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爱尔眼科:进入无人区,走进眼科江湖的下半场

爱尔眼科的这两年颇不平静。


两年间,爱尔的股价快速经历了“翻倍再腰斩”的过程,对于投资者,这是时而天堂、时而地狱般的体验;而2020年末艾芬与爱尔的纠纷,也数度将爱尔带入舆论的漩涡中心。


毫无疑问,在中国的民营医疗集团中,爱尔眼科不仅仅是最成功的,也是最具话题性的。


一个行业内最知名的龙头企业,最容易被打上各种刻板印象的标签。标签为大众提供了理解复杂事物的切入点,但往往也只提供了一种单调的、非黑即白的视角。而龙头上市公司,恰恰是一种最为复杂的经济组织,有着最斑斓的广谱性色彩。


作为医疗投资者津津乐道的“眼茅”,“外延并购”、“艾芬事件”、“股价腰斩”等等词条,是近些年来围绕爱尔眼科最热门的话题。


今年下半年,八点健闻先后在长沙、上海两地,与包括董事长陈邦、董秘吴士君等在内的高管进行了交谈,话题涉及爱尔当下处境与未来。


“爱尔要建一所世界级的医院。”交谈过程中,爱尔高管们有着共同的愿景,建成的双子塔为这个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处在舆论焦点、公司发展转折点、行业新周期起点的爱尔眼科,也需要一个全新的开始。


民营医疗寒冬来临,爱尔怎么办?


近年来,民营医疗寒冬到来的说法,不绝于耳。


尽管在国家政策层面,2013年新一轮医改以来扶持民营医疗发展的系列政策,并无变化。但在实操层面,有些地区民营医疗的政策与市场处境也确无实质性改善。


疫情三年,中国医疗市场备受冲击,公立民营概莫能外。民营医疗还有另一层困扰:去年底,教培限期改为非营利机构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令医疗服务领域的创业者与投资人担忧不已。毕竟,教育与医疗都是受政策影响特别大的领域。民营医疗会否被突如其来的政策“一刀切”?


近者,则是河北、福建三明等省市先后发布OK镜即将集采的消息,这对于视光业务量正迅速攀升的民营眼科医院而言,多少都感到措手不及。


悲观情绪在市场蔓延,高增长的期许会否破灭?


八点健闻:最近大家对于民营医疗也好,对眼科也好,会有一点点担心,担心是不是进入了瓶颈期?


爱尔眼科:实际上,最主要的就是市场空间有多大。我们一直认为,不是说爱尔要看多少病患、要有多少收入,而是应当定位到有多少人需要眼科医疗服务。


这个顺序不能搞错。我们不是以经营盈利为最终目的,而是以服务为最终目的。有那么多病人,必须要服务好,自然而然就有收入、有利润,这个不能搞反,如果搞反了,是先定要多少收入,初心就失去了。


中国人口多、密度大,眼科医疗需求持续增加,市场不是问题。问题是医院能不能持续满足这么多患者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这是对医疗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挑战。


八点健闻:你怎么看政策和市场大环境对爱尔发展的影响?


爱尔眼科:爱尔的成功得益于中国的体制改革,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全体爱尔的努力创新。


我能够理解有人说,爱尔是某种意义上的顺势而为,或者有评论说,陈邦在非公眼科非常早的时候抓住了机会,有洞察力。爱尔的确洞察到了先机,我们先做了。而且,中国对非公医疗行业的支持政策始终如一,在这一点上,爱尔很幸运。


八点健闻:但也有不少外部环境压力,比如近期的OK镜医保集采消息,会给民营眼科带来什么影响,爱尔如何顺应医保环境的变化?


爱尔眼科:对于OK镜集采,重要的是从业者怎样静观其变,做好应对。OK镜的毛利率目前是比较高,但即便没有集采,其实也会有行业外的竞争者要进来。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市场竞争会让价格自然降下来,医保集采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而已。


DRGs、DIP等的医保支付改革是让医保收费趋于透明,鼓励大家来竞争。最终谁的成本控制得好,谁的诊疗组织效率高,就会胜出。相当于无论公立还是民营,都放在一个相对公平竞争的平台上,而适当的竞争才能形成一个合理的价格。


但在合理的利润里,爱尔是要有技术投入的空间的,只有敢于进入一些无人区,才能受到行业的更大认可,才能建立真正的品牌。


八点健闻:疫情以来,很多民营医疗机构感受到政策似乎有所收缩,你怎么看待目前和未来,民营医疗在中国医疗体系中的定位?


爱尔眼科:最近我们完成了一次意义重大的定向增发,前后花了一年半时间,募集资金35亿左右。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募资,更在于打消了人们对民营医疗的国家政策风向变化的担心。这不是爱尔一家的事,也是对社会办医群体的重要信号,就是说大家可以放心发展,但要规范发展,不能野蛮生长。


这两三年疫情的不可抗力,我们也是一边看着天气一边走路,但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内部则不能躺平,医生培训、技术培训、患者咨询,尽量正常开展。在受限的情况下,做好自己的事。其实行业都有很大压力,相对而言,我们的承压能力更强一些。


八点健闻:人才一直是民营医疗发展的瓶颈之一,爱尔早年就创造性地采用了合伙人机制。但除了经济上的激励,留住好医生还需要什么?


爱尔眼科:还需要医教研平台和事业发展平台,医生需要不断地发展。


在医生的发展上,爱尔这些年做了很多突破,虽然很多人会认为,公立医院是不是对医生更好,但在一些我们在的城市,很多患者会认为爱尔一样好,明显门诊量很大,医院扩建以后,眼科接诊量会进一步提高。


对于一个博士生毕业生,他选择爱尔还是选择公立三甲医院?


有的会认为爱尔更好,事业更好做,因为平台更多,他可以快速成长;那么有人也会觉得公立三甲更好,毕竟是很牛的国有单位,各方面待遇也不错。


我们开创了多维度人才培养的先河。在培养这一块,以前我们是从公立医院挖人,现在很多人才都是自己培养,甚至有的公立医院开始来爱尔挖人。


在公立医院可能要10年,但爱尔为什么5年就能培养一个人才?因为爱尔有大量的临床病例,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带教机制,避免出现师傅带好徒弟,就把师傅饿死了。


我们还持续开展校企合作,跟大批高校合作办学,成立眼科学院或成为大学的附属医院,可以招硕士和博士。人才是制约民营医院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这一块基本打通了。


以后,我们希望爱尔对人才更有吸引力,让更多大家觉得到爱尔来也是一件挺骄傲的事,就像到美国的梅奥、克里夫兰一样,这些都是成长了80年到100年的医院,我们也要朝这个目标努力。


八点健闻:对于民营医疗机构而言,好摘的果子是不是已经都摘完了?现在要开始摘难摘的果子了,在这方面爱尔有什么打算?


爱尔眼科:爱尔成立20周年,我们确实走得比较快,从一个小医院变成了全球领先的眼科集团。


但我认为,中国的非公医疗还是缺乏一批引领性的医疗集团,顶级的民营医院。他们未来应当能作为临床教学、科研发展全面引领性的标杆,在临床、科研、教学上全面发展。


爱尔希望未来打造世界级的眼科中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标杆。现在离这种标杆还有差距,这就是爱尔下一个10年、20年要做的事情。


今年,爱尔在长沙的总部落成启用,其中10万平方米用来做眼科医院、研究所,用来教学和科研。未来任务艰巨,但我充满希望。


眼科江湖的下半场

在聚焦和扩张之间


营收从13.11亿到150.01亿(2011年~2021年),过去十年是爱尔眼科高速增长的时代。


并购基金模式是爱尔业绩高速增长的关键,不管外界对其资本化的打法有何种议论,爱尔的成功,仍然是时代机会、商业嗅觉、模式创新与业务能力的多因素复合。毕竟,过去十年间,因为外延并购而破灭的民营医疗集团不计其数。


今年5月,陈邦在股东大会上提出,“新的发展阶段,并购基金模式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2022年半年报显示,爱尔眼科前十大医院收入合计16.18亿元,占总营收比重首次低于20%,中心医院基数大了增速放缓,基层市场竞争加剧,要想延续业绩高速增长的神话,爱尔需要新思路。


八点健闻:外界普遍认为,外延式并购是爱尔眼科“十年翻三十倍”的重要成功因素。你认同这种评价吗?


爱尔眼科:这个看法有失偏颇。


2014年那会儿,爱尔发起了产业并购基金,一方面是看到了行业需求的增长,一方面市面上也有大量的潜在并购标的。我们的目的就是放大投资能力,抓住机遇储备标的。


但并购模式的成功,不是光有资金有项目就行。如果没有公司旗下医院的持续内生增长,没有公司长期积累的赋能体系,买进来的项目不可能在大平台上获得更好的成长。这样的并购就是拿着麻袋装土豆,整不成一块,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是2010年前后才逐步开始并购的,也就是自身具备了系统整合能力之后才进行并购。同时,只有基本符合我们要求的才会并购,不是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实际上,我们否决的项目远远多于收购的,只是外界不知道而已。


这些年来,爱尔在海内外的并购绝大多数都实现了预期,有些还超预期,原因就在于我们不单单是授权使用“爱尔”的品牌,还持续提供咨询指导,注重在医疗、教研、激励、文化等多维度的一体化整合。


八点健闻:爱尔过去的高速发展受益于并购扩张的策略,但近期提出,今后要停止设立新的并购基金,医院以自建为主,为什么?


爱尔眼科:任何发展模式都服从于战略,应该与时俱进,不能刻舟求剑。产业并购基金模式是阶段性的、过渡性的。现在爱尔的体量越来越大,内生增长持续稳定,资金实力逐步增强,由于基金的总成本比上市公司自建要高一些,随着上市公司自身的盈利能力和承载能力持续提高,上市公司自建的医院逐步增多,产业基金模式便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爱尔的医院并购有个特点,刚并进来时,医院收入体量很小,一般在盈亏平衡点附近,所以实际贡献的外延增长非常少。而且随着公司体量越大,并购贡献的外延增长会越来越小。比如去年,新并购进来的医院贡献的利润占公司总利润的比例就相当低。


八点健闻:接下来,爱尔眼科的重心会放在什么样类型的城市?


爱尔眼科:公司目前正在打造“1+8+N”计划——1家世界级眼科医院,即长沙爱尔;建设8家国家级眼科中心,即北、上、广、深、武汉、沈阳、成都、重庆;N 代表各省会级城市医院,要达到当地一流水平。


在每个省会,不管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口碑,还是在业内的影响力,以及对医生的吸引力而言,我们都需要打造一家龙头医院。未来,部分医院还要具备全国影响力,做国家级的眼科中心。


八点健闻:怎么达到这个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


爱尔眼科:目前从单院规模看,公司还没有任何一家医院达到了天花板,辐射力还有限,否则就不会一城两院、三院。


国内的爱尔医疗机构已经近700家,覆盖了90%以上的省会城市、80%以上的地级市。从单院收入上看,收入体量最大的长沙爱尔和武汉爱尔,单院是4、5个亿的收入,远未达到天花板;我们的地级市医院有几家突破了2亿收入体量,也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而公司还有大量两三千万体量的地级市医院,成长空间就更大了。从学科建设看,爱尔的医院既有长板,但也有短板,只要让长板更长、短板不短,医院就会持续增长。


八点健闻:怎么做下沉市场?


爱尔眼科:爱尔目前在县域市场的覆盖率只有10%。未来,我们打算建立视光门诊,用这种方式覆盖基层。对爱尔来说,这不算扩张,是配合国家基层医疗体系建设规划的积极主动作为,我们要增加网络建设、推进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设。


相对于眼病的发病率,眼视光服务是高频需求,爱尔视光服务有医院、有分院、有视光门诊,视光门诊下面还有跟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合作的爱眼e站。就是说,视光门诊是爱尔眼科城市分级诊疗的一部分,从定位阶段起,就跟单做一个视光门诊的医院不同,意义也完全不一样。


八点健闻:打算做多少家视光门诊?之前似乎说过要先做1000家。


爱尔眼科:不要把做多少家当成框框,要高质量发展,做得好比做得多更重要。有时候要做多少家不是能规划出来的,我们的目标是网络能够覆盖中国的城、乡、县域。做多少家并不难,无非是需要时间,关键要把模式成功地推行下去,做成一家家精品。


经历的坎很多

“艾芬事件”只是其中之一


自2020年底“艾芬事件”起爆,这起纠纷说是爱尔近年来最重大的一个坎并不为过。


如何应对这场信任危机,不仅是爱尔作为一家公司需要思索的命题,也是整个中国非公医疗体系需要日复一日向山顶搬动的巨石。


它可能导致下滑,也能成为反弹的触底,一切取决于爱尔选择如何看待与应对。


八点健闻:说到医疗纠纷,你们似乎并不避讳。在今年春节前的内部公开信和今年5月底的股东大会上,都谈到了和艾芬女士之间长达600天的医疗纠纷。时至今日,你怎么看待这个事件?


爱尔眼科:针对“艾芬事件”的舆情,爱尔早在去年1月4日凌晨就发布了公告。但如大家所见,这件事到现在600多天依旧没有结束,我们一直在积极处理,各级专家进行了核查,集团或医院先后多次进行回应或声明。


我们必须以患者为中心、以温情为纽带,依法依规来处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网络暴力问题。我们承认爱尔很多事情确实做得不够,这也是我们只给自己过去20年的发展打70分的原因,完善无止境。


医疗规范(问题)只能有个别的,有这个现象,我们承认,我们改正。我们特别又开通了一个“爱尔关怀”的微博账号,做的不够的,患者的投诉,这就是一个通道。同时我们也借此向社会告知自己的决心,督促内部整改和进一步完善。


八点健闻:“艾芬事件”对爱尔眼科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爱尔眼科:2021年以来,在全国疫情和局部舆情的双重考验下,公司门诊量、手术量依然获得了显著增长,同时公司也通过了舆情之下放大镜般的多次检查,应该说,爱尔的医疗质量和服务体系经受住了考验,爱尔团队的韧性和品德值得信赖,在压力之下我们交出了一份很不错的答卷,医疗质量数据都对外公开披露。


对于集团长久发展来说,这样的舆情事件出现在在公司成立20周年之际,不是一件坏事。在2022年春节,董事长陈邦给爱尔人、同事们写的那封公开信中强调:要积极拥抱社会监管。


还是那句话,真心、真诚欢迎社会监督,也希望患者相信法律,相信医学鉴定,和我们一起,给全国医患纠纷的依法依规解决做一个表率。站在20周年的起点,面对未来十年、二十年、以致百年,爱尔怎样打好下一个基础,是更加重要的事。


八点健闻:爱尔眼科踩过的坑,遇到过的坎,不止这一个吧?


爱尔眼科:企业规模变大,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自然会越来越多,就像我们在年报里披露的那些风险,其实每一个都是真实存在的。包括时刻预防管理风险,往往自己认识不到,比如效率降低了,文化慢慢没有那么进取了,或者骄傲自满了。


八点健闻:这些问题现在的爱尔是否存在?


爱尔眼科: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我们在努力变革。例如上市十周年的时候我们提出了二次创业,今年又提出了自我革新,其实都是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出现,或者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风险是始终如影随形的。任何一家企业如果有了小富即安的心态,都很危险。爱尔踩过很多坑,犯过很多错。


八点健闻:举个具体的例子?


爱尔眼科:2004年在上海筹建爱尔医院,被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是我们所有医院里投资额最高,医疗团队最强,软硬件也最好,那是集团未来的“王储”啊。


但当年8月份试营业,很快就被地铁建设围起来了,一围就是四、五年,这对一家刚开业的医院而言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之前对城市规划多做一些功课,完全可以避免踩进这样的深坑——我们只看到上海市场的大,但对上海这样的医疗高地,竞争有多难预估不足。好在上海爱尔坚持高水平、优服务,不抛弃、不放弃,得益于集团的支持和承受力强了,上海爱尔日渐起色。类似的错误还有很多,但我们总体而言,纠错机制比较强,一是不服输,二是敢纠错。


八点健闻:眼科赛道比起十多年前,如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爱尔现今及未来,还会是行业风向标么?


爱尔眼科:道路是越来越宽,但跑步的人也越来越多。如今人们的用眼负担普遍加重,无论是青少年还是中年人,所以这是一个趋势性的社会问题。10月30日正好是爱尔上市的13周年。上市当日的情形还历历在目,当时还是老的深交所,同一批上市公司的董监高一大早跑过去,我们都非常激动。但那时想不到今天的发展速度。如果爱尔现今没有在临床能力上强起来,没有知名的专家或者自己的学术声望,那就只是医疗生意人而已。“1+8+N”战略就是这样在去年提出来的,不能低水平重复发展。与欧美同行相比,爱尔的临床水平已经接近了,但原创力不够。


未来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这就需要不断创新。到了爱尔目前阶段,目标不是要把一家医院的门诊量从20万做到50万,而是要有高度,赢得同行尊重。这就要能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原创性、先进性,这是一个长远的追求。


李 琳 、葛书润丨撰稿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眼科   舆情   无人区   体量   外延   下半场   中国   专访   收入   江湖   未来   政策   医疗   医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