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汾酒就是我们的生活|人物

“不是我将汾酒带向世界,是我循着汾酒的足迹走向世界。

——贾樟柯

8月,“千里江山 只此清香”2022中国杏花村国际酒业博览会“汾酒之夜”晚会在中国汾酒城举行,著名导演贾樟柯再次回到故乡汾阳,以《山河故人》为主题,讲述了自己与山西、汾阳和汾酒的故事。

20年来,贾樟柯一直通过电影与全世界交流,并且真正做到超出语言和地域、跨越肤色和人种。在他的镜头里,汾阳、汾酒一直是他重要的表达方式

他的朋友曾说,山西汾阳之于贾樟柯,如同奥克斯福之于福克纳、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疼痛着、温存着,走到世界尽头,也要反复回望。

作为一位汾阳人,他也在用天才的创造力讲好一座城的生活。

▲贾樟柯

故乡即世界,世界即故乡

火车驶过太原,从车窗望去,茫茫平原上大片的玉米地,高耸入云的铁双雁和文峰塔坐落其中,再远一点便是叠叠不绝的山脉。下一站,车厢那头便传来列车员清脆的叫喊声:“汾阳到了。”

这里,就是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故乡,汾阳。

1970年,出生于山西省吕梁市一个小县城的贾樟柯,将整个童年与青春期,都挥洒在这座山西小城的街巷间。也正是汾阳,赋予了贾樟柯深厚的文化底色,在他的生命中打下深厚的烙印

不甘于停留在县城的贾樟柯,一直想走出城外,看远方藏匿在云端的山脉、城市的繁华、感受尽头的大千世界。于是1993年,贾樟柯走出汾阳,前往北京电影学院,酣畅实现自己儿时的导演梦。

▲《汾阳小子贾樟柯》剧照

在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中,他回忆到,一个人,大概只有在离开后,才真正拥有了故乡,因为故乡需要一个被理解的过程。因而执起导筒的他,首先将镜头转向了汾阳,这个他正尝试理解、并有热情讲述的地方。

正因如此,汾阳便成为贾樟柯摄像机下影像的底色。

▲电影《小武》海报

1998年,他的第一部长片《小武》登上柏林电影节。此后,《小武》与《站台》《任逍遥》一并被称作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他正是凭借这些有关汾阳的故事,获得法国《电影手册》杂志极力热捧。2015年,贾樟柯拿到戛纳电影节终身成就奖,一些影片被称作世界电影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备受好评的《三峡好人》《山河故人》等电影作品中,几乎都有着故乡的影子。他用多年间的作品,为观众构建了一个他记忆中的“汾阳世界”。

他的作品都讲述着一个清晰的逻辑:“这里是汾阳、这里是山西、这里是整个世界。”

在随笔《我的边城,我的国》中,贾樟柯也写下:“每次拿着笔面对白纸,思绪就不由地回到家乡,那遥远的汾阳。”

随着贾樟柯在各大国际影展上崭露头角,也让汾阳走入大众视野,贾樟柯的家国情怀和汾阳记忆被更多人看到,可以说,贾樟柯不遗余力地在用自己的“故乡元素”表达“世界思维”

在晚会现场,戴着墨镜的贾樟柯一如既往地介绍自己为“汾阳小子贾樟柯”。

“大家一定很奇怪,我为什么戴着墨镜上台,这是因为我的眼睛刚刚做了小手术。临出发前,大夫说你就别乱跑了,我说我不是乱跑,我是回故乡、回吕梁、回汾阳——我该回来。”

从汾阳走向世界,又从世界回到山西,看到了更广阔风景的贾樟柯也始终认为,故乡即世界,世界即故乡。

带汾酒走遍五湖四海

如同带家乡的泥土一般

提到汾阳,就不得不提到汾阳杏花村生产的汾酒。

汾酒,是汾阳人的骄傲。

有着6000年的酿酒史、1500年的成名史、1300年的蒸馏史和300年的品牌史的汾酒,被誉为“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

谈及汾酒,贾樟柯感叹于其中文化与历史的魅力:“每次路过杏花村,都能闻到满村的酒香味,对我来说,这股香气不仅是现代的,也是古代的,它从遥远的6000年前,缓缓地飘到了每一个山西人面前。”

不仅如此,这一抹汾酒清香也贯穿着贾樟柯的整个童年,让他引以为豪。

作为一个汾阳人,我们从一睁开眼、懂事儿起,就会接触到汾酒,它几乎是我们山西人的精神图腾。即使在我小时候——物质相对贫乏的70年代,每个家庭也都会备有两瓶汾酒,在喜庆的日子、重要的时刻与亲朋一起分享。当我再长大一些的时候,我父亲教我背的第一首唐诗,就是‘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说,是贾樟柯将汾酒带向了世界,但贾樟柯却强调:“不是我将汾酒带向世界,是我循着汾酒的足迹走向了世界。”

而贾樟柯和汾酒作为汾阳的两张世界名片,电影和酒让二者紧密粘合。贾樟柯自己也说,只要拍故事片,不由地就会出现汾酒,“汾酒就是我们的生活。”

▲《山河故人》母子背影剧照

在《山河故人》里,张晋生墨尔本的家中,桌上摆着一瓶汾酒。想想他的境遇,回不了家,没有朋友,甚至连敌人也没有。这种时候,没有什么比一瓶家乡的汾酒更能表达他心头的思绪。此情此景,汾酒甚至代表着一丝生命之光。

▲《三峡好人》剧照

还有《三峡好人》中,男主角千里寻亲,他简单的行囊里只有一件礼物,就是带给亲人的两瓶汾酒;在《山河故人》里,男主角流落到澳大利亚,在他思乡的时候,他澳大利亚的居所里摆放着一瓶汾酒;到了《逢春》里,片中的父亲扭伤了肩膀,儿子拿一杯汾酒点燃之后放在父亲肩膀上,帮他疏通经络……

在他的作品中,汾酒是沟通感情、联络情感非常重要的一个催化剂,在贾樟柯看来,对山西人来说,汾酒已经超越了职业、超越了年龄,成了一种情怀

这种情感,贾樟柯不只是体现在电影中,在生活中,他也十分热爱喝汾酒:“我们的摄制组有一个规矩,就是制片一定会带一箱汾酒来,准备拍完最后一个镜头的时候,大家一起喝一杯。”

贾樟柯在用自己的镜头记录着世界,也让世界品味着来自中国的清香。正如他所说:“我爱我的故乡,我爱汾阳,就是走遍天涯海角,我都要喝我们的汾酒。

汾酒是故乡的更是世界的

对贾樟柯而言,汾酒是过去、现在,更是未来

在他的记忆里,早在物质匮乏的70年代,家家户户总能找到一瓶汾酒、一瓶竹叶青,“就好像是一个身份和图腾,是身份的认同”。

他还记得,在他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第一次春游就是到汾酒厂参观,70年代的汾酒厂,已经是现代化的车间,非常开眼界。流水线上,琼浆玉液被灌装在酒瓶里,在流水线上传输着。

那种一流的生产线让当时的少年心潮澎湃,“我深深觉得汾酒走在了现代化前列,是现代化的、属于未来的。”

参观完汾酒厂,再去汾酒博物馆,那里有非常多的诗话,巴金说:“酒好人好工作好,参观一回忘不了”,王蒙说:“有酒方能一水流,天上人间任遨游”……这些贾樟柯到现在仍然张口就来。

他始终认为,汾酒属于未来,更属于世界。

贾樟柯的电影里汾酒的频频“出镜”,让有的观众感慨,是贾樟柯把汾酒带到了世界舞台上,然而他却认为,汾酒随着山西人、随着晋商走遍了全世界,它既是自己故乡的酒,又是世界的酒。

▲竹叶青有轨电车广告 - 香港铜锣湾

“当我有机会去全世界旅行时,我发现,我在柏林的超市里可以看到汾酒,在巴黎的超市里可以看到竹叶青酒;1997年之前,我去我们的特区旅游,那时候特区还没有回归祖国,但满街的公共汽车上都是汾酒的广告……”

1915年,汾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甲等大奖章。贾樟柯便说道:“汾酒远远不止于此,荣誉的背后,是一代一代的传承。”

▲罗斯福参观巴拿万国马博览会中国馆并品尝汾酒雕塑

而汾酒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中国白酒出海阵营中的“排头兵”,一直以来,汾酒都坚守一流品质,发挥清香型白酒得天独厚的香型优势,抓住清香型白酒国际化的历史性机遇,将清香白酒推向国际舞台。把汾阳味道、汾酒清香推向世界,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大国风貌——可以看到,在这一点上,贾樟柯的电影,和汾酒殊途同归。

“最近我看一个资料,说汾酒为什么香,是因为我们杏花村有非常多特殊的菌群,我们的味觉正是由这些菌群决定的。这些优质的、独特的菌群铸造了汾酒独特的品格,所以汾酒,它是属于未来的。”贾樟柯如是说。

不负贾樟柯所望,在浩瀚酿酒历史中,在无垠的绿色原粮基地中,在世界的清香酒脉中,汾酒一直在“不断行走”。汾酒作为清香型白酒的代表,也始终秉承“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坚守初心,用品质说话,做中国“最干净、最纯正、最健康、最文化”的白酒。

目前,汾酒在生产基地化、酿酒生态化、销售国际化、产业复合化等方面均实现了产业的升级发展,并引领白酒行业的转型与发展,正在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因为贾樟柯,更多人开始走进山西,品味汾酒的清香,探寻三晋大地上煤矿以外的珍贵之处;也因为走过山西、游过汾阳,观众在回望时,更懂得了贾樟柯电影中那些欲说还休的时刻。

此刻,正如《山河故人》中的场景,贾樟柯又回到了故乡汾阳,但不是为了捕捉当下,也不打算追随历史,而是瞄向未来,亦如正在迈步走向新未来的汾酒。


来源:醉美杏花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竹叶青   汾阳   杏花村   山西人   香型   山西   山河   故人   白酒   中国   清香   故乡   未来   人物   电影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