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成为无用之人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要成为一个有用之人,上学,读书,工作,学习更多的技能,让自己一生都忙忙碌碌,疲惫不堪,只是为了成为一个更有用的人。

如果我们偏离了这个目标,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立马就会有人好心劝阻我们,“你做这些都没用,不当吃,不当喝,更赚不了钱,纯粹是在浪费时间”。一开始我们或许还想争辩,但听得多了,自己也认同了这个观点。所以,后来我们会读更多有用的书,做更多有用的事,那些没用的东西慢慢都被我们抛弃了。

但你仔细想想,有用真的是好的吗?我们讲有用,通常是对社会有用,对别人有用。你所学的有用知识,有用的技能都是为了别人而服务,所以我们会听说,这人是个可用之才,这是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比如我们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就是能够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直接点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成为一名好职工,就是兢兢业业工作,勤勤恳恳做事,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业绩;甚至我们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父母,也是以对子女的教育好坏来衡量。由此可见,我们是否有用,都是基于我们能为别人做些什么,而非自己。

因此,我们要多做些无用之事,读些无用之书,因为正是这些对社会无用的东西,才是真正对自己“有用”的。它可能创造不了更多的价值,为我们带来不了更多的金钱和荣誉,但无论金钱、荣誉都是我们的社会属性,是外界强加给我们的;这些无用的东西可以给我们带来精神的快乐,心灵上的宁静,更重要的是自由,一种自我驱动而非外界强制的自由,一种自律而非他律的自由。

德国浪漫主义作家艾兴多夫写过一本小说《一个无用的人的生涯》,里面讲了一个“无用人”,它是一个磨坊主的儿子,他整天耽于幻想,喜欢唱歌拉小提琴,被父亲斥为“无用之人”,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和理想,最终幸运地找到了那个心爱之人。

在艾兴多夫看来,有用之人只是无奈接受现实的束缚,与世俗同流合污,沦为金钱和荣誉的奴隶。而无用之人则是不愿附和现实生活秩序的流浪者,他们只遵循本心的安排,争取的是自然之美和人的尊严。

庄子在《人世间》也讲过这样一个“无用”的故事:

一个木匠在路途中看到一个被当地人当作神树祭拜的大树。这棵大树有十丈粗,树冠遮云蔽日,巍峨壮观。

但木匠却毫不在乎地走开了,他的徒弟有些不解,便询问原因。

木匠告诉他:“因为这是一棵无用之树。用它做船,船会沉没;用它做棺材,很快就会腐烂;用它做成门,又会流出树脂;做房梁呢,又会被虫子咬。”

晚上神树给木匠托梦说:“你觉得什么样的树才是有用的呢?梨树、橘树,果实成熟被人摘走,大的树干被砍断,小的树枝被折断;松树、柏树,长高长粗时就会被人砍掉做房梁。它们都是有用之树,却经常被木匠盯上,饱受刀斧之苦。而我这样的无用之树,却免遭砍伐,得以长命百岁,受人祭拜。你看,无用之用,方成大用啊。”

从庄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大树有用无用皆是对人而言,有用之材,往往遭受砍斫,成为人的工具木材;无用之树,才能自由自在生活在深山大林,受人祭拜。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株株树,非要争着成为别人刀斧下的有用之才呢。由着自己的性子,向上长高,触摸白云,铺展枝蔓,鸟兽作伴,自由自在,不受匠人雕琢砍伐,自由自在,岂不快哉。

当然,我们不可能脱离社会,不可能真的像那株大树一般远居山林,我们终究是现代社会中的一分子,如果脱离社会,只追求无用之用,并不会像神树一样自由自在,而是如一株离开温室的花朵,死得更快。因为我们的精神虽然向往远离喧嚣的云端,但我们的身体始终生活在红尘人世间。

那些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虽然更多为他人所用,但同样为我们自己所用,我们依靠它们养家糊口,赚钱吃饭,所以有用的东西总归有用,不能完全抛弃。但我们不能只追求有用,做任何事都追求功利性和目的性,而应该在闲暇之余,静下心来,抛却各种俗世的观点和纷扰,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读一些毫无用处的书,认识一些毫无价值的人,才能在这个功利性的世界保留一些精神的崇高和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房梁   木匠   自由自在   大树   有用   金钱   东西   自由   社会   更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