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北京最神奇的洞穴-孔水仙舟万佛堂

万佛堂无梁殿

万佛堂位于房山河北镇磁家务村南,东部紧邻万佛堂村。《房山地名志》记:“村西有孔水洞,早见于《水经注》记载。洞口前墩台上即万佛堂,唐玄宗间(712——756年)创建,原名龙泉寺,后改大历禅寺,明代称“万佛龙泉宝殿”。为三间无梁建筑,殿内正面和两山墙下端镶嵌“万菩萨法会图”,长23.8米,高2.4米,由31块长方形汉白玉浮雕而成,为唐代浮雕艺术佼佼者,万佛堂因此而得名。

万佛堂花塔

其两翼各有一塔,左方是辽建花塔高20米。

元代密檐塔

右方是元建八角七级密檐砖塔,高18米。万佛堂孔水洞,为房山八景之一“孔水方舟”。孔水洞是著名的历史名洞,历代文献多有记载,洞壁还遗存着隋唐时期的刻经、摩崖造像和金代的题记,极具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房山煤矿鸟瞰

房山虽然至今还有个万佛堂村,但万佛堂孔水洞已于1949年初由原裕民煤矿、振兴煤矿划归平西煤矿公司。1950年改称房山东矿,1960年房山矿部迁至万佛堂。国营煤矿的进驻,为保护这处文化古迹付出应用的贡献。

追溯房山孔水洞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广为流传。从北魏《水经注》,到民国《房山县志》各类史籍多有记载。虽然内容有重复,也可见孔水洞在历史上受到的重视。北魏《水经注》记:“大防岭山下有石穴,东北洞开,高广四五丈,入穴,转更崇深。穴中有水。耆旧传言:昔有沙门释惠弥者,好精物隐,嘗篝火寻之。傍水入穴三里有余,穴分为二,一穴殊小,西北出,不知趣诣。一穴西南出,入水竟五六日方还,又不测穷深。其水夏冷冬温,春秋有白鱼出穴,数日而返。人有採補食者,美珍常味,盖亦丙穴嘉鱼之流类也”。

《图书编》记:“孔水洞在大防山东北,上有悬崖千尺余,下有石窟阔二丈许,泉水从中湧出,深不可测。唐胡詹作记云:有人篝火探之,行五六日,莫究其源,但见仙鼠昼飞,頳鳞时现”。

《燕山丛録》记:“房山东北悬崖间有石窦如门,中有积水,人往往闻丝竹音。有好事者乘篺秉炬而入,惟见石燕飞翔,頳鳞瀺灂,行五六日,无所抵,恐炬尽而出。金太和中,有桃花流出,其瓣径二寸,俗呼为孔水洞”。

《狮山掌録》记:“房山有孔水洞,阔二丈许,深不可测。嘗有人秉火浮舟探之,隐隐闻作乐声,惧而返。金太和中,忽见桃花流出”。

《长安客话》记:“大房山东北,悬崖千尺,石窦如门,窦内泉水沸湧,深不可测。金泰和间,忽有桃花流出,瓣径二寸。又樵牧往往闻丝竹音,好事者嘗篝火乘桴探之,但见仙鼠拚飞,頳鳞瀺灂。行五六日,莫究其源。俗呼为孔水洞。顿锐诗:‘石窦水拖练,灵源地绝尘。浪传飞白鼠,无处隐頳鳞。首夏桃花尽,经春荇叶新。轻则不可入,岂有避秦人’”。

《帝京景物略》记:“孔水洞时有白龙出,辄化为鱼。开元间旱,每遣使投玉璧。金泰和中,忽桃花流出,瓣如当五钱”。

《北游纪方》记:“云濛山直上皆石壁,下有水湧出,为孔水洞,俗名水帘洞。旧有龙泉寺,唐大历中建。今四壁刻画佛像,更万佛堂,醜恶甚矣”。

《房山县志》记:“孔水洞 县北二十里,在磁家务南又名万佛堂,亦邑人祈雨处。隋图经云;房山上有仙人玉堂。大清一统志曰,房山下有圣水泉西南伏龙穴,一名城峪。水经注云,大防岭山下有石穴,东北洞开高四五丈,入穴转更崇深。耆旧传,昔有沙门释惠弥者好穷物隐,嘗篝火导寻之,傍水入穴三里有余。穴为二一,穴殊小。西北出,不知趣诣。穴西南出,入水竟五六日方还,又不测深远。其水下冷冬温,春秋有白鱼出穴,数日而返。有捕食者美逾常味,盖亦丙穴佳鱼之流类也。唐胡詹记云:孔水洞在大房山东北,有人篝火探之,行五六日莫究其源。但见仙鼠晝飞,頳鳞时现,燕山丛録曰:房山东北悬崖间石窦如门,中有积水,人往往闻丝竹音。

有好事者,乘篺秉炬而入,惟见石燕飞翔,頳鳞巉灂,行五六日无所袛,恐炬尽而出。金太和中有桃花流出,其瓣径二寸,俗呼为孔水洞。北游纪方曰:云濛山直上皆石壁,下有水湧出为孔水洞,俗呼水帘洞。旧有龙泉寺,唐大历中建。今四壁刻画佛像,更名万佛堂。丑恶甚矣,养恬齋笔记曰:旧志言闻丝竹音,浮桃花瓣等说,纷纷装点,其水实温泉而未有言及者。壬辰正月往游,见水出数丈外。披润草色犹青,以为異余。按仙人玉堂、石穴,即今孔水洞。圣水泉亦此洞。泉水其下至琉璃河,古名圣水,当即因此”。

万佛堂建在孔水洞墩台之上,创建于唐玄宗大历年间。原名龙泉寺,后根据初建年代改称大历禅寺。

现存万佛堂为三间无梁殿,歇山顶,建于明末。门楣上镶有浮雕莲花扁,上书“大历古跡万佛龙泉宝殿”。万佛堂始建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朱希彩布地出资创建,原名龙泉大历禅寺,寺名为唐代宗御赐。金初,海慧禅师将寺院修复。海慧之后该寺可考的住持僧是原籍汝州的玄觉大禅师,玄觉乃是佛教史上著名僧人枯木的嫡传,他主持寺院大约在章宗时期(1190--1208)。玄觉过世后,其弟子龙溪奉官府指令,接任寺院住持,具体时间应在大安初。龙溪住持龙泉大历禅寺不久,“干戈四起”,蒙古大军兵践中都,寺院“廊庑一灰,唯余正殿一所”,龙溪退居燕京十方圆明禅寺。

窝阔台二(1230)年,龙溪回孔水洞。面对龙泉寺断壁残垣,决计重修殿宇再造山门。龙溪捐出多年的积蓄,又向社会募化。五年以后的窝阔台七年(1235),龙泉寺重现于孔水同侧。元末龙泉寺再度毁于战火。明初分封功臣,将龙泉寺所在的云濛山赐给了开国元勋英国公张辅,张辅弟文安伯将孙女悟兴舍为开山住持,于是龙泉寺始由比丘尼住持,悟兴住持本寺之初便修复了被战争毁掉的寺院,改称"大历万佛龙泉禅寺".

成化二年(1466),房山太平里(今房山区崇各庄乡)谢家,将7岁的幼女舍与大历万佛龙泉禅寺为尼,法号真通。这是该寺历史上可考的唯一一位房山籍人。真通长成以后,寺院年久失修,倾圮不堪。于是与徒常喜协力重修,从募捐到工竣历时十余年,始于弘治未,正德十一年(1516)前竣工。此番修寺,在孔水洞西北侧修建了天王殿、伽蓝祖师殿、天妃圣母殿以及增福土地、五山药师殿,左右建有僧室、客楼、廊庑、庖厨等建筑。又将孔水洞内的两龛隋唐时代的石佛涂以金粉。

殿门对面及两面山墙下部,镶嵌有“万菩萨法会图"。

图全长23.8米,高204米。由31块汉白玉石板浮雕而成。九十年代中期因公到房山煤矿,那时万佛堂还由房山矿代管,公务办完后顺便参观了万佛堂。管理万佛堂的是矿山一位职工自愿承担的,利用业余时间清理多年尘土垃圾,殿堂内外每日清扫得干干净净。知道他是义务管理,出于尊重和他闲聊了几句。这位管理员告诉我能让我见到佛像流泪,我半信半疑地感到有点神奇。他又说不能让人看见,有人看便不灵了。

我尊照他的说法在外等候了约半个小时,那人从殿内走出招呼我可以去看了。我走进殿堂,只见后墙原本干燥的佛像真的是从头部向下变成湿漉漉的了。佛殿内没有水源,他也不可能靠唾液润湿佛像。再一种方式对一个信仰者来说是亵渎神灵,是不可能那样干的。很长时间后,一位在房山矿工作多年的老领导才为我揭开这个谜。原来万佛堂建在孔水洞之上,常年流水的孔水洞给佛殿带来极大的湿度。人张口对着佛像哈气,一定时间内佛像便会出现渗水现象。

孔水洞镇水兽

孔水洞由人工砌成高大圈洞,洞内石壁上有隋唐时代的造像和刻经。故老相传,孔水洞是一条暗河。水自黑龙关的白龙潭进入地下,至万佛堂流出地面。传说黑龙和白龙斗法,白龙败阵后一头扎进河底,出山时已经到了万佛堂。孔水洞早年水质甘甜、水流充沛,是当年拥有四千多人的房山煤矿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紧邻孔水洞不足百米,当时建有水泵房,抽孔水洞的水供应矿山。

重修大历万佛龙泉禅寺碑

“重修大历万佛龙泉禅寺碑”,立于孔水洞北侧的矿山办公区。碑文如下:

丰仪大夫光禄寺少口直文华殿秀水華英撰:

徵仕郎中书舍人直文华殿古燕仝钺书:

徵仕郎中书舍人直文华殿口章王杲篆:

都城西百里许,有山名水帘洞,有水曰龙泉,大历比丘尼号溪老人创建也。唐玄宗时,幽州卢龙节度使、穎国公捐地倾资,而此尼构殿宇廊庑。口石为佛像,而饰以黄金。逮宋历元,屡遭兵燹(xian),而此寺遂为煨烬。口口条废不一,成毁无常。我朝分封功臣,遂将此山赐英国公张公辅,其弟安文伯遂以孙女悟兴舍为开山住持广贤徒,而亦为口口至成化改元之明年。房山太平里谢氏甫七岁,乃割恩爱出为尼投此寺。悟兴徒本才者,为徒名真口口。宝峰比长恪守戒行,粗衣粝食,不干名势。是岁,其师弟真通,并徒常喜,口此寺倾圮不堪瞻仰,我辈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固益传其灯,续其焰于不替,庸可坐视其废耶。

奈何工繁费多,必借力于四方檀越也。遂于伽蓝殿禁足不出,端坐诵经,昼夜焚修十有二年。其弟通徒喜不避寒暑,奔走都城大家乞化。而人悉信从协,口口助四方佛事而乐于施舍者,如川之奔云之口。乃市材鸠工,不劳力而万佛上殿水帘洞。金石佛像观音,地藏菩萨,宫殿三门及下建本寺佛殿,天王伽蓝祖师,天妃圣母,增福土地,五山师殿,左右斋堂僧室,客楼廊庑,庖厨口口门泊,长住所用器物悉全。百尔悉备,恢弘圣境,金石庄严,焕然一新。足以肃人之观望。启人之敬仰。又恐年久口口失考,乃属于为文予不获辞历道。其寺之兴废,勒之坚珉,而俾来者有所考见云,是为记。正德十一年岁次丙子。

重修孔水洞关帝庙碑记

“重修孔水洞关帝庙碑记”,与重修大历龙泉禅寺碑立于附近。碑文来自《房山县志》内容如下:

我房邑古称幽燕奥室也,分太行之天脊绵旦乎。东北为神京右臂拱峙,西南自山则有六聘、九龙、紫云、红螺之秀,其水则有拒马、牤牛、漫石、琉璃之奇。层峦叠嶂,分派奔流,诚上游之形胜,天下之名区也。而吾谓秀莫于上房,奇莫奇于孔水。孔水者由房邑北行廿余里,千峰险峻,万岫崚,未至其地不见所谓水也。逶迤曲迴,忽闻水声潺湲,已见横流澎湃矣。云根石窍宽阔十余丈,一水平倾可以乘伐噫,有泉如此不诚奇也哉。考之前志,所谓孔水仙舟也。昔常有野人于严冬见花瓣流出,大可径寸,因结伐而进,莫测其底,闻人语喧腾而返,与晋太康中之桃花源何异。庚申岁予假馆北山隅,至此地见其山光水色,带碧拖青,壑柏虬松,傍岩依石,为之流连终日。

读其石碑,仅有前明数碣,予谓当不止此。因扪罗板石摩挲苔藓,见山之东南嵌石一方,乃开元中范阳节度张守珪题名,是可知其跡之古矣。因为题诗三十韻于壁,以闡扬古迹。且勉僧以募化修理,庶古迹不至淹没也。至甲子岁,僧已于佛殿前建关帝殿三间并两庙禅室。成而问序,于予予思帝君之英气,塞于天地。凡在都城邑市与夫穷谷僻壤莫不尸祝,而庙祀之岂胜迹,如孔水洞里不可妥帝君之神灵哉。从此庙貌巍峨,圣像赫弈,为民人之保障,即为山水之护持。亿万斯年,此地之名胜亦与帝君之禋祀同垂不朽矣。因不揣固陋为之记其原如此,并赋题壁诗于左。

佟有年作《孔水仙舟》诗:

禹力何年鑿此门,酌泉知美不知源。传闻野客浮仙槕,不见桃花续旧魂。禅榻枕流清午梦,溪桥分水散孤村。他时欲访秦人跡,願逐鱼郎记水痕。

齐推作《孔水仙舟》诗:

孔水溶溶喷石门,浮槎从此觅仙源。清音暗已闻丝竹,旷致今犹入梦魂。树拥岩龛开宝刹,溪盘麓角绕荒村。洞中谁遣桃花出,几片乘风破浪痕。

孔进士作《孔水仙舟》诗:

一道寒泉出洞门,人传洞里是仙源。摇摇桂槕移舟去,灼灼桃花逐浪翻。客子独过牛斗阙,鱼郎遥念武陵村。自憐风骨非仙侣,预问长生那得言。

宁允玧作《访孔水洞》诗:偶寻孔水洞,一逕绝尘氛。牧子包石火,僧童捧碧云。众花临路合,双鸟下枝分。我念仙源里,幽光应不群。

徐梦陈作《孔水洞》诗:

东北分天脊,燕山奥室幽。大房传古洞,孔水泛仙舟。闻说桃花瓣,严冬径寸浮。缤纷飄两岸,荡漾在中流。塢叟乘槎访,渔翁纵苇求。杳然尘世異,别用洞天悠。恍到三千界,如登十二州。忽闻鸡犬唱,復听管弦讴。驚返天台槕,忙回露井游。摩挲寻古迹,仍旧豁明眫。我具耽奇僻,常怀选胜谋。偶因之馆便,迂道暂迟留。走马蚕丛闢,缘堤蚁路修。云横千嶂合,雨细草茵柔。倏尔窺仙境,居然见碧沟。两崖苔作壁,一窦石成湫。冲破昆仑窟,平铺渤海沤。

真堪乘伐渡,宁作滥觞不。树密花连径,泉清月印钩。无人驚宿鸟,有客狎闲鸥。石缝虬松老,云根鹤柏稠。余霞縈佛寺,薄雾护琼楼。春霭沉沉爽,斜阳淡淡收。林深憑彳于,风细听飕飗。禅塔双峰峙,唐碑旧壑搜。僧归携瓦钵,宾至奉茶瓯。坐久尘心洗,时多俗虑勾。嵐光同活泼,潭影共夷犹。仿佛升蓬岛,依稀近斗牛。武陵知未远,惆怅五湖秋。

民国邑人高書官作《孔水洞》诗二首,其一:

此地林泉境最幽,洞深无自探源流。是谁篝火乘槎访,那有桃花径寸浮。本是文人善装点,俨同海客语瀛洲。山僧故老多迷信,龙斗山川没理由。

其二:

闻说桃源何处寻,土人指点大房蔭。洞门一水溶溶出,路转群峰渐渐深。旋磨何须资马力,灌园无異得甘霖。山僧不必求绕足,禅榻其清修是佛心。

毛德题《康熙洞口石刻》诗:

默坐溪前望帝京,蛩音唧唧动人情。青山落木诗无助,红叶经霜雁有声。花为留人香未了,泉因爱客势多清。云来移榻琴昼润,欲借烽烟老锦城。洞内多陰湿风来,四野晴秋花穿石。放春草逼阳声问,水寻谿路敲山作。 鼓声水凝融五月,鬱气始均平。

宋希诚作《万佛堂兼游孔水洞》诗:

万象堂空景最幽,两山环翠即丹邱。洞门不锁云常住,涧道无尘水自流。浪说仙舟时出没,却来人世度沉浮。不知何处桃源胜,蚤向西风点渡头。

《题水帘洞》(洞口石碣正统十三年题)

石泉如幕长不钩,悬崖深隐林谷幽。风飄嵐气涧中曲,霜墜叶声崖上流。仙人知住第几叠,神游一去三千秋。我来吟眺试寻访,惟见白云天际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佛堂   水经注   水帘洞   房山   龙泉   大历   住持   篝火   佛像   洞穴   水仙   北京   桃花   神奇   古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