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故事(七)

7、 我家的黄土坡——摄于临县碛口李家山

碛口位于吕梁市临县城南48公里处的黄河边,因黄河第二大碛——大同碛得名。碛口自古便是军事要冲,从明清至民国,凭借繁忙的黄河水运成为著名商贸重镇。碛口镇与陕西吴堡相邻,是衔接山西与西北贸易的重要的枢纽,历史上不大的小镇曾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民间有“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之说,正所谓“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

碛口古镇主要包括黄河大同碛、碛口古镇、西湾、李家山和寨子山民居等。碛口古镇的街道、店铺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主街道顺着卧虎山从东开始,沿湫水河西去,再逆黄河北上,时曲时折,形成了梯形的建筑格局。位于碛口镇北1公里处的西湾村,明清时期的古民居依山傍水,带有典型的吕梁黄土文化风格。李家山民居位于碛口南5公里,以窑洞为主,分布在黄土山坡上,层层叠叠错落有序,对研究明清时期建筑文化有着极高的价值。碛口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西湾村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晋商兴衰

明初为抵御北方蒙古骑兵的袭扰,在长城沿线辽东、宣府、大同等九个边疆地区设立军镇,有九边之称。九边驻军需要大量军需,明朝廷实行所谓开中法,即由官府招商,由商人输纳粮食及军需物资到边镇换取盐引,然后持引到盐场支盐出售获利颇丰。由于山西商人常年与蒙古草原有民间商贸往来,加上大同、偏头关地处山西,宣府、延绥也离山西不远,极大地刺激了晋商崛起。明中期,私盐泛滥影响了官盐销售,明廷调整开中法,改纳粮为纳银。晋商一部分到两淮盐区纳银换引,一部分则散布南方各地采购粮、布、茶、烟等物,贩边谋利。经营方式主要有独资、贷金等形式,晋商逐步形成行帮。嘉靖间,晋商与徽商富豪辈出,执商界牛耳。而平阳、潞泽之豪商,拥资数十万者比比皆是。

入清之后,经康乾盛世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特别是康熙平定蒙古噶尔丹叛乱期间,晋商随军贸易,大大帮助解决了军需问题。其后,清廷放松了晋商赴蒙古各部落之限制,逐渐形成了三条商道。一是经多伦诺尔往漠南;一是往张家口再北通库伦(乌兰巴托),一是往归化(呼和浩特)通伊犁等地。雍正年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恰克图成为两国贸易集散地,晋商不仅最早而且实力上也占据垄断地位。晋商主要销茶、绸缎、棉布等,俄罗斯商人主销皮毛、呢绒、铁器等。当时,北方恰克图与南方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口岸,俄国仅次于英国成为与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明清两代晋商活动已遍中国,国际贸易又发展到俄国、日本、中亚等地。晋商到处设立商行,晋商会馆在全国有百余所之多。由于相互联系加强,出现了联号经营体制,总号在山西,分号遍布各地。清道光年间,晋商为财务流通之便创立票号,成为中国金融业的发端,最早的日升昌票号在全国十八个城镇建立分号。经营票号最有名有平遥、太谷、祁县三大帮。票号在经营方式上创造了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经营模式,并创造了同业拆借、票据贴现、支票旅行、密押防诈等经营形式,有些在世界金融史上也属首创。

晋商在长期活动中,总结了一整套商业、文化精神,如崇商建业、以诚取信、艰苦奋斗、团体共济、任人唯贤、严于管理等,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晋商的发展在清末民初趋向衰落,究其原因一是列强的经济侵略,清政府的日益衰落,动摇了晋商的根基;二是现代银行业的兴起,晋商没能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形势;三是沿海地区以海外贸易为主的经营形式,其地利与运输成本的天然优势,最终使中国的经济转向沿海。总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局限,依托明、清政府的兴起、发展、走向巅峰的晋商,随着清王朝的衰败走向衰败也成为历史的必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山西   吕梁   俄国   票号   蒙古   黄河   军需   明清   古镇   故事   贸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