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又来了,那是我工作过的地方

供销社又回来了,并将全面回归。供销社概念股瞬间爆红。很多人开始担心,又要计划经济?

这其实并非一个概念。

(附近有家供销社一直挂牌,本想出去拍,可是下雨。这张是我以前拍老房子拍到的。下面的图片都来自网络。)

我是从供销系统出来的,虽然赶的是末班车,但对它还是比较了解。不妨简单说说我那微不足道的经历。


我们那时候有意思啊,供销总社的大牌子还挂着,但麾下已经一盘散沙。


各分社承包了,各商场的柜台承包了,以前瞧不起人家小商贩,现在却被经营灵活的市场攻打得没有招架之力。


只有部分资源还握在手中,资金也还算雄厚,至少还可以打着大大的招牌贷款。


而且我们依旧在“发展”。我们在刚建起的商业街租了一座大楼,成立了一个新贸易公司,然后就门可罗雀地在那上班下班。


后来混不下去,老总就带着我们去火车站附近开辟新战场,反正供销社有的是资源,和活不下去的单位。


那是好大一片地,占了小半个街,原先是仓库。


我们继续经营原来的项目,但也越发是挂羊头卖狗肉。旧项目只有烟花爆竹挣钱,因为我们是独家经营,全市都得到这里批发。


所以我们其实什么都做,只要觉得能够挣钱。


那时候供销社宾馆的经理在搞走私车,也一律放我们仓库。此人很火了几年,后来就出事了。我现在还记得他拿着大哥大的拽样子。


他手下那些五大三粗的汉子,有一次还跟我发生了冲突,说要打得我哭。


我说来啊,结果他们懒得动手,后来还跟我成了朋友。我也不知道我这小体格为什么能躲过去。


我那时候管所有仓库的进出,后来我们就专营了花生米加工出口。


那时候是真火,私人的公家的厂子到处都是。我们七个人给经理一季挣了八十多万,然后我们就每人奖金四百。年底总奖金。


那时候的八十万绝对不是小数目,所以我们也早就离心离德。


再后来,公家就越来越不行了,就是挣钱也不行。结果公司就成了经理自己的了,他到现在也还是经理,只是换了个地。


在城北买了一大片地,光土地就值几千万。


而我们这几个自以为本领冲天的家伙作鸟兽散后,谁都没有做大,还是只有仰慕的份。


我在供销系统工作的时候,可算把本地的供销社转了个遍,周围县市的也去了不少。


大家基本都一个鸟样,好多乡镇供销社的院子已经满地长草。很有点末路凄凉的味道。

(就像这样)

那时候流行下海,有意思的是我们供销社有位公司经理,下海混社会去了,做了大哥加师爷。


当然人家也是在开公司。


我恰巧跟他们那边几个大哥很熟,有一次其中一位过生日,把我叫去,就跟这位经理认识了。


他在酒桌上一听说我也是供销系统出来的,很不乐意。


你那时候为啥不跟着我?


言下之意,就是跟着他,会给我诸多好处。


我当时一听就笑了。这特么就像我不爱占便宜似的。


反正那时候就是这么一个乱七八糟的众生相,很值得写部长篇小说。


而我乱七八糟说这些干嘛呢?


就是说,当时的供销社不但已经被市场经济冲得七零八落,还人心涣散到无以复加,没法再活。


那么现在为什么又可以活了呢?


因为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也已经是不一样的概念。


我们最早开供销社是为了什么?


看看早期供销社的门脸就行了。

最早的时候,商店外面门头上,都会有一个横批:“为人民服务”。而两边则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为人民服务,便民,那是一定的,但关键词其实是“保障供给”。


经济不发达啊,什么都缺,不依靠国家集体的力量调控、分配,大家手里还能有啥?


这是必须计划的。不然也不会有粮票、布票这些东西。

而后来,经济搞活了,物资丰富了,市场多元了,你供销社还那么死板,还那么想装大爷,当然就不成了。

市场不需要你了,大众不需要你了,你还凭什么活着?


可是现在不是物资更丰富,市场更多元吗?供销社为什么还要回来?


问题就是太丰富,太多元了。


什么东西赚钱一窝蜂地上,忽而鸡蛋缺了,猪肉价格猛跌,忽而猪肉缺了,鸡蛋价格猛跌。


这边生产过剩,那边旱涝不均。流通当然可以流通,但是容易腐烂变质的东西可能一时运不出去,养殖、种植、生产者可能根本赚不到钱,只是服务了中间商。而外地用户因为运费等原因,也未必能得到实惠。


各地物价不一,大家是看到的,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却基本持平。


大家现在也基本单打独斗,以小农户、小个体为主,信息不对称,赚钱靠运气,产品销售靠当地市场,发布求助在要哭的时候。


好多好多事都是靠自己,安全方面欠缺,被坑的事也经常发生。


等等等等吧,所以物资丰富,市场经济,完全自由,也不全是好事。而现在的供销业务,以前面的试点来看,其实是这些特征:


有效衔接,提高合作,加强联系,为物资供应、销售,以及技术服务,提供稳定的依托。


扩大生产规模,不只是供销物资、产品,也发挥平台优势,供销信息,提高所有方面的可达性。这就是类似托管的性质。


改善竞争环境,以及系统服务。


平衡地区间的物资流通,稳定地区间的物价。


加强种植、加工安全,尽可能地提供放心食品。


最最关键的是,依旧是市场化运营,而不是行政干预设置。准确点说,是服务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类型。


总而言之吧,可做的事很多,如果确实能从农资、土地、金融、营销、脱贫等方面,做到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就是双赢的局面,对谁都是件好事。


实际上现在谁要想做到全民“统购统销”,那也是不可能的事。那就仿佛满地西瓜,非要走他的渠道,还要限量,没人会这么傻。那也等于在扼杀经济。


所以回到旧的计划经济这事,大家完全不用担心,看着就好。


看什么呢?看执行过程中,会不会有人把它变成官面文章。其实以前的供销社,也有很多人为的地方,并不是一个病死的。


只不过,现在的裁判权,在市场手里。通不通,走多远,都是它说了算。市场不怕人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供销社   公家   计划经济   为人民服务   区间   猪肉   物价   供销   市场经济   仓库   物资   经理   地方   经济   工作   系统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