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是对压缩到一张明信片上的世界的象征性占有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读过李白的诗,除了佩服他的下笔有神、豪兴万丈,也不禁羡慕他能够游遍祖国大好河山。在交通如此不发达的古代,文人墨客能够四处游历、增广见闻,从而留下了千古流传的文学作品。

在西方19世纪的作品里,同样经常可以看到与游历相关的描写,比如:某某侯爵/爵士携全家到某地去旅游度假,而家里的小姐们整体盼望的就是这件事儿。

法国作家梅里美的《高龙巴》开篇第一句就是:

上校汤麦斯·奈维尔爵士,爱尔兰人,优秀的英国军官,带着女儿游历意大利回来……

当时法国社会对于“游客”一词的定义是:“出于好奇和闲着无聊而出游的人”。这一解释虽然不乏负面意味,但是符合“有钱又有闲,好奇且无聊”条件的人,要么出身高贵,要么是资产阶级征服者,他们可以不时的到周边国家或地区旅游,多么令人艳羡啊!

我们谈到“旅游”通常的着眼点都是当地的风景民俗、饮食文化,而法国著名旅游研究专家马克·布瓦耶谈旅游,则是关注于这一艺术行为的变革创新和传播。

人类自古以来为了谋生而不断迁徙,而从步入文明社会后,空间的移动又多了商贸、军事、流放、传教、探险等目的。到了现代,随着社会分工和交通技术的发展,以观光为目的的旅游逐渐成熟起来。


★岛民的治愈旅行

地理特点:或许是由于英国岛国的地理特性,使得英国人格外喜爱跨出本国,迈向一峡之隔的欧洲大陆。

气候特点:英国四季温差大、湿度高,很多英国人为了养病来到法国,享受一下美景、温泉。

人文特点:欧洲各国的文化文物、历史遗迹,对于好奇心重的英国人来说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英国人打开了旅游的先河,带动了整个欧洲旅游业发展的脚步。

★旅游生理学

对现代人来说,旅游是对自己的一种奖赏,是对紧张生活的一种放松,是忙碌过后的休闲行为。这其中甚至蕴含着浪漫主义、异国情调、猎奇心理和征服欲望等心理因素。

☛什么?探店、景点打卡,19世纪就有了?

马克·布瓦耶认为景点之所以有名并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要归功于以各种形式传颂它的旅行者们。想到现在各个平台上的探店、景点打卡,瞬间明白了布鲁耶话里的含义。

☛爬山,没在怕的!这是最高形式的旅游。

在18世纪之前,由于对海拔认知的贫乏,巍峨的高山和陡峭的冰川因其不可征服性被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18世纪后半,勇敢的旅行者将其视为征服的对象,才有了一次次的登顶。

☛返璞归真、农家院,18世纪的奢侈品!

现代人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常常渴望乡间的自在和慢节奏。其实早在18世纪后半,法国巴黎周边,兴建乡间别墅成了当时的热潮。莫尔奈在发表关于卢梭的一书里就写下了这种现象。

☛旅游见闻在文学作品里的体现反过来又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大仲马追寻拿破仑的足迹,于是有了《基督山伯爵》里年轻大副唐泰斯在厄尔巴岛的传奇。

梅里美关于科西嘉的整理,才在《高龙巴》里赋予了它有别于拿破仑故乡的形象。

雨果对巴黎哥特式建筑的观察,使他得以在《巴黎圣母院》中让中世纪再现辉煌。

马克·布瓦耶的《西方旅游史》一书里,除了介绍16世纪欧洲旅游的萌芽、18世纪旅游的新发现,还介绍了19世纪至20世纪欧洲社会精英阶层的旅游史。作者用词客观简洁有趣,加之书中旁征博引各位名作家的经典语句,妙趣横生。在不易远行的当下,阅读此书弥补了不少遗憾、增长了不少见闻,也引起了不少深思。


【附录】节选几句书中的名人名言,体会一下旅游带来的诸多影响。

旅游,重要的不是去发现什么,而是让自己消失在旅游中。

旅游,是最愉悦、最不切实际、最昂贵的自我学习的方式。——保罗·莫朗《旅游》

旅游破坏了旅游地,就因为它把人群引到了那里。——亨利.勒费弗尔:《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

假期的价值,就是价值观的假期。——埃德加·莫兰

旅游,是对压缩到一张明信片上的世界的象征性占有。——皮埃尔,布迪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旅行者   拿破仑   旅游   景点   法国   欧洲   英国   象征性   明信片   英国人   见闻   世纪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