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为什么打不过北方人?一部南北朝的历史竟然是这么回事

看南北朝的历史,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北朝始终压过南朝一头。尽管南朝在经济、文化方面的表现十分出色,但是在政治、军事上的表现总是让人大跌眼镜。在南北朝时期,宋魏之间还能算势均力敌,但自很快北朝就占据了上风。到了梁朝之后,北朝全面压制了北方,最终南陈被北朝演变出的隋朝统一。为什么北朝总是能够压制南朝呢?

一,刘裕,错过了统一的最佳窗口

南朝的承接于东晋,了解南朝就必须要先了解东晋。东晋时期,北方基本处于战乱状态,南方则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然而东晋始终无法收复中原,几次小规模的北伐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这是为何?主要原因是东晋表面统一,实则分裂。

东晋是士族的黄金时代,而士族则是地方势力的代表。东晋时期,四大家族轮流控制朝政,各大士族之间勾心斗角,先后发生了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周氏起兵、桓温专权、桓玄代晋、刘裕灭桓、刘氏火拼、孙恩卢循起义等战乱。而东晋的北伐,基本都是军阀为了捞取政治资本而发动的战争,例如桓温北伐、刘裕北伐,其目的不是为了统一北伐,而是为了实现改朝换代。

东晋409年的局势

从地图上看,南朝能够统一北方的最佳机会是刘裕掌权时期。当时,北魏还未统一北方,北方比前秦之前更加混乱。而刘裕则从399年开始平定孙恩、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政权,彻底实现了南方的统一。从409年开始,刘裕出兵北伐,攻灭了南燕、后秦,降服仇池,击败北魏,收复了中原大片土地,形势大好。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南方当时也占有优势。根据《中国人口通史》的资料,十六国末期,北方的总人口为1540万,而东晋后期的人口为1700万。这就意味着南方的人口比北方多。加上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南方的经济实力是强于北方的。因此,如果南朝能够上下同心,那统一全国是没问题的。

刘裕第二次北伐

然而,这个短暂的历史窗口很快就关闭了。417年,刘裕收复关中,恰好遇到镇守建康的刘穆之病死,刘裕于是进退不定。大部分将领都不主张继续北伐,刘裕于是回到建康,将精力用于代晋称帝。刘裕刚一走,赫连勃勃就攻破了长安。此后,刘裕也再无北伐之心。

为什么大部分将领不支持北伐,原因就是东晋留下的士族问题还未解决,中央集权不上稳固。于是,他在南归后,就将精力集中于内政,分封诸子,加强集权,推行“土断”,削弱士族的权力。而这些措施破坏了士族的利益,因而必然会产生新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刘裕不能贸然北伐。422年,刘裕终于再次北伐,不过自己身患重病,只能作罢。

而这几年,北魏巩固了在中原的统治,开始发动大规模的统一战争。南朝统一北方的机会就一去不复返了。


二,站稳脚跟的北魏,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从423年开始,北魏拓跋焘发动了统一战争,消灭了北方的大夏、北凉、西秦、北燕等政权,还腾出手将柔然打得落花流水。到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而南方的刘义隆依然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内政上,他创造了南朝的第一盛世——元嘉之治。

北魏统一战争

刘义隆对北魏发动了三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450年,刘义隆倾全国之力北伐,结果遭遇了拓跋焘的迎面痛击,整个江淮的经济被破坏得鸡犬不宁,南朝从此一蹶不振。有意思的是,拓跋焘并没有冒险进攻建康,而是在饮马长江后就班师回朝。前秦崩溃的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拓跋焘怎么可能冒这个险?

前秦为何一败而崩溃?因为北方民族成分复杂,前秦根基不稳。同样,北魏统一北方不久,北方的民族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根据还不算稳固。为了解决北方的民族问题,北魏的历代皇帝都花了不少的心思。拓跋珪就仿照魏晋制度,推行汉化政策。每征服一地,拓跋珪就编户齐民,拆散各族的氏族组织,使其失去了民族独立性。

拓跋焘统一北方后,选择偃武修文,休养生息,他鼓励荒地的开发,抚恤鳏寡,体察疾苦。在政治上改革官制,整肃吏治,重用汉臣,使得北朝的政治体制基本得以建立。在文化上,推行楷书,宣传礼义,崇尚儒学,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通过拓跋焘的一系列政策,北魏的根据稳定下来。

宋魏对峙

479年,刘宋王朝在宗室内斗中灭亡,南齐取而代之。而北魏依然保持强盛的状态。不过,当时的北魏还是没有出兵南征,而是继续在内政上推行改革。从476开始,冯太后就以孝文帝的名义推行改革,例如推行均田制以解决北方土地矛盾,推行三长制以瓦解北方游牧民族的氏族组织,推行俸禄制以加速鲜卑族的社会进步。孝文帝亲政后,迁都洛阳,定鼎中原,全面开始汉化,让大部分鲜卑族都融入了汉族之中。

自从拓跋焘以来,北魏就没有对南朝发动大规模的南征,可见北魏的定力十足。虽然北魏多次在蒙古高原、西域用兵,但是北魏始终不敢轻易对宋齐出兵,因为北魏的君主都认识到时机并不成熟。正是因为北魏在内政上下功夫,在改革上不妥协,最终才将北方的民族问题和土地问题基本解决,这恰恰给后来的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我们从人口数据上看看北魏时期经济格局。根据《中国人口通史》的资料,北魏统一后,北方人口迅速增加,到北魏后期达到了3320万。而南朝刘宋时期,人口巅峰是1740万。经过宋齐之交的战乱,到南齐只有1460万人口。南朝的人口现在只有北朝的一半,那南朝就很难和北朝抗衡了。


三,北方第二次整合和南方的宗室内斗

当北魏在大力推行汉化改革的时候,南朝在干嘛呢?在内斗。从刘宋开始,刘氏宗室就为了争夺帝位而不断发动叛乱,最终引发了全国性的宗族内战,民谣有“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最终,萧道成掌权,杀尽刘氏宗族,唯一活下的来一支逃到了北魏的一支。

而萧氏在内斗上比刘氏更严重。494年,萧鸾杀萧昭业自立,随后大肆杀害宗室,二三十人几乎全部诛灭,只有唯高帝次子豫章王萧嶷之子萧子显兄弟幸存。501年,萧衍反叛,建立了南梁。梁朝建立后,南朝才终于稳定下来,这是南朝第二个稳定时期。

六镇起义

而此时,北魏却崩溃了。因为汉化速度过快,鲜卑旧贵族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于是发生了六镇起义,而六镇起义又引发了遍布全国的大起义,最终北魏灭亡。高氏家族和宇文家族在战乱中崛起,分别割据了北方的东西两部,也就是东魏和西魏。在北方动乱的时期,萧衍曾出兵北伐,但是南梁军队在北方全军覆没,再次失去了统一北伐的机会。

北方的动荡很快就安定了下来,高氏家族和宇文家族开始了各自道路的探索。高氏家族和宇文家族都是出自于六镇鲜卑贵族,他们继续推行汉化。宇文家族和关陇士族合作,建立了关陇集团,这是一个鲜卑—汉族的共同体,这个集团改变了中国几百年的历史。他们在北方继续推行汉化政策,但又吸取了北魏灭亡的教训,重视保留鲜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做到保留精华,去其糟粕。于是,宇文家族迅速崛起,在南北朝后期成为了主角。

而南朝稍微安定一段时间,内斗就开始了。在侯景之乱中,梁武帝的长子萧正德和侯景里应外合,导致建康沦陷。而萧氏子弟则隔岸观火,试图借侯景之手铲除自己的竞争对手。而宇文泰则趁机占领汉北和巴蜀,天下土地已经占据一半,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在萧氏宗室几乎被消灭后,萧绎才出兵平定侯景之乱。而不久,萧绎也被宇文泰进攻,最终梁朝灭亡,萧氏后裔只得到了荆州一小块土地安身,成为了宇文家族的傀儡。

这次萧氏内斗,彻底改变了南北朝的格局。南北朝的均势被彻底打破,之后的南陈只有1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梁朝时期,南方人口恢复到了1500多万,而南陈时期,南朝人口只有680万。反观北朝,北齐拥有2000万人口,北周也有1200多万人口,南陈处于绝对的弱势状态。

北周武帝宇文邕即位后,继续推行改革,建立了府兵制,关陇集团正式形成。在经济上,他释放奴婢,扩大均田制的范围,推行灭佛政策,增加户籍人口。577年,宇文邕灭北齐,实现了北方的统一。而南朝的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了。578年,宇文邕在北伐突厥的途中去世,于是杨坚趁机掌权,夺下了宇文家族的江山,建立了隋朝。587年,隋朝灭南陈,实现了统一。

总体而言,南北朝都曾经出现过统一全国的机会。在刘裕初期和梁武帝初期,南朝是有统一北方的机会的,这样的机会稍纵即逝。由于种种原因,南朝并未能抓住这样的机会。当北方元气恢复后,北方的人口就迅速超过了南方,那就意味着北方的财政收入、兵源都全面压制了南方,这就让南方更加难以抗衡北方了。加上北方民族大融合,游牧民族的新鲜血液大规模融入,使得北方人保持彪悍的战斗力,而南方汉族则在江南的温柔乡中醉生梦死,最终变得文弱不堪,无法拿起武器应敌。综合以上原因,就是北朝能够压制南朝,并未大一统奠定基础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士族   北朝   鲜卑   北魏   东晋   南朝   南方人   南北朝   宇文   北方人   人口   时期   家族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