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绰号真霸气,背后故事更牛气

话说网上有句流行语,说“有叫错的名字,没有取错的外号”,细想来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名字多半是生下来的时候父母给的,隐含着父母对孩子未来的美好祝愿,回看一下咱们的历史,不难发现叫“延寿”的未必能延年益寿,叫“献忠”的也可能是大号反贼。


而绰号呢,则多半是别人根据这人的性情、经历、外貌等特征取的,多多少少能展现出这人某方面的特质。


比如历史上,李广因骁勇善战被称作“飞将军”,白起因为在战场上杀伐过重得了“人屠”的别称。而在咱们国家近代革命斗争史上,也有不少革命先辈拥有自己的绰号,那么这些绰号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


毛主席绰号:咋还是个外国名?


说到革命先辈们的绰号,就不得不提咱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了。



毛泽东一生有过很多绰号、别称,比如秋收起义时,他担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参与一线战斗指挥。当地军民觉得他指挥军队的模样太帅了,简直就是一位将军嘛!于是,“毛司令”这个称呼不胫而走,就连当地民歌都是这么唱的“一九二七那一年,三湾来了毛司令。为了穷人得解放,带来工农子弟兵,红旗飘飘进三湾,九陇山沟闹革命……”


后来1947年的时候,蒋介石调动二十万军队进犯延安,毛泽东与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共领导人撤离时,用了“李德胜”的化名,意思是此时大家虽然离开了延安,却一定能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这个故事相信不少朋友都听过。


而要说起毛泽东最早的绰号,早在毛泽东青年时期求学于湖南第一师范时,就曾得过一个响亮的,叫做毛奇。


这个外号是怎么来的?


原来,当时的毛泽东虽然年轻,却已经有了大志向,他常常对同学们说:“大丈夫要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做奇事,做个奇男子。”



而青年毛泽东之所以获赠外号“毛奇”,除了因他这句带五个“奇”字的口头禅之外,更因为“毛奇”有双关之意——原来,早年普鲁士有个名将就叫做毛奇。


这位外国毛奇1822年加入普鲁士军队,1866年在普鲁士与奥地利帝国开战,毛奇指挥普军获胜。四年后普法战争爆发,毛奇又指挥普鲁士三个军团迎战法军,在其中的重要战役里拿下了决定性胜利。


顺带一提,这个普鲁士也就是后来德意志帝国的前身,毛奇为德意志帝国统一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后来也一路升职加薪,做到了帝国元帅。


同学们以“毛奇”这个名字称呼毛泽东,也有褒扬他指挥才能出众的意思。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剧照


咱们这些开着“上帝视角”看历史的人自然知道,后来毛泽东会成为极为出色的军事家,领导人民军队创造一个又一个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但彼时的毛泽东正处于青年时期,作为一个乡下来的师范生,他能当得起“毛奇”这个绰号吗?


您别说,还真能。


因为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时,就已经指挥学生完成了一场漂亮的战役,在那个乱哄哄的时代保住了母校乃至整个长沙城。这是怎么回事?


1911年由湖南中路师范学堂更名的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


事情还要从1917年说起,当时,部分湘军与桂军凑一块和北洋政府对着干,双方展开激战,北洋军打不过,只能脚底板抹油。


而长沙比较倒霉,正是这群溃军撤退的必经之路。旧军队那军纪不用说您也能猜到,基本等于没有。


打胜仗的时候都断不了祸祸老百姓,现在溃败了,长官的威信大打折扣,一群人手上又是枪又是炮的,能憋住了不在长沙城中搞点非法活动吗?


所以,溃军即将到达长沙的消息一传出来,长沙市民就惶惶不安,湖南第一师范的校园里气氛也很沉重,校长、老师们都怕溃军进校占屋抢掠,伤害到校园里的学生。


于是11月15日,全校师生聚在礼堂里开了个会,会上学监做出部署:为了躲避溃兵,全校师生放弃校园,前往城东五里的阿弥岭避难。


学监嘱咐同学们尽快作出准备,只要一听到号令大家就出发。


在如此紧张的时刻,青年毛泽东却对学校的部署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留校可保安全,离校反而危险。


为什么这么说?一来,阿弥岭那地方无遮无挡,万一有不长眼的溃兵往那边跑,一群手无寸铁的学生在野外遭遇荷枪实弹、情绪还不稳定的兵痞,那场面光想想都让人汗毛直竖。


二来大伙离开学校,留一个空空如也的第一师范,那不成了“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了吗?溃军们不来打劫估计都有点不好意思。


这样一分析,离校是既守不住人、又留不住财,倒不如大家齐心协力,倚靠校园的建筑进行防守。


成功护校,靠的是心理战


最终,校方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并将组织师生护校的重任交到了他手上,青年毛泽东会怎样做?


作为一个学生担负全校存亡的重任,毛泽东也不含糊,先是动员同学们将所有桌椅板凳搬出来,设置壁垒、准备作战,而后组织学生在各个通道处手持木枪站岗,昼夜巡逻警戒。


不久之后,就有零零星星的溃军打一师外面过去了,这些人往校园里一张望,发现大门禁闭,通道内有“持枪警卫”巡逻,哪里还敢招惹,都远远躲开。


后来,又有大股溃军到了长沙城外,是既不进城、也不散去,就在城外瞎转悠,瞧着甭提有多吓人了。


毛泽东分析这些人的心理:他们刚从战场上吃了败仗下来,肯定是又疲劳、又惊恐,之所以赖在长沙城外头不走,是因为他们拿不准桂军是否已经进城了。


而一旦叫他们发现此时长沙的底细,这帮人非得进城来一套打砸抢烧一条龙不可。


于是毛泽东决定主动出击,他组织了一百多个健壮胆大的同学,手持自制的木枪等武器,又从长沙市警察局借来了十几个拿真枪的警察,一群人就跑到长沙城外“阻击”全副武装的溃军去了。


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中的第一师范学生志愿军


等溃军进入埋伏圈,毛泽东先令埋伏在山头的警察齐齐鸣枪,枪声响后,写有“桂”“湘”“粤”等字的灯笼被齐齐点燃,漫山遍野亮起灯火,黑暗中仿佛潜伏着千军万马,令这群溃军一口大气都不敢喘。


毛泽东又令警察们放了一排枪,学生志愿军们也把爆竹点燃了扔进空油桶里,暗夜里听来,那真是锣鼓喧天、枪炮齐鸣,“战况”激烈得不得了。


过了一会,毛泽东才叫大伙停止打枪,让几个同学用桂林话喊:“傅良佐逃走了,桂军已经进城了!你们被包围了,赶快投降吧……只要你们放下武器,就放你们回家!”


这帮溃军的心里早就给弄得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了,一听,嘿,放下武器就能回家,那还打个什么劲?于是纷纷缴械投降。


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中放下武器的桂军溃兵


这一战,毛泽东一共就一百来人、十几条枪,缴获的枪支竟把一师的礼堂都堆满了!


第二天,毛泽东又找到长沙商会,请他们捐一笔款子作为这些溃兵回家的路费。商会的人本来就怕溃军进城抢劫,现在捐点钱就能把这帮大爷送走,自然是一万个乐意。


就这样,溃兵每人领了几块大洋,高高兴兴地坐上了回家的火车,一场长沙城的大祸消弭于无形。


事后,毛泽东的同学曾问他:“万一当时败军开枪还击,那不就危险了吗?”


毛泽东却自信满满地回答说:“败军要是有意劫掠长沙城,当晚必定动手。然而他们却没有,肯定是疲惫心虚,不敢通过长沙城北归,只能在城外徘徊。所以一给他们回家的门路,这些人必定答应,这是情势使然。”


听听这分析、这定力,一师的老师同学用普鲁士名将毛奇来称呼毛泽东不过分吧?


周恩来——靠胡子掩护身份


毛泽东的绰号“毛奇”蕴含着老师、同学们的惊叹褒扬,相比之下,周恩来的绰号“胡公”却听着有点奇怪,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其实,周恩来“胡公”的绰号最开始与“胡”这个姓没多大关系,是根据外貌特征取的。



据当时人回忆,周恩来的胡子长得很快,一个星期不刮,就长得又长又美了。张学良见着周恩来时都忍不住说:“真是个美髯公!”后来周恩来就得了俩绰号——“胡公”和“大美”。


而“胡公”这绰号之所以广为流传,还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


当时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员,逼得中共中央一度转移。也因这事,我党认识到了情报工作的重要性,周恩来受命成立中央特科。



但这中间却有个难处,咱也知道,周总理相貌比较英俊,位列后人评选的“民国四大美男”之一,这种资质,回头率本身就高,加上他又曾是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大革命时期也很活跃,国民党军官认识周恩来的海了去了。这要是在大街上碰见一两个,后果不堪设想。


怎么办?周恩来只好留起胡须,打扮成商贩、传教士等往来各地,有了这把胡子的掩护,周恩来屡次在敌人眼皮子底下逃脱。


比如1928年5月,周恩来等人要去苏联参加中共六大会议,乘坐的邮轮就是日本人运营的,在大连码头上岸时,日本水上警察对着周恩来好一通盘问,周恩来淡定的出示相关证件,说自己是个做古玩生意的商人。日本警察一瞧:嗯,气度非凡,这一看就是个富商嘛!于是就放了行。


几年后,周恩来因为党政工作的需要前往苏区,通过国民党的层层关卡时,这把胡子也起了不少作用。


当时的他穿着一身黑衣,一把大胡子露在外面,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个牧师。不光路上躲开了敌人,就连到了苏区之后,很多老百姓一瞧,都以为周恩来是外国来的洋牧师。


后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离开延安,毛泽东主席化名“李德胜”意为离开延安必能取得革命胜利,周恩来也就着“胡公”的称呼,给自己取了一个“胡必成”的名字,意思是咱们的革命斗争必然成功。


许世友——是上将,也是“和尚”


讲完了周总理的“胡公”,咱们再说说开国上将许世友,他的绰号叫“和尚”,因为姓许,也有熟人称呼他为“许和尚”。


许世友上将


为啥有这外号呢?这还得从许世友9岁的时候说起。


许世友出生在麻城县许家洼、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新县地界,那里地处河南、湖北两省的大别山区。


据说许世友9岁的时候,被一个少林寺的云游武僧看中,老和尚找到许世友的母亲,说自己要收这个孩子为徒,带回少林学艺。


要搁今天,一个陌生人巴巴跑到人家家里,说要带走人家孩子,让家长拿扫帚打出去都是轻的,搞不好得被扭送公安局。


但那个年月老百姓家里实在太困难了,所以许世友的母亲只是问老和尚,孩子跟他去了能否吃饱。


听说粗粮能吃饱之后,就忍痛让儿子跟着老和尚去了。


许世友在少林寺学艺八年,确实学了不少真本事。后来家里来信说母亲病重,这一下激起了许世友回乡的念头。


然而想回家可没那么容易,少林寺当时有规矩,弟子要出山门,得凭自己的本事打出去。许世友仗着一身的好武艺,在众多师兄弟的棍棒中,就这么生生打出了少林寺,这才得以返乡。


对于这段经历,许将军自己很少提,倒是与他一样出身少林的钱钧中将说过:“许司令,那武功好着呢,他是靠自己本事打出少林寺的。而我武功太差了,打了几次都没打出去,只好从后山小道溜出去,后来参加了红军。”


许世友回乡之后,遇见当地的地主恶霸欺压良善,失手将其打死,只得离家四处漂泊,一直到1927年参加红军。


此后的革命生涯中,许世友总是冲在战火最集中、最险要的地方,光敢死队就参加了六七次,还有说法是11次,因此许世友得了“专职敢死队长”的别名。


许世友和毛泽东


而熟悉的人以“许和尚”称呼他,一半是调侃,另一半想必也是对许世友勇武的钦佩。


这些革命先辈的绰号,是他们革命奋斗历程的小小缩影,即便时隔百年,如今再度回想,仍然能感受到当初那股催人奋进的力量。




编辑:谢佳漫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来源:1039听天下微信公众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2

标签:普鲁士   绰号   周恩来   延安   牛气   先辈   长沙   湖南   少林寺   外号   城外   霸气   伟人   胡子   师范   警察   同学   故事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