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创办“中国角”的马耳他中学教师:将持续传播中国文化

今年10月6日上午,在马耳他科斯皮夸市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驻马耳他大使于敦海向学校“中国角”师生们转交了一份“特殊而珍贵”的礼物——来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复信。

习近平主席在复信中发出亲切邀请:“希望‘中国角’越办越好,欢迎师生们来华交流学习。”习近平主席向马耳他师生和青少年寄予殷切期望:“希望更多马耳他师生和青少年积极参与中马人文交流,做文明互鉴的促进者和人民友好的传承者。”

近日,收信人之一、2010年在中方支持下创办了“中国角”的阿佐帕迪,在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通过“中国角”持续传播中国文化,培养更多马耳他青年对研究和阅读的兴趣,尤其是对探索中国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们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阿佐帕迪。图片来源:中国驻马耳他大使馆

【专访阿佐帕迪】

“这封信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中国人的善良和谦逊”

南都: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师生为什么在今年7月给习近平主席写信?

阿佐帕迪:今年是马耳他与中国建交50周年,马耳他举国上下正在庆祝这一喜事。2010年,我有幸在圣玛格丽特中学创办“中国角”。12年过去了,又正值两国建交50周年,我们想给习近平主席写一封信,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喜爱,祝福马中建交50周年,并介绍“中国角”开展的丰富多彩活动,以及我们为促进多元文化理解、增进马中友谊做出的积极努力。

南都:收到复信后,你和学生们有什么感受?

阿佐帕迪:习近平主席百忙之中专门抽出时间阅读我们的来信并亲自复信,这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中国人的善良和谦逊,我们一定会好好珍藏这封信。

信中指出,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

正如我们在信中所引用的《礼记》“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的理念,在我看来,全世界就是一个大家庭,应当和睦相处。

我十分赞同中方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尽管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但我们同属一个“地球村”,我们必须找到一条通往彼此的道路。

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唯有守望相助、合作共赢才能让人类共享发展成果。要想促进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我们必须不断坚持在不同文化之间拆除藩篱和搭建桥梁,这也是我们学校创办“中国角”的目的之一,即传播、尊重其他民族和文化的观念。

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今,中国拥有强大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我们学校的“中国角”正是在马中人文交流中架起的一座友谊的桥梁。

‘中国角’已经成为学生们了解中国的一扇窗

南都:能否向我们介绍你创办“中国角”的经历?

阿佐帕迪:我从小就喜欢中国。自童年时阅读了《马可·波罗游记》等书籍后,我便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0年,我和我的母亲一起访问了中国,我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深深吸引,也被中国人的温暖热情所打动。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认为,和学生分享自己所受益的知识很有必要。与此同时我认为,教学不应该从理论开始,而应当从实际应用出发,因此我萌生出创办“中国角”的想法,并在马耳他政府、中国驻马耳他大使馆和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的支持下,将之付诸实际。“中国角”通过将蒙特梭利教学方法与中国文化相结合,邀请学生参加中国文化讲座、工作坊和体验活动,帮助他们在科学知识领域和中国文化、科技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们有机会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南都:“中国角”是如何传播中国文化的?

阿佐帕迪:举个例子,在一次化学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课堂教学中,我带学生们来到“中国角”观察美丽的中国瓷器,当中还有青花瓷。我告诉学生们,瓷器上的蓝色是钴元素,当它与氧气产生反应时,便会成为氧化钴,也就是青花瓷的着色剂。当学生们得知青花瓷上美丽深蓝色花纹的由来时,他们完全被吸引住了。

“中国角”不仅传递了科学知识、开拓了学生视野,更增强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12年来,我们成功举办了众多与中国文化和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内容涵盖中国瓷器、茶、风筝发明、诗歌等。2020年,在“中国角”创办10周年之际,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更出版了一本“中国角”十周年纪念册,汇集了过去10年学生撰写并发表的主要文章。

南都:圣玛格丽特中学的学生们在“中国角”活动的参与度如何?

阿佐帕迪:前不久,在中国驻马耳他大使馆的帮助下,我邀请了来自上海的张医生,到“中国角”为学生们带来一场关于中医的精彩讲座。张医生将科学与中医文化相结合,为我们讲解了艾灸、针灸、拔罐等中医疗法,并通过有趣的教学手段,让“中国角”的学生们了解与西方医学大相径庭的另一种医学理论体系。课程得到了学生们积极的反馈,他们都跑来告诉我,一定要再邀请张医生来“中国角”举办讲座。

阿佐帕迪邀请来自上海的医生到“中国角”开展关于中医的讲座。受访者供图

现在,“中国角”已经成为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的学生们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深受学生欢迎。我一年教授约150名学生,几乎每一位学生都会通过不同方式参加“中国角”的活动。通过开办讲座、举办工作坊和各类体验活动,“中国角”向学生们介绍了各种各样的中国文化,包括中国茶、中药、陶瓷器、青铜器、纸伞、剪纸等。

我曾向学生们介绍中国纸伞,尤其是福州纸伞,我邀请他们在伞面上画画,他们非常感兴趣。离开教室时,他们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并期待着“中国角”的下一次活动。其实,“中国角”活动的策划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完成繁琐的准备工作时,我也会感到疲惫。但当看到学生们真心喜欢这些活动时,我就会告诉自己,一定要继续做下去。

将继续促进两国文明互鉴,传承两国人民友谊

南都:能否向我们分享“中国角”未来的发展计划?

阿佐帕迪我还是会坚持把中国文化融入科学课堂中,继续培养学生对研究和阅读的兴趣,尤其是对探索中国文化的兴趣,提高马耳他青年的多元文化素质。

我的教学大纲永远与中国文化有关。每当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中国总是给予我最多的支持,为我们提供样本,我们才得以继续进行自己的项目,并尝试开展不同的活动。这使得同学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张图片,而是亲眼看到物体本身、切身体验中国文化。我很感谢中国对科学“中国角”的支持,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动力。

“中国角”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

今后,我也会继续和我的学生一起,通过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的“中国角”持续传播中国文化,培养更多马耳他青年对研究和阅读的兴趣,尤其是对探索中国文化的兴趣,促进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人文交流。

南都:今年是中马建交50周年,你对未来两国关系发展有何期待?

阿佐帕迪:马中建交50年以来,两国之间的交流不断深入,在各领域的合作成果丰硕,惠及两国人民,马耳他早已经成为中国的“老朋友”。

马耳他正庆祝这一象征着与中国建立友谊关系的周年纪念日,“中国角”只是当中小小的一部分。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期待着继续传播中国文化,不仅是因为我个人的热爱,更是因为接触中国文化扩充了学生们的认知边界,为马耳他青年打开了通往另一个国家的大门。当我看到学生们向如此美丽而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敞开胸怀,并通过“中国角”充实自己时,我总是感到无比高兴。

我正在帮助同学们通过两国交流项目去到中国学习,未来也欢迎更多中国青年来到马耳他学习和交流,希望有更多人来了解和体验马耳他的独特历史文化。“中国角”师生将继续促进两国文明互鉴,传承两国人民友谊,为马中友谊增添新的活力。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何嘉慧 实习生 何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马耳他   中国   纸伞   友谊   大使馆   瓷器   师生   专访   讲座   主席   兴趣   周年   中学   更多   文化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