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道法术,为什么学了很多还是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

作为父母的,我们都有一个困惑,第一次当父母,没人教,自己学习,买回来一大堆书,学习一大推东西,看很多碎片化的视频,知识付费的内容,但回到孩子身上还是解决不了,或者按倒葫芦瓢又起,又或者这段时间觉得有效果了,觉得摸到门道了,环境一变化,心态一变化,又有了新的问题,打回原形,开始反思。


今天要说的其实是实践中悟到的一些东西,而不是学到的东西。


如果说的好听的话,这叫做螺旋式上升,不断提高认知水平,也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就是学习,实践,反思,形成这个闭环,这个没问题,但如果某一天我们不学习了,行动也不改变了,不反思了,那么这个闭环就在原地踏步了,但是孩子每天在成长变化,不同年龄段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我们跟孩子实际之间的差距就出现了,矛盾出现了问题出现了,还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普通的孩子普通的方式培养的普通,普通的孩子不正确的方式培养变差了,可能是优秀的孩子,用一般的方法培养变得普通。这是可能发生存在的几种概率。


于是我们求助于网上很多课程,很多学习,但发现学了很多知识,有些可能作用,有些起到一部分临时作用,有些还起到反作用,有的可能是我们没学到位,有的是自己没坚持执行下来,有的是为了满足自己被满足学了了的心理,学了总比没学强。


结果是什么呢,大家有个自我打趣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


如果只是执着于学习知识这个层面,其实这些问题永远存在,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解决问题在提升一个纬度怎么看待呢?这时候思路打开,学习目的是为了改变,那么能达到改变的其实不只是学习别人教这一条路,还有几种方法,阅读,环境改变,自己悟。


首先学习是向外求,阅读是向内求,可以随心所欲快慢来,内容丰富和不同时代人对话,按自己兴趣来,有思考,过程比较慢。


环境改变,可能换个城市,换个环境学校,遇到人生中的一些事情,那么这些变化,有的积极,有的是挫折,都会改变人的心境,教育方式,孟母三迁,人是环境的产物,有大环境小环境,包括交友一样。这个改变是突然的,有的环境改变是主动追求选择的,但有的环境却不是我们希望出现的,人生的一些挫折。


还有一种是悟,有人说这是一种比光速还快的方式,只要悟到了,那么人的改变可能在一瞬间,其实不只是佛祖、王阳明悟道,对于个人可能就一小小的悟性,就能让人发生改变,例如突然有一天意识到身体重要性开始锻炼,开始远离垃圾食品,开始养生,开始戒烟。但这种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概率太小,而且需要极度的思考,有智慧来完成,包括可能遇到一个智慧的人,然后能够突然间点醒自己,不一定是名师,可能就是身边一个普通人的一句话。


了解到这些,就不纠结于不停的看层出不穷的新知识,焦虑的看待这么多的信息和资讯,也会保持自己的节奏了,适当的可以运用其他方法,在其他方式上花一些时间琢磨。


但话说回来,对于大部分人成长都适用,且循序渐进,且稳定的方式其实还是跟人学习,或者阅读。


那么这里就牵扯一个问题,怎么学,学什么,如何学习有效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学习过太多的东西,但知识是无穷尽的,无法学习到更多内容,那么就需要有一个思维,帮助我们。


如果看这些知识点,在平面上散了很多,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根本不知道怎么处理,例如教育孩子,兴趣啊,志向啊,习惯啊,能力啊,方法啊,性格啊,三观啊,读书,锻炼,特长,这些都对,然后听很多专家或者自媒体讲,都很有道理,都认同。


但是具体到生活中,面对各种具体的问题冲突如何解决,遇到写作业太长,阅读时间没有,应试教育和自主培养发生矛盾,孩子不听话规则和个性发生矛盾,这个时候如何来解决,又似乎没有了头绪。其实想想这些正确的知识是没有用的,重要的是知道他们的关系。


这个时候要怎么办,那就要升纬,把散落在平面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树,这里有分支,有框架,有大小,哪些是主干,就像学科一样进行分别处理。


这样就一目了然了,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细枝末节。如果做到这里其实已经到了一大半。就知道孩子树立规矩为了培养习惯,出去多见识是为了开阔视界培养志向和兴趣,结交很多人是为了学会社交,学习阅读一方面是自我教育,一方面为了考试。


但这个时候还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这些都是主干,主干太多,那我到底是培养兴趣还是培养能力,我到底是什么时候让孩子学英语,报兴趣班,什么时候学认字写字,什么时候学奥数。


这个时候平面就解决不了毛细血管细支末节的事情了,这个时候还是需要升纬,升到哪个纬度呢,就是三围空间。


三维空间里有大,有小,有多有少,不同事物之间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妙的关系,互相的牵引影响,互相之间的转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个关系又如何来解决呢?


这个时候可以运用到一个思维,就是道,法,术,这个在中国文化里比较好理解,最简单的解释就是道是规律,是根本,法是方法,术就是很多技巧了,但是可能还不是很清楚明了。


那举这样一个例子,大家也许会豁然开朗,我也是在某一天看一本书,看俞敏洪推荐的王志纲一本《大国大民》这本书里的一句话有所启发的,他说,怎么理解这个呢,就是道这个规律,就像是很多物理、数学的公式、定理,简洁精炼,但都要遵循他的运营法则,就像是物理里的牛顿定理,是一切的学科最基础的,他可以解释宇宙的万事万物,都要遵循例如重力法则,这就是所谓的基础理论,是道,术是什么呢,就像是有了这些基础理论之后,就有人要研究,搞科研,这就是法,有了研究之后要让他发挥作用就需要让他市场化,规模化,这就是用。


所以这也就能理解了,这为什么是目前国家特别提出重视基础研究人才,我们被卡脖子的原因,因为没有基础理论的道,就没有科学研究某个项目的基础,就没有办法进行产业化,就没办法用,就形成了一个无源之水,不能总是依靠后发优势,后发成了先发,一切都成为第一了,这时候需要自主的能力了,也就是宏大的所谓理论自主创新,文化自信了。


扯这么多,其实道理是相似的,我们个人学习也是如此,道,法,术,这是自上而下的体系,但我们目前个人是缺乏这个体系的,大到我们的文化目前是缺乏这样的体系,目前正在重新构建,但我想这个思路是可以借鉴的。


怎么借鉴呢,把握住道,把握基本的方法选择,掌握一些小技巧就可以有一些质的提升。


对于教育,其本质就是完成个人的自我教育,这是道,那么法是什么呢,就例如陶行知提出来的生活既教育,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简单几个字,围绕这些进行,把握大的方向,还有一些术的方向,例如如何学习有效,如何挖掘兴趣,专注力如何培养,这些可以参考论语的因材施教,学习和实践等等,这是我国传统教育。


如果看西方的教育其实就又很清晰了,教育是点燃是激发,教育是启迪智慧,是道,教育孩子各个阶段的的特点就是规矩,例如蒙特梭利儿童敏感期,皮亚杰行为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都属于基本规律的范畴,可以参考学习,就有了方法把握,在大的基础上再去看一些细枝末节东西,就豁然开朗了,例如孩子为什么会说不,孩子为什么会打人,孩子为什么会对细小事物特别感兴趣,小时候怎么记忆力这么好。


这个时候再去看一些自媒体或者分享的一些东西,就会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且会举一反三,看到了一个同样的事情,孩子跌倒了要不要扶,就会有好几个角度,自上而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看到一些标题就不会点开,或者点开了理解的深度和别人也会不同。


在这里有没有学习的方法诀窍呢,有,但有些可能不是捷径,但走的踏实,要说可以借鉴的其实最系统的是学校里的学习体系,从上而下的分科,但其结果就是时间太漫长了,而且没有实践结合,优点就是理论扎实,而我们家长的学习是自下而上的,因为出现问题了,再去寻找讯息,但缺乏体系支持,那么这个时候的学习比较零散。


如果可以借鉴快的方法就是看一些理论体系的书籍,最简单的,有一些大体框架,认知心理学太难,可以看看蒙特梭利的敏感期,好入手,在难,可以看孩子各个阶段怎么培养,正面管教,你的几岁孩子系列,还觉得看不下去,可以看国家团队编写的《家庭教育》教材,其实更接近于整体的了解,体系的搭建。


最明显的作用就是补充一些知识的框架,例如教育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关系,各自发挥哪些作用,即使一个小小的这个框架,就可以帮我们填补很多空白和知识框架的空白。就像是一个脚手架,我们需要这些辅助设施来成长。


以上这些其实都是书里看不到的,也是学习不到的,是自己学习过程中思考悟出来的,也走了很多弯路,相信很多爸爸妈妈们也有这样的困惑和感受,但学无止境,有更好的方法和思路,但只有自己吸收消化的才是自己的东西。


同时把时间花费在不同的层级效果也是不同的,对于教育也是如此,与其把时间花在细枝末节上,不如多花一些时间来构建知识体系,把握孩子的教育方向,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得到的回报也不同,但最适合的方式也许不是自上而下,也不是自下而上,应该是两者的融会贯通,知行合一,共同奔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孩子   道法   框架   兴趣   体系   东西   方式   环境   时间   方法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