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治《中国近代文学十六讲》之一页

《中国近代文学十六讲》第53页 (资料图/图)

张治先生是研究钱锺书、林琴南的名家,听说他最近出了一本《中国近代文学十六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就买来挑感兴趣的部分翻了翻,总体的感觉是,时有出人意表之处。该书诗歌部分拿来讲解的第一首诗是程恩泽的《五盖山砚石歌》,“他曾写过一首咏砚诗,原题非常长,大意是说,他在长沙梦见郴州刺史曾钰得到了一块非常珍贵的做砚台的石材,写信去问,果真如此,后来曾钰给他寄来了两块该石制作的砚台,就是梦中所见的样子”。此诗过去似不太受选家注意,空无依傍,张治先生随文做了注解(53页)。这里将笔者阅读时的疑问条列于下,以就教于读者。

1.五盖齿齿啮云霄(指彬州的五盖山,常年为云雾雨露雪所覆盖。齿齿即连续不断)。

按,注释解释五盖山所得名,似乎是一种现代才产生的说法(可百度)。试问哪里的山不是常年为云、雾、雨、露、雪所覆盖呢?当引《湘中记》:“五盖山,上有五峰,望之如盖。”

2.其峰峍兀戴神瀵(峍,lù,峍兀,高耸。瀵,fèn,水由地面下喷出漫溢)。

按,神瀵,传说中水名。《列子·汤问》:“终北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甀。顶有口,状若员环,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瀵。臭过兰椒,味过醪醴。”

3.试琢平坦著子墨(大石里面的精石称为子石),其色黝黝花丛丛。

按,注释似出自欧阳修《砚谱》:“端石出端溪,色理莹润,本以子石为上。子石者,在大石中生,盖精石也。”但与诗意两不相干,本句中的“子墨”,其实就是墨。两句意为把砚石磨平之后,放上一点墨(试试效果如何)。典出扬雄《长杨赋》,赋以翰林(笔)为主人,子墨(墨)为客卿,对答成文。宋翔凤《论语说义自序》:“别录私说,题为《说义》,䌷绎已久,有未著子墨者。年衰事益,倥偬鲜暇,恐并散佚,遂以此数万言先付杀青。引而伸之,或俟异日。”《侯岐曾日记》:“斋心稽首,请俟异日,此时不容多着子墨。”俱用此意。

4.能饮陈思八斗血,能了潘谷三年春(潘谷是宋末元初人,制墨名家,苏东坡称他“墨仙”)。

按,春当作“舂”,诗押东冬二韵,春属真韵。舂捣,制墨工序也。潘谷死时,苏东坡还活着,故潘是北宋人。所谓“宋末元初”人者,或受百度百科潘谷词条“宋元祐歙县人”之“宋元”误导乎?

5.况复俎豆韩李张,得不诚感昌黎公。(自注:时正浚北湖建韩文公祠,而以张员外李使君配食。)(作者注:当时刚刚完成公祠,以当时与郴州有关系的两个人,张署和李伯康配祀。)

按,诗人说的是“正建”,注释中误为已“完成”。

6.如饥肉活怯指按,如烟雾凝愁风攻。

按,饥为肌之误。饥肉不词。两句形容砚石材质。古人形容砚台,往往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按之如小儿肌肤之类套语。

《中国近代文学十六讲》关于漯河产砚的注解。 (资料图/图)

粤雅堂丛书本《程侍郎遗集》卷二,有“一庐之内卧磥砢”之句。 (资料图/图)

7.一庐之内卧漯河(漯,luò,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出砚台),有似马磨环其躬。

按,此句初读时百思不得其解,为何湖南郴州刺史的房子里,会“卧”着河南的漯河?复按粤雅堂丛书本《程侍郎遗集》卷二,方知“漯河”为“磥砢”之误。磥砢,也作磊砢,指众多委积之石。郦道元《水经注·淇水》:“巨石磥砢,交积隍涧。” 梅尧臣《拟水西寺东峰亭九咏·幽径石》:“缘溪去欲远,磊砢忽碍行。”这里是说程恩泽梦到郴州刺史曾钰家里藏砚石之多。作者大概是抄写时一时马虎,注解时未再核查,就随意发挥一通。漯河固未以产砚名也。

曾巩《拟岘台记》文局部。 (资料图/图)

8.大呼石超尔何在,曷亦拜倒曾南丰。(自注:其巅峰有石超道人题“千雷万电”等语)(作者注:曾巩喻曾钰;曾巩好砚台,作有《拟砚台记》)

按,曾巩文题作《拟岘台记》,是岘台,非砚台。拟岘台是抚州名胜,其得名,曾巩交待得很清楚:“因城之东隅作台以游,而命之曰拟岘台,谓其山溪之形,拟乎岘山也。”与砚台毫无关系。

以上诸条,俱见于该书第53页。

李国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水经注   山溪   列子   砚石   漯河   郴州   中国近代   砚台   恩泽   刺史   宋元   侍郎   注解   注释   资料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