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神经中枢”背后的航天人

梦天实验舱飞行任务进入发射倒计时。对文昌航天发射场的火箭控制系统团队来说,任务也进入到最后的冲刺。

点火容不得半点差错

火箭控制系统被誉为火箭的“神经中枢”,主要作用是控制火箭按预定弹道飞行,准确入轨。控制系统团队则承担着火箭仪器设备的测试和发射工作,这些仪器设备性能和参数状态是否正常,会直接影响火箭的飞行成败。

控制系统箭上岗位人员检查测试状态

控制系统任务负责人于鹏告诉记者:“梦天舱与核心舱在高速运动的情况下实现精准对接,点火时间误差要控制在1秒以内,这对我们控制系统在点火前的各项操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各项测试操作要迅速、准确,容不得半点差错。”

理论与实践结合必须紧密。多轮次发射前流程演练,让岗位人员熟练掌握每一条口令下达时机、每一项操作内容,确保人员对400多个状态和2000余项参数,能够迅速判读、快速反馈。

出现意外怎么办?针对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推演,他们设定了190多个可能出现的故障模式,制定了410余条处置措施,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火箭可以准时点火。

十年负重前行,只为惊世一飞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十年功底,是这支队伍靠一点一点堆积起来的。

文昌发射场建设之初,控制系统在软件条件建设“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一遍学习控制系统理论知识,一遍学习新信号火箭技术理论,一遍又调试安装设备,凭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艰苦奋斗精神,用近百万字的操作规程、配套教材为控制系统奠基。

在迎接长五遥三复飞的908里,控制系统团队很快重整行装再出发。一轮轮专业授课、一遍遍完善文书、一次次推演演练,自主设计电路沙盘、连接器操作箱,练理论、练操作、练协同,一心用万无一失的准备、用厚积薄发的本领,打赢翻身仗、荣誉仗,哪怕长五遥三任务一推再推,也难以阻挡他们的激情。

控制系统科技人员在梦天实验舱转场现场

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肆虐蔓延,近半岗位人员不能如期归位,两发首飞箭任务并行,疫情带来莫名恐慌等不利因素摆在控制系统面前。

控制系统指挥员尹景波回忆道:“当时担任长征五号B首飞任务的‘金手指’,兼任长征七号甲的箭上操作手,刚刚结束一边工作,就迅速转至另一边开展测试,两发任务技术状态不同,我们系统每天晚上‘双想’和测试准备到很晚,都是为了确保白天测试准备更充分,几乎就是‘白加黑’连轴转。”

梦天舱发射任务“01”指挥员廖国瑞告诉记者:“当时我担任控制系统任务负责,被岗位人员的拼劲所感动,被许多人连续近九十天‘铆’在岗位的舍小家顾大家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控制系统人员利用电路沙盘现场教学

通过这段共克时艰的历程,控制系统团队综合测发能力显著成熟提升,为后续任务连战连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高密度任务让时间过得飞快,“问天”舱成功发射后,来不及休整就投入到“中星”“梦天舱”“天舟五号”三任务中。三任务交织并行的90天,对年轻的团队来讲这个“超高密度”从未经历,又正逢海南疫情形势严峻,人员疲惫、静态管控等不利影响,又一次考验着他们。

控制系统团队深刻领悟空间站建造任务“意义重大、使命非凡”,保持“稳扎稳打”的定力,树立必胜信念,坚定敢打决心,克服连续高密度任务压力,克服静态管控带来的影响,连续作战、承压作战,充分彰显了“大战之前勇担当”的过硬作风。

【记者】王诗堃 王越莹

【通讯员】倪健康 张座通 徐斌如 唐阳

【作者】 王诗堃;王越莹

科技能见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文昌   火箭   发射场   神经中枢   指挥员   沙盘   作战   疫情   控制系统   岗位   团队   状态   理论   操作   人员   测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