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京官的真实收入

在我们的想象中,古代官员都很富有。然而清代京官,大部分生活都很“穷”。

我们翻开史料,随处可见京官生活贫困的记载。比如晚清著名文人李慈铭在做京官时,有时候甚至吃不起饭,日记中有“近日窘绝,殆不能举火”的记载。他还记载他见到的另一个京官——刑部主事,因为经常饥饿,甚至面有菜色:“贫悴不堪,观其门庭萧索,屋宇欹漏,使令不供,人有菜色。”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藤阴杂记》中记述顺治年间的京官张衡也是“贫不能举火”。

京官之穷在当时的大清帝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还成为人们调侃的一个话题。有《都门竹枝词·京官》描写一品大员的穷状云:“轿破帘帏马破鞍,熬来白发亦诚难。粪车当道从旁过,便是当朝一品官。”北京市井更有许多嘲讽京官的谚语。“京师有谚语:‘上街有三厌物,步其后有急事无不误者,一妇人,一骆驼,一翰林也’。其时无不著方靴,故广坐及肆中,见方靴必知为翰林矣。”

京官为什么这么穷呢?我们可以以晚清名臣曾国藩为例,具体分析一下。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

除了这些“家”,曾国藩还是一个标准的传统官僚,他科举出身,从“副处级”的翰林院编修起家,九年内做到了“副部级”的礼部侍郎。在那之后,他由文官转为武官,创建湘军,带兵打仗。后来他因功被授予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最后做到位极人臣的大学士,可以说是“出将入相”。曾国藩经历了传统官场低、中、高三个级别阶段,又经历过京官和地方官两种类型。所以说,他的经历在传统官场比较有代表性。与此同时,曾国藩又是一个心很细的人。我们在阅读《曾国藩日记》《曾国藩家书》等常见资料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关于他个人收支的零星记载。在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的《湘乡曾氏文献》中还保留有曾国藩亲手记的日常生活账簿,从买了一棵大白菜、剃了一次头、雇了一次车到收了别人十两炭敬、给某大学士送了三两节礼和一两门包,事无巨细,悉数记载。

所以我们可以给曾国藩算算账,看看曾国藩做官赚了多少钱,他基本工资多少,补助和津贴多少,他这些收入都花到哪儿去了,他的衣食住行水平如何,他住多大面积的房子,坐什么级别的车。通过曾国藩这个具体典型,我们可以观察一下清代官员的经济生活状态,观察一下清代官场的潜规则具体是如何运转的。

要说清楚曾国藩的经济状况,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曾国藩的出身背景。

今天的年轻读者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出身”。在我上学的时候,填表时要填“出身”一项,填你家出身是贫农,还是富农,还是地主。那么曾国藩如果需要填表的话,他应该会填“小地主”。

为什么说曾国藩出身小地主呢?

嘉庆十六年(1811年),曾国藩出生的时候,家里有八口人,一共有田地“百余亩”(据赵烈文《能静居日记》),人均十二亩半,按后来土改的标准正好是小地主。其实,曾家一开始只是一户普通中农,是在他祖父曾玉屏手上发达起来,勉强进入小地主阶层。

不过和我们想象中的大鱼大肉的地主生活不同,晚清的小地主其实也只不过是能吃饱糙米饭,顶多说家里的大家长在晚饭的时候可以拿半个咸鸭蛋来下酒而已。我们知道曾国藩参加过两次会试,第二次去北京时,家里就已经拿不出几十两银子的路费了,是亲戚们东拼西凑才把他送上路。所以,曾国藩也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凤凰男”,一家人从小拼命供他读书,希望他通过考学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起码把自己的四个弟弟都带出去,找份好工作。

曾国藩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二十七周岁时中了进士,并且被“点了翰林”,成了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年(1840年),曾国藩参加了“散馆”考试,被授予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一职。

翰林院乃储材养望的轻闲之地,翰林的职责是“充经筵日讲,撰写典礼册文,纂修校勘书史,以文学侍从之臣入值侍班”等,地位清要,职务闲简。官品虽然不高,但因其“为天子文学侍从,故仪制同于大臣”。翰林院里设有掌院学士(秩从二品,清后期多由大学士兼任)、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秩从四品)、侍读、侍讲(秩从五品)、修撰(秩从六品)、编修(秩正七品)、检讨(秩从七品)等职。

“翰林院检讨”这个官职有多大呢?县令是七品,今天的县处级大致相当于过去的七品,则这个“从七品”大概就相当于今天的副处级。打个比方,这个从七品的翰林检讨,相当于今天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副处级的研究员。

曾国藩科举成功,成了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那么,他是否马上从一个凤凰男变成高富帅,家里人是不是都沾光了呢?那倒没有。曾国藩在北京做了十三年京官,在这十三年中,他的经济生活的主旋律就是一个字——穷。

有两个证据可以很好地说明他的穷状。

一个是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就是他做京官的第三年,身为翰林院检讨的曾国藩跟他的一个叫陈升的仆人发生了一场冲突。按理说,过去主人和仆人拌个嘴也是常事,但是冲突完了之后,陈升卷铺盖另寻高枝去了。为什么呢?因为曾国藩欠了人家好几个月工资。这件事使曾国藩颇受刺激,还写下了一道《傲奴》诗:

……

胸中无学手无钱。平生意气自许颇,

谁知傲奴乃过我!

就是说,我又穷,脾气又大,人家早就看不起我了。

另一件证据更有说服力。

曾国藩为人重感情,对亲戚朋友都很关照,稍有余力,必加周济。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中了进士之后,曾经衣锦还乡,在家里待了一段时间。临走的时候,他曾专门去看望几位母舅,跟他们告别。当时,他的大舅已年过花甲,却“陶穴而居,种菜而食”,过着半野人的生活。曾国藩不觉“为恻然者久之”。他的二舅江永燕比大舅强一点,但也好不到哪儿去,三间茅草房,东倒西歪。二舅送他走时,向他预约工作说:“外甥做外官,则阿舅来作(做)烧火夫也。”外甥你将来如果做外官,我一定给你做烧火夫,就是说你让我跟你享几天福吧。曾国藩握着舅舅的手,潸然泪下。结果,曾国藩到北京整整当了五年的官,没有给两个舅舅寄过一文钱。这个二舅最后没有等到享外甥的福,到第五年因贫病而死。曾国藩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难过,号啕大哭了一场。

作为一个从七品的翰林,一个副处级官员,为什么这么穷呢?

主要原因就是清朝的低薪制。

翰林地位清要,然而经济待遇却特别低下,以至于被人称为“穷翰林”。解剖曾国藩这个典型,我们对清代京官俸禄之薄可以有一个具体的了解。

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清袭明制,官员俸禄水平很低。清代一品官员正俸全年不过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两,从九品及未入流只有31两有零。除此之外,每正俸一两,还有一石禄米。

雍正年间,考虑到这个收入水平太低,根本不够花,所以对地方官进行了养廉银改革。改革完之后,地方官的薪俸水平几十倍、上百倍地增长。比如总督的收入增长了100倍左右,知府增长了10—30倍,知县也增长了9—50倍,其养廉银最低400两,最高达2259两。但是京官只在乾隆年间改开双俸,正俸之外再开一份“恩俸”,就是工资大约增加一倍。

所以按这个标准,曾国藩这样的从七品京官薪俸内容是正俸45两,加上45两“恩俸”,此外还有45斛(22.5石)“禄米”。一般禄米每石值银一两三钱,所以曾国藩的禄米值银29.25两。加上双俸,曾国藩的薪俸总数为119.25两。

除此之外,京官还有数目不等的“公费”,也就是办公经费。看起来这是很合理的一项规定,不过朝廷核定的公费银水平极低,一品大员每月公费不过5两,曾国藩这样从七品翰林的公费标准是一两半,但是国家还要克扣一点,全年实发不过10.71两。将薪俸与公费两项相加,曾国藩全年正式收入为合计129.96两。这就是曾国藩的全部收入。

关于白银的币值我们可以用购买力换算,也就是用晚清的1两白银能够买今天多少大米来进行换算,结果是1两白银约相当于今天的200元人民币。所以今天电影电视剧中有一些常见的场景是不合理的,比如一个大侠,到一个酒楼吃饭,吃完了,扔下一锭白银,20两或者50两,就走了。这说明什么,说明编剧对白银购买力不太了解。其实普通人吃饭,两三个人,吃一顿,几钱银子就够了。

那么曾国藩一年的工资是多少钱呢?两万五千多块钱,平均一个月两千一百块钱。一个月挣两千块钱,今天在北京能生活吗?不可能。何况清代妇女是不工作的,所以这是曾国藩全家的收入,曾国藩老婆孩子好几口人,这样的收入当然不够花。

所以,曾国藩没钱的第一个原因是收入低。第二个呢,也很简单,花费大。

学者张德昌说:“和同时期的其他阶层的人来比较,京官的官职收入并不菲薄”。比如,李慈铭所用的男仆,每月工资为京钱十千文,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可折银九钱五分。也就是说,一个仆人的年工资不过十两多一点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京官   翰林院   清代   薪俸   收入   晚清   公费   翰林   北京   出身   真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