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课猎手”看科技向善与成长“双刃剑”

核心:该文主要从当前社会备受关注的一起事件引出,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去关心借助新技术新工具滋生出来的灰暗。技术本身没有价值观优劣之分,可使用技术的人有价值观优劣之分。前面一部分主要讲解技术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方面的问题。后一部分讲解决方案,尤其是数字技术转型阶段与工业革命转型明显不同,需要企业承担更多责任。技术在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举例数字化产品,比如云服务,在灾备方案上的努。再比如电子签名发展,会不断在加密安全性上进行努力。同时,现在电子签名发展迅速,头部玩家本身在安全性上做得好,自然会被更多天生谨慎的企业级客户所接受。

背景

最近看到这样一则热搜:#新郑三中老师网课去世#。

一条人命背后,暴露出的是“网课猎手”这一黑色群体。而这一群体所造成的影响之大,受害人群之广泛,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然而,愤慨谩骂声讨是一方面,或许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技术进步过程中滋生的那些不好的东西。去思考如何让伴随技术发展滋生的“恶”更早地被发现、被解决,也让我们少一些惋惜与痛心。

双面技术革新:向善原始初衷与使用者价值偏差

让技术造福人类是技术发展的原始初衷。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每一次技术工具的发展一定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但在成长的过程中或许难免会有阵痛、难过,甚至是愤慨。

此前国际关系学院组织编撰的《国际安全蓝皮书:中国国际安全研究报告(2018)》,针对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总结成了三方面因素,一是科技滥用风险,二是科技伦理风险,三是科技失控风险。

首先是科技滥用风险,军事上的应用我们不做过多讨论,就说与商业社会和人们生活相关的。譬如在信息安全领域,科技手段被滥用的风险比较突出,而与此同时很多新兴经济体的基础信息产业薄弱,这就带来了信息安全隐患。还比如此前“3·15”晚会曝出的人脸识别被滥用的问题。一些门店安装了可以人脸识别的摄像头,大肆收集到店顾客的人脸信息。

二是科技伦理讨论,也就是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最典型的无疑就是克隆技术。就像国际关系学院蓝皮书讲述的,克隆技术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对人类的克隆只剩最后一步,但这却考验道德伦理底线。

最后是科技失控,譬如白色污染的出现,石化燃料发展带来的大气污染等问题,这都是技术创新逐渐演化出现的失控局面。

而在老章看来,对于大众而言,可能感受更直接的是科技使用者的价值观偏移。

谈到初创企业从发展到崛起,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说法叫做“英雄变恶龙”。而在技术基础设施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注意类似的场景。不过准确的说法不应该是技术本身英雄变恶龙,而是一些不怀好意的使用者挖掘出“恶”的场景,脱离了技术向善的原始初衷。

某些关键性技术一旦成为生产生活中的支撑技术,会成为全社会人们共识性的一种使用习惯。久而久之,随着越来越多人使用,使用方法开始变得有些脱轨。譬如今天的远程会议,谁会想到出现“网课猎手”这样的群体。

其实类似这样的场景我们已经感受过多次了;电商发展解决信息不对称,但是后来的假货横行让不少人叫苦连连;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初衷是好的,却因为使用者价值观因素导致技术一度被妖魔化;再比如P2P前几年的摸索与试错,高举科技向善的普惠价值,带来的教训同样惨痛。

任何一项技术本身其实都可利可弊,社会对其会有一种天然的自我选择自我过滤能力,因为社会总体价值观是向善。而人却不会,不是每个人都有正确的价值观。

“当利润达到100%的时候,他们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当利润达到300%的时候,他们敢于冒绞刑的危险”。

数年前的棱镜事件闹得全世界人人自危,而2017年初,全球众多厂商的Mongo DB、ES等未做登录验证的数据库遭到黑客入侵。Yahoo也曾对外声明,超过10亿的用户信息遭到泄露。“脸书”两次信息泄露事件让扎克伯格也被冲到全世界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因此,回归技术发展史,如果与“恶龙”的缠斗无可避免,那么如何在其尚未壮大时屠掉或许是我们现在需要关注的问题。

科技公司向善:治理与发展并举的风险预防机制

今天我们正处在又一波技术变革的浪潮下。

一面是高速发展的技术,我们总能想象到它们的美好蓝图;另一面则是未知的,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技术的未来图景具有多样性和长期的不可预测性。或许也因此,才会有许多人感到恐惧,会有技术威胁论的声音出现。

但在老章看来。从烽火信鸽驿站传递到卫星互联网,从刀耕火种牛耕驴磨到农业现代化,从男耕女织到机械化制造,新技术发展是不可逆的。所以,要做的只是思考如何解决。

站在大众角度,从预防治理的角度来总结,技术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社会对新技术或者服务不熟悉;第二则是产品快速发展,“善”大家已经感受到,而在看不见的角落,可能滋生出“恶”;第三是在“恶”出现甚至爆发之后,平台是否采取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于监管,过去最有力的无疑是政府监管。针对近两年的云服务安全问题,2017年6月正式实施了《网络安全法》,2021年6月10日,历时三年的《数据安全法》才被表决通过,于9月1日正式实施;8月20日,《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于11月1日起实施。这三部法律也被称作数据保护的“三驾马车”,形成网络空间治理与数据保护。

然而与此同时,技术还在不断地发展进步,许多基础性、前沿性的技术在发展初期,其监管一定是处于空白阶段。因为对于新事物,过于监管不利于成长,而放任不管又容易野蛮生长。而且,既然是新技术肯定是无法预先设想到的新问题,即便想监管也无从下手。就比如好好的远程会议,谁知道会有这种“网课猎手”。

另一方面,也是数字经济时代突出的,那就是企业端的预防与研判机制。

中央网信办近日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指出要切实加大网暴治理力度,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并要求网站平台建立健全网暴预警预防机制。

这其实是强调企业在科技向善的引导和责任。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邱泽奇就曾针对科技向善这个话题谈道:过去,政府承担规制责任,企业承担产品责任。如今,政府依然承担着规制责任,但是企业除了承担产品责任,也需要承担起规制责任。

为此,邱教授提出科技产品“说明书”这个概念,而这里的“说明书”,在老章看来就像药物生产者需要知道它是治疗什么的,但更要知道药品的副作用,尤其是什么人群不能服用。技术也是,初衷、善意我们都可以理解,企业一定也要去研究技术可能产生哪些“副作用”,这种副作用说明书可以不对外公布,但企业自己要事先清楚,在技术研发时去做相应的预判。在“恶”行发生时,及时采取治理方案,去解决问题或者减少损失。

因此,老章认为,数字技术转型阶段与工业革命转型明显不同,这个时代需要企业承担更多价值观层面的责任。另外,承担责任与市场拓展本身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处于数字化转型十字路口的企业是焦虑的。

一方面期盼转型,给自己降本提效,提高生产力。另一方面也有未知的恐惧。在某种程度上,安全性、信任感已然成为一项新技术扩张速度的有力影响因素。

以云服务为例,更完善的灾备方案是企业首选,一方面要避免数据丢失,另一方面还要评估是否有利于公司未来经营发展。而最根本的,其实还是安全可靠性,譬如计算、网络、管控的多级隔离。而在灾备方案安全性上表现不足的企业,客户恐怕也不敢与其合作。云服务在今天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与不断完善和进步的安全性成正相关。

还比如近两年炙手可热的电子签名市场,有人说受益于疫情,可如果没有安全可靠的保障,即便无法签约影响企业发展企业也不会冒险采用电子签名。如今行业快速发展,恰恰从侧面反映电子签名在安全技术层面的成熟。从立法到企业发力,行业拥有较为完善的科技产品使用“说明书”。只有企业能够真正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政策才会更大力度的支持其推进。

使用技术的人无法决定,因此科技向善其实只是我们大家的美好愿景。而公司的价值观可以向善,科技公司向善是我们可以轻松做到的事情。

数字化时代,更需要的是科技公司向善,把自己价值观树立好,然后再去打击科技向恶,引导科技向善,让技术回归造福于人类的原始初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科技   双刃剑   猎手   初衷   价值观   安全性   新技术   风险   责任   社会   技术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