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主导师自居的德国人马克,曾在北京读博,现在对中国冷嘲热讽

全球之旅|我在乌兹别克斯坦

大家好,我是申典启,一个实地走访世界各地,关注全球华人的旅行者。

在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我见到了几个中文非常流利的外国人,其中一个是德国人,一个是乌国本地人。他们俩都曾经在中国待过,德国人曾经在中国读过博士,大概待了10年时间。


1,在华十年

德国人马克在七八年前离开了中国,此前他在中国大概待了十年时间,在北京读了博士,中文程度的话,我认为是沟通率70%吧。(另外一个乌兹别克斯坦人沟通率为90%。)

他离开中国后,他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并且在这里找了一个教师工作,还认真地学习了乌兹别克语。以至于他说,当他走到大街上,当地人看到他的长相都会以为他是俄族人,开口用俄语跟他讲话,听到他竟然用乌语回答时,当地人都瞪大了双眼。


2,马克对中国冷嘲热讽

我在海外接触的德国人非常多,也比较了解德国人的品性,总体来说德国人素养还是不错的,但是一旦得知你是中国人之后,半数德国人就开始以“民主老师”的姿态,对我进行“知识普及”……

我认为德国人这种行为模式,主要是长期教育加上媒体灌输后形成的“强迫症”。

我在外已经不是一次两次被德国人“教育”了,他们好像以为,我不认识他们之前,我就对西方的制度、西方的新闻媒体信息一无所知。

德国人马克本人性格是很憨厚的那种,看上去不是有什么坏心眼的人,人非常随和。
晚上,他叫了好几个当地朋友过来一起吃火锅。

他厨房里有好多好多的中国调料,中国火锅料……可见他已经是一个非常习惯了中国生活,甚至离开了中国之后也延续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我看到好多老外在华生活过后,回国也变成中国胃。

我看了看他冰箱里的火锅料,还有他柜子里的芝麻酱,看上去已经“尘封”很久,盖子上都积满灰尘了。

我问马克,你这瓶调料啥时候买的,他想了一下说,应该是去年圣诞节假期,我回德国时在中国超市买的。

我一看保质期已经过期了一个月了,我说这瓶已经过期了……
他很自然地说,哦,没事,中国的东西都是防腐剂,不会变质的。
我为了照顾他面子,呵呵地回应了他的“冷笑话”。


3,对中国充满鄙夷

后来才发现,马克对中国的批判,那个“透彻”那个“深度”,真的是让我“如沐春风”,简直成为我的人生导师了……

我问马克,你在中国那么久,你有没有上过电视啊?他说没有,不喜欢。
我问为什么?他说,我不喜欢。
我问,为啥?他拍着脑瓜一直在想一个词但是又说不出,他说:“你们中国有句话叫什么来着……”

我说,是不是“拍马屁”?
他说,对!对!就是拍马屁,在中国要学会拍马屁。(这点我倒认同马克,但是我认为这是东方儒家文化圈的通病,上下级分化明显,日本、韩国都同时存在……相对的,西方职场的人际关系就不会让人那么窒息)

马克说他到过一次台湾。
我问他,台湾给你啥感觉?

他说,台湾人素质高,还有就是大陆人从小生活在这种集体主义的环境中,人没有个性,也没有创造力,而且中国每一个城市都没有特点,全都是一样的高楼大厦,类似的马路……

他把原因归结于大陆的制度。我说,我觉得你这点稍微有点先入为主了,在我看来,集体主义在日韩更甚,这是东方文化的特点。

台湾的氛围和大陆南方一些省份很像,你如果用北京跟台湾比较,可能比北京跟广州比较的差异更小,台湾在1949年国民党到这后,一度的“北方化”了。所以你说的这些台湾和大陆的差异更像是地域差异,而非制度差异。

听他讲了那么多,我一直很惊讶,他竟然在中国生活了十年,他这十年以来依然是纯德国人的刻板印象在华生活,视角完全是德国化的。
可见德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植入有多根深蒂固。

我觉得马克是一个挺矛盾的人,那天我总感觉有什么问题我没问,我现在才想起来,当时我应该问他,既然中国如此让你不齿,为什么你依旧可以在中国“撑了”十年?


我记得还有一个德国白左“雷克小流氓”,也是同样的类型,同样是生活在中国很多年,他的那种对华的“执念”已经到了偏执的程度……

我最后也终于能理解日耳曼这个民族,为什么会从纳粹时极右到屠杀600万犹太人,突然又转到战后极左接受数百万msl难民,逐步走向ysl化却无力反抗,这个民族总是在极左和极右的两端摇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乌兹别克斯坦   德国人   马克   北京   中国   极右   冷嘲热讽   德国   台湾   导师   民主   差异   大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