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一生一世?渐行渐远才是常态,很高兴你能来,也不遗憾你离开

人海茫茫知音难觅,我们要感谢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人生因缘而聚,因情而暖,因不珍惜而散。有三五个知己好友,最好还能一生一世,是每个人的梦想。但好朋友之间最难做到的一点,就是保持长久的联系。

总有那么一瞬间,想找久未联系的朋友聊聊天,可点开对方的头像,又不知道如何开口。再看看他她的朋友圈,发现早已变得极其陌生甚至是一片空白,默默地关上手机,一声长叹。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正如歌词里写的,“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

朋友间的常态就是,原来无话不说,后来却渐行渐远;你也许是他的唯一,也许只是他的其中之一,相逢时,你有一万我有一;分开了,你剩千百我为零。好朋友是如何淡化为普通朋友的?大概就是我始终记得你的好,和有关你的一切,而你却慢慢将我淡忘。别人进步了,自己却在原地踏步。

有两个分别在两座庙里的和尚,之前常常在同一时段下山挑水,俩人经常见面边挑边聊,聊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日子一天天过去,直到某天,一个和尚没来挑水,另一个和尚心想:也许他今天有事?也就没有放在心上。但是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他都没下山挑水。

第五天,和尚觉得,他要么病了,要么发生什么大事了,我应该去看看他,虽然会耽误挑水,会被主持骂,但作为好朋友,这个代价还是值得的。

于是他便挑着水,气喘吁吁地来到好朋友的庙里,去探望他的好伙伴。等他找到那和尚,看到他的老友,正在和别人谈笑风生,一点也不像生病的人,应该也没发生什么大事。

和尚问他:“你都好几天没下山挑水了,我以为你病了?”那个和尚说:“你来得正好,我带你去看一个好东西。”

两个人走到后院,他指着一口井说:“其实我每天做完庙里的事,就会抽空来挖挖这口井,即使再忙也没中断,每天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前几天,终于让我挖出了甘甜的井水,我现在再也不用下山挑水了,这样,我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交朋友,跟朋友们闲聊了。”

朋友间怎么可以这样呢?明明说好一起挑水,你却背着我偷偷挖了口井。我还在担心你的安危,你却不痛不痒,甚至忘了我的存在。但是这个例子,不正是朋友间的一种常态吗?你有了新的圈子,而我还停留在原地,即使心有怨气,却又无法指责什么。

随着时间的流逝,好友间地位差距越拉越大,也就很难维持彼此的关系。对此,鲁迅鲁大师就有着深刻的观察,在其著名的小说《少年闰土》中,有一段精彩的文字: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学生时代读这段文字,真搞不懂,为什么两个小时候关系那么铁的好友难得见了面,却搞得这么伤感。

长大后,经历了许多后,才渐渐明白,如果彼此的三观和眼界不能保持一致,即使彼此内心是把对方放在第一位,想要保持一生的友谊还是太难。

岁月在变迁,彼此在成长。小时候,成为好朋友太简单了,一起打个游戏是朋友,一起互抄作业也是朋友,一起追隔壁班女生也是朋友。可是,长大以后,随着大家社会角色地位不断变化,这些朋友都分批次逐渐地消失了:

首先就是入学求学这一批次,儿时的好朋友开始聚散掉一批:因中考去了不同的学校,因高考去了不同的城市,因研博去了不同的国家,时间和空间的巨大差异,让大家的关系,渐渐从朋友变成了旧人。

其次就是大家都上班工作后,能聊的共同话题肉眼可见地减少了。上学的时候,还可以吐槽一下同学老师校花校草,现在大家的工作内容完全不一样,职业规划也南辕北辙,你现在喜欢和讨厌的圈子,大家完全没有交集。除了将过去的旧事反复地重提,勉强维持着往日的情分,似乎也无太多话可说。

最后就是步入婚姻成家立业后。这个阶段,开始上有老下有小,有太多的事情要操心了。柴米油盐,人情往来,这些琐碎占据了全部的闲暇时间。你的一切我都是从朋友圈知道的,甚至无暇去问问老友们,最近过得还好吗?

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朋友间一旦差距大到不同阶级了,隔阂分歧自然就尾随而至。

一位好友,新婚燕尔想要移民去澳洲,说打算买一片牧场,说他们从小就向往青青田园牧场,幻想着诗与远方。为此他们还先去实地考察了一番,回来后说那片大草原正是梦想中的家园,并且真诚地邀请我们全家也一起移民去放羊。

我当然婉拒了,因为我从小就放羊,后来拼命念书考学那么多年,就是为了不再回家放羊。

他不理解你的世界,你也早就对他陌生。渐渐地,彼此距离越来越远,直到成为对方的回忆。即使你想努力维系,结果也像两条平行线,再无交集。是你变了或者我变了吗?都不是。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茂密森林,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自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淳朴深情,在人的一生之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友情淡淡,淡到终点并非是谁之过错,可能只是因为,岁月在变迁,而彼此在成长。

还有一种很常见的状况,有的人就是天生情商高,交友广泛,“这是我朋友,那是我兄弟,哦,他呀,我也认识,也是我哥们”。仿佛四海之内都是他朋友。他们费尽心思进入各种圈子,认为好好发展全部都能成为好友,变成可利用的关系。

这种,不是我们前面讨论的那种意义上的好朋友,那些只能称之为人脉,只能充好友的数量,体现不了质量。而越是自我尊重的人,越慎重认领朋友。因为他知道,一来双方都要有这份情感认知,二来见识与德行一定要相当。

20出头的时候,很怕自己不合群,喜欢小团体,喜欢身边时刻有人,有时候会为了合群牺牲自己的喜好去迎合。

小心翼翼看着身边人的脸色,揣测身边人的心意,对方漫不经心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怕得不行,该不会讨厌我了吧。

现在真的完全不在乎了,讨厌我就讨厌我,讨厌我说明咱俩本来就不是一类人,强扭的瓜不甜。没必要把太多路人请进生命里。

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与其纠结友谊何以变得如此淡薄,不如用独处的时间积蓄能力,只有自身有价值了,才会像吸铁石一样,朋友甚至以前的陌生人,都愿意转过身来与你为伴。

不要怪这世界现实,让自己变得强大,才是最好的安全感。人生就像一列火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谁也无法至始至终陪着你走完,父母都不行,朋友更不可能。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对于那些逐渐疏远的朋友,只想说一句:很高兴你能来,也不遗憾你离开。曾经真心相待过,快乐过,这就足够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朋友   好朋友   友谊   庙里   常态   和尚   讨厌   遗憾   陌生   好友   关系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