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福难享:你会害怕舒适地度过一生吗?

新近的友圈里,朋友转发一则《废掉一个人最快的方式,就是让他舒适地过一生》,我点开读完后,耸耸肩,不置可否。


只是一篇文章而已,在推崇着大家看起来都会认同的一个大众流行观念——勤奋才是人生真谛,倒也无可厚非,都是寻常人的心理。



本来读完就罢,也不想过度深究,但恰逢学心理的友人也看到这篇,特意转发给我看,并问我读后的观感,仔细想想,觉得也许可以将一些对应的思考顺势梳理,聊聊人类心中那些普遍不敢享的福。


真正舒适的人生几乎不存在


第一种人类不敢享的福,早先就有南怀瑾先生说过了,是清福。

何谓清福?


大概就是那篇文章标题里所说的:舒适地过一生。但可能境界还要更高一点,就是指一个人可以很舒服地活着,不用考虑生存,没有亲友烦扰,也没有任何要务在身,钱够花,有吃有喝,不须工作也能好好活着。


就是说这个人活着,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身外事来烦他,他只要自己不烦自己,就能好好地活下去,活得很开心了。



南怀瑾先生的定义是:清福,就是清净的福。但是这样的福气一般人自然是没有的,即使有人有这样的福气,他就一定能活得很开心吗?




南老说:“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人到了晚年,本来可以享这个清福了,但多数人反而觉得痛苦,因为一旦无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许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时侯,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个寂寞,什么事都没有了,怎么活啊!”


所以清福难享,所谓“舒适地度过一生”,人在心理上实际是非常畏惧的。因此人人都容易得出“废掉一个人最快的方式,就是让他舒适地过一生”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观点其实是非常大众化的,但是却没有经过太多推敲的。


因为根本上,没有人敢“舒适地过一生”,如果有一个人敢舒适地过一生,证明他到达相当的境界了,可以不怕无聊了,可以不自己折磨自己了。




文中讲的一个逻辑是:“今天你不吃学习的苦,明天就要在生活没得选的苦难里慢慢煎熬。”“舒适得过了头,人就废了,对谁都是一样。”


问题是这里有个偷换概念,其实它所提到的“舒适”,不是真正的舒适,根据上下文的理解,我感觉其实它所提到的“舒适”是一种消极、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人在悲观低落时易于怠惰,那不能叫舒适,其实是一种很被动的、混吃等死的可怜心态,离舒适的境界差远了。


所以所谓“让一个人很舒适”,那不是一般级别的人能做到的。不是富豪家庭、不是定力特别足的父母,多半做不到不管孩子,而一个孩子被搞到消极、没有生命活力了,往往其实是过度控制的结果,哪里有所谓的“舒适”?


心理焦虑令我们恐惧过度舒适


有些人真的福气好,他们真的有所谓的“清福”。


据朋友讲,她认识一个老人家,家里超有钱,而且还不是他自己挣的,是父辈办工厂留下来的钱。他一辈子也花不完,但是他呆在家里难过,受不住那种清闲和无聊,还是出来跑的士,能跟人聊聊天,他很高兴,觉得生活又有了可忙碌的事,很开心。



还有一个据传名下有着几百套房子的富二代,一个小镇姑娘,文化程度不高,就因为父亲开发房地产,家里特别有钱。姑娘此生没别的追求,开个小美甲店玩玩,穿着打扮、言谈举止跟一般的城镇青年别无二致,看不出来是有钱人。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他们这么想不开,有钱还要出来开店干活?


根本上,还不是人类共同的心理:清福难享——我们其实害怕舒适,所以一提到“舒适地度过一生”,人心里通常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内疚感。啥也不干的清淡和无聊,常人哪能消受得了呢?


因此,空白容易催生出内疚感,人们普遍容易产生“过度舒适,人会废掉”的心理焦虑。




就像我刚辞职那会儿呆家啥也不干的时候,早上睡到九十点起来,突然家里人来个电话,我就会一激灵爬起来,然后装着很清醒的声音接电话,生怕家人知道我在睡懒觉,感觉这好像是一种见不得世面的懒惰/羞耻模样。


“呆在家啥都不干,让自己过得舒舒服服”,几个人能接受这样的生活状态呢?或者说,这样的舒服,人能享受多久呢?



一个人没有点事做,那是会让人感觉疯狂的。所以通常我们无法允许自己“舒服”,也不想让身边的人“舒服”,真正的舒适才会变得那么困难。


其实,人偶尔舒服一下不是坏事。特别是那种过于忙碌、一直忙到停不下来的人,这种人倒极其需要体验一下过得舒舒服服的感觉。


只可惜,大部分的工作狂、事业狂是停不下来的。或者一停下来,就会感觉心理极度空虚,因为一种习惯性的填补内在空白的那种模式不再存在了,人其实是难以接受的。所以即使身体停了下来,心理上也不一定真能“舒服”。


没有人会被真正“废掉”


那么我们可以再度深议一下:舒适是否真能废掉一个人?


我觉得不一定。这还要看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我觉得可以替换一个词,这样下结论也许更中肯更能成立一些:丧失活力会废掉一个人。


但我觉得还是不要轻易这样下论断比较好。




因为有些人悲观、低落、没有生命动力、懒惰,但他也许并不会终生就这样下去,也可能某个时间点上,他体验够了这样的状态,突然自己就醒悟了,又开始奋发向上了呢?


或者直接说吧,其实,“废掉”这个词我个人不太喜欢。我也不太乐于对任何人下这样的论断。人的心理状态、现实行为其实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怎能轻易断定一个人会被“废掉”呢?




这样下结论有点过于武断了,何况,看事情不能光看表面。



印度一位先哲克里希那穆提,自他悟道以后,他从未挣过一分钱,未干过一天的活,但他的内在活力从未止息。


在世人的眼里,也许这位先生很“懒”,他吃得少,做得少,不挣钱,吃穿住行都很简单,但同样,可以确定的是,他活在一种极度舒适的状态之中。那不是消极,不是丧失活力,不是懒惰,更不可能会被“废掉”,他只是那极少的、能享清福的世上罕有的几人之一。


克里希那穆提这样的人对于常人来说,有点太“高”了。但其实,即使是普通人,一个没什么智慧的人,我也不会认为他就会被什么东西轻易地“废掉”。




这个世上,那么多平平常常的人活在角角落落里。外出旅行时,时常,我会被人的生命力惊到。在各个旅游景点,充满着以各种方法讨生活的人,他们平凡,似乎没有什么智慧,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要活下去。因此哪怕巴掌大的地方,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人以及各种各样挣钱的法子。




卖水的、卖凳子的、租自行车的、卖纪念品的、倒卖景点门票的、自制冷饮的……林林总总,人们为了活下去总是不休不歇。


我更多看见的是恐惧生活、害怕自己会活得不好的人,但我很少看到任何一个真正被生活废掉的人——当然,除了那些已经患上重度心理疾病、需要心理干预的人。


不但清福难享,人们还擅于幸拒绝福


所谓清福难享,足以体会人类一种普遍矛盾的心理:明明大家都渴望着美好与幸福,但其实,真正的美好与幸福到来的时候,人们不是怀疑,就是逃避:真正的幸福似乎常人也是无福消受的。



女友已经离异五年。前年,眼光颇高的她好容易爱上一个男人,但这个男人对她似乎态度平平。她也没有明确向对方表白,只是偶尔试探几次,看到对方反应平淡,就深感挫败,由此熄灭了自己心中的热情。


再后来,两人因事有机缘深度接触,这位男士似乎对她有了真正的好感,并明确向她告白了。但这时,女友却变得畏首畏尾,不敢接受了——前段时间的失败使得她“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即使幸福就在眼前,她也不敢伸手摘取了。



一段时间后,那位男士便黯然离场,另觅佳偶了。她得知后又觉得很可惜,问我,是不是我错过了什么?


我宽慰她说,也许你们就是这样的缘吧。


但我真心希望她下次再遇到不错的男人,不要再这样畏首畏尾了。虽然我也不敢保证,究竟哪个男人是真正的好男人。但是,人总要亲身体验,才能收获体验后的所得吧。




想要爱,就去爱,不要怕爱——这样的底气,居然也不是人人都有的。


看吧,我们居然就是这样地——害怕幸福。


这与我们害怕舒适地度过一生不也是出于同样的心理?——根本上是一种不配得到、不敢得到的不配感,虽然有时候我们也很贪婪,想要获得更多,但我们总是无法非常中立地、以坚定地姿态享有我们应该享有的,抛却我们并不需要的:我们不是欲望过多,就是过于匮乏。




其实人一生所过的,无非是一种心境。幸福与否,与实际拥有多少也并无关系,一个更少自我折磨、更愿允许自己快乐的人幸福感会强些.


一个总是秉持人生须得奋斗一生才能有所成就的人,总是会有嫌刻板些——但当然,我并不反对人要勤奋,“生命在于运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道理都是没错的,但要看看你的心理状态:了解你在这个观念上是否有所失衡、是否过度执着了。



往往,我们易于刻板地认为某个道理正确,便以这个道理来统治我们的人生,却忽视了我们的心理:我们真正需要俯下身来看看的是,我所信奉的观念给我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舒适   害怕   享清福   舒服   活力   状态   感觉   心理   幸福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