(情况要及时上报,经验迅速总结,无论上级询问何种事情,均应立即答复)、准确(对一般情况均应认真反复分析、研究,以去伪存真)和细致(应多动脑筋,对每一件都应做到细致、整洁、有内容)。侦察科每天交班后,由值班员提出当日敌情的重点供大家研究。每五天到七天会同作教、炮兵部门,将敌人作战特点、可能的企图等情况研究一次。每次审讯俘虏后,重点提出俘供情况,研究其真实性。每日将情况综合以书面形式报告首长。每五天敌情研究后,以电报上报兵司、志司。军定期发出当面敌情综合通报(十天至十五天),若遇特殊情况,即时通报。审俘后的情况,也必须及时上报兵司、志司,若属紧要情况,则用电话即时通知部队。系统性材料则整理敌情参考资料上报下发。

由于志愿军在敌情侦察工作的出色表现,对于敌人的动态基本上都能准确掌握,从而切实保障了整个战役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上甘岭   战役   观察所   情报   敌人   敌情   高地   俘虏   阵地   部队   情况   动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