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华老照片:逛供销社的情侣,代写春联的老人

河南西华,别称娲皇故都,汉高祖二年(前205年)置西华县,其境内有女娲城遗址、新四军杜岗会师纪念碑等名胜古迹,抗日英雄,爱国将领吉鸿昌的故乡。小编搜集了一些西华老照片,通过照片再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华百姓的生活风貌。

这张照片六零后还能看得懂。照片中的男女是一对情侣,他们相约去乡村供销社购买定亲礼品,那时候是计划经济时代,老百姓不管买什么都是凭票购买,可不像现在,商场超市琳琅满目。女孩扎着一对麻花辫子,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西华是最时髦的打扮。女孩看上了一双布鞋爱不释手,供销社营业员也在一旁不停介绍鞋的质量,女孩最终买下了。

这张照片中戴着眼镜的老人在写春联。那时候不像现在跑到集市上买几幅回来,什么样的品种都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华,春联都是手写的。哪个村子要是有个文化人,隔壁邻居都会拿着红纸上门求联,把门都挤破。那时候,一张红纸才2角钱,一瓶墨汁三毛钱。一家子几幅春联满打满算花不去一块钱。后来,就有一些文化人在街边开起了“代写春联处”,既方便了群众,又创造了收入。

这张照片拍摄于农村集市,一辆架子车拉着自家刚摘的桃子还没停稳,立刻就围上来很多人,那时候,询问价格的多,真正购买的少,往往一车桃子卖到太阳下山还卖不完。那时候赶集全部靠走路,家里有男孩要定亲的家长精打细算,攒钱给孩子买辆辆自行车。那时候买辆自行车还是很难得的,这位骑自行车的小伙子虽然穿戴普通,骑着自行车也尽显潇洒,那表情不亚于开着一辆宝马。

这张照片现在的小朋友也并不陌生,街头爆米花。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脚蹬三轮车,车上装着爆米花设备走村串巷,那时候爆一锅米花才收1角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华,物资匮乏,小孩子没有零食,爆米花就成了他们放学回家的唯一奢望。看到爆米花师傅来到村子,各家各户就拿着玉米排队等候,师傅往往要忙到太阳落山还忙不完。

照片中的这一家子,条件相对好的,穿的朴素,但很干净。穿花格子上衣的女孩留着时髦的短发,左边是一位穿军装的中年男子。那时候军人军装清一色的帽徽、领章,看不出军衔。从他们每个人的表情上看,像是在等人,也或是在街边照相。照片右边一男子恰巧闯入了镜头中,从男子手边的车铃看男子骑着一辆自行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华,骑得上自行车的,可见家庭条件也挺不错。

这张照片是冬天里的西华农村,村子里清一色的土胚房,村后小河里结了厚厚的冰,一架浮桥横跨河面,浮桥上,一位妇女匆匆走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西华   春联   浮桥   文化人   河南   军装   供销社   爆米花   片中   自行车   情侣   老人   女孩   照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