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的陷阱,为什么蔚来堪忧,兼谈小鹏理想的前景

之前写了一篇《用户体验没那么重要:为什么微软能在PC市场击败苹果》,讲了商业战略和模式的重要性,要在正确战略和模式的基础之上去追求用户体验,不然就是舍本逐末,“用战术上的勤劳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所以遇到一家开口闭口“用户体验至上”的公司,你就可得小心了。不是说追求用户体验有什么不对,傻子都知道优良的产品和服务能赢得客户的支持,提升品牌力,然而问题是,这个方向就是一个无底洞,你可以把客户都宠成皇帝,可以每个像素每个毫秒抠交互设计,但这无疑需要巨大的投入,这种投入适不适用于企业和市场的现状、符不符合行业的当前阶段和发展趋势,都是需要仔细考量的。

用户体验,本质上就是一个非常战术层面的东西,你不能被战术层面的东西牵着走,影响你在战略上的决断。

蔚来的规模化困境

“用户体验至上”的公司,前面有锤子科技,现在有蔚来。锤子科技已经入土了,以后老编也会出视频专门讲它和老罗的故事,今天就来聊聊蔚来。

蔚来的服务有多好,网上有太多故事了,这里不再赘述,车界“海底捞”,毫不过分,“尊贵的蔚来车主”,没有半点水分。但问题是这玩意没法规模化,现在小几十万车主,还能对付,未来到了百万级别,甚至千万级别,分散到世界各地,随机在不同时间发出服务需求,你根本就没法按现在这样的水平去响应。

那有人就说了,我不卖那么多车,就维持一个小众高端的品牌,没有30万以下的产品。可能吗?抱歉,不可能。之前雷军出来接受采访,凭他在手机行业打拼的经验,算出来了一个1000万的生死线,也就是未来车企想存活,年出货量必须在1000万辆以上。

制造行业,规模是第一位的,只有规模上来了,你才能在供应链上有话语权,用最便宜的价格最快的时间拿最先进的技术,只有规模上来了,你才能靠自己就能积累足够多的资本去支持你的研发和扩张,而不是天天把功夫花在融资上,背着沉重的财务成本运营。

所以你看,那么多豪车品牌,很少有独立运营的,都是依附于大型汽车集团的,保时捷是大众的,法拉利是菲亚特的,凯迪拉克是通用的......

蔚来在21年的时候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启动面向大众客户的新品牌,计划在2024年下半年发售。太慢了!小米也是21年宣布开始造车,计划24年交付,别人可是从0开始的。

蔚来应该把这个新品牌当作头等大事来做,投入所有资源,全力冲刺。但现在的蔚来,既要把ET5和ET7的产线给建起来,毕竟没有交付企业就没法续命,还有大规模铺换电站,换电是它打的核心差异点,还要自己做手机,据说已经招了300人的团队来做这个手机......

换电和做手机这两件事儿,在老编看来,就是“用户体验至上”思维把蔚来的战略决策给带偏了。

蔚来换电的逻辑

换电,之前已经被特斯拉验证过不可行,李斌还为了做换电去挖之前的特斯拉换电项目的负责人,聊了半天,别人自己踩过坑,就是不认可换电,不愿意来。

客观来讲,在目前这么个局势下,换电有一定的合理性,毕竟有很多人懒得去抢充电桩,懒得花心思盯着着剩余里程数去规划自己的行程,就想维持以前开油车的习惯,也愿意为这个付出溢价。

但问题是,电动车的终局里,实在看不到大规模换电的席位。

超充升级,电桩普及以及电池技术本身的发展,都会使得“找桩充电”这件事儿的成本越来越低,用户的习惯也会被慢慢改变,毕竟智能手机之前,谁没事一天充一次手机呢?

换电站本身成本也很高,换电标准又极其难统一,一座换电站只能给自家品牌的车换电, 这都让换电这门生意的效益非常低。

换电对汽车结构本身也有影响,别人都在搞电池车身一体化了,车子更轻空间更大续航更好,车身强度都有加强,你却反其道而行,为了换电在结构上做加法......

总得来讲,就是蔚来为了一个短期优势投入了过多的资源,还影响到了长期的目标。

老编在此断言,快则5年,慢则10年内,至少在基建能力超强的中国大陆,换电将从一个实实在在的客户需求变成一个噱头。“我的车能换电!5分钟搞定!虽然到处是充电桩和超充,我半年也没换过一回电,但我的车能5分钟换电啊”。这种噱头,确实很匹配高端奢侈品类产品的属性,买的就是一个心理暗示,一种心理优势,而不是实实在在的使用需求。

换电这个东西,未来的应用场景还是那种需要24小时运行的商用车,出租车,货车等等。他们的运行路线和时间也相对固定,车型也因为集中采购大多一致,非常便于换电站的建设运营。

蔚来做手机的逻辑

蔚来做手机这事儿就更离谱了,按李斌的说法,起因是蔚来车主有超过一半用的苹果手机,而苹果很封闭,不开放各种接口,导致手机和车之间的协同体验不好。

我去,大哥,你做事儿不能光想着效果不想成本啊,知道现在手机行业都进入衰退了吗?各大巨头把自己的份额吃得稳稳的,哪里有你的什么机会。解决车机同步的问题,你找个手机厂做做战略合作不就完了吗?之前不是什么各种手机搞保时捷款、法拉利款、迈凯伦款吗?非要自己烧钱重新搭台子弄?

把这个手机的目标定在仅服务蔚来的车主,也很不靠谱。再说一次,制造行业规模第一,现有的蓝绿厂以及小米荣耀,一个季度都千万级的出货量,卖给你车主的那点销量,塞牙缝都不够,另外术业也有专攻,智能手机行业在高强度竞争中发展了10多年,不是你一会儿半会儿就能吃透的。

所以总得来讲就是,蔚来在短期内根本就法推出品质优良价格合理的手机,顶多发挥个备用机的作用。也就是说蔚来的车主为了体验你的丝滑无缝的车机协同,得额外拿着一部蔚来手机,这倒不是额外花钱的问题,毕竟蔚来车主不在乎钱(当然,蔚来系之后也会有对钱比较敏感的新品牌客户),真正的问题是,人老揣着两部手机出行,是好的用户体验吗?

李斌在采访中还透露了一个做手机的动机,那就是苹果下场做车,那种生态闭环所带来的降维打击让人很担忧。我就觉得这真有点杞人忧天了,苹果要做车有说了10多年了吧,成果呢?反倒是不断的项目人员出走的新闻。

没了早期iPhone研发团队那帮以乔布斯为首的事儿逼,你就不要高估苹果的研发攻坚能力,提姆库克本质上就是个打算盘的。没有强力领导的统筹,在现有框架下搞一些深度的研发还行,像什么芯片啊耳机啊,但你要他们在一个庞杂的全新领域攻城拔寨,那就很困难了,必须要创始人级别的BOSS带头。

还是那句话,术业有专攻,你自己从做汽车媒体开始,在这个行业搞了这么多年了,自己亲自造车也8年了,有点信心好不好。你搞不定手机,苹果也很难搞定车。再说了,你连现在已经入场的友商们都没有征服,操心那看不见摸不着的对手干嘛呢?

用户体验和企业战略

企业和用户的关系,无论你怎么包装,用户多么忠诚,企业多么关怀,归根到底还是一个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客户出价购买你的产品和服务,你也要付出成本来提供这个产品和服务,整体上,价格减去成本,得是个可观的正数,你才能长久把这个利益关系给维持下去,这也是在对客户负责。

我有时候看蔚来车主的一些行为,以及李斌的一些访谈,感觉两边都动了真感情,要不计代价地去呵护对方了。车主我们不就说了,集体认同感是一件非常珍贵和魔幻的事情。

但李斌作为一个企业家,背着投资人几百亿的投资,有时候还是得冷静算计一点,杀伐果断一点,多看点大局和远景,不能真陷到和客户们搞一家亲的情感游戏中,偏执地去追求用户体验,到了影响关键决策的程度。

科技行业里,也就是乔布斯把“用户体验”这个概念提到这么高的地位吧。但我记得他刚回苹果时,为了节省运营成本,要取消对一些产品承诺的终身维保,同事劝他这样会吃官司,他回应道,“让那些**去告吧!”

还有另一个例子更为著名,初代iPhone6月份刚交付,599刀一部,买得不太好,乔布斯一急,去TM的,到了9月份立马降到399刀,一堆人写邮件骂他,他回了个公开信,教育客户“科技行业的道路就是这么颠簸”,最后再象征性地送了每个原价买的客户100美元代金券。

这种事儿让乔布斯背上了品德差的骂名,但作为一个企业家,他知道让企业活下去才是他的第一责任,没有这个前提,什么用户体验都是扯淡。

当然,如果说咱李斌总胜友如云,高朋满座,即便现在资本寒冬了,融资也不是啥问题,有的是本钱折腾,卖一台车亏10万也毫无压力。那行,那就当老编多虑了。

我是看到蔚来的设计还有服务中,展示了一种中国企业身上很少能见到的人文精神,我把它视作蔚来的核心资产,珍惜它欣赏它,并希望蔚来这样的公司能在中国好好的活下去,茁壮成长,开枝散叶,千万不要重蹈锤子科技的覆辙。

小鹏的情况

顶着巨额亏损运营的还有小鹏,但走的方向却与蔚来截然相反,也许和何小鹏技术出身有关,这家公司有点唯技术论。

早早就决定全栈自研智能驾驶,当然是非常正确的决定,但后续折腾什么飞行汽车、机械狗这种和主业毛关系都没有,看不到任何变现希望的项目,纯粹是为了秀而秀了,放ppt里也就充当一下气氛组,糊弄不了真正的投资者和客户。

然而这还不是关键的,关键的是在一种技术唯上的思想下,忽视了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定位,何小鹏甚至还发微博质疑理想的精准定位策略。

最后,G9的闹剧实实在在地打了小鹏的脸,这款被塞满“黑”科技的、“没有短板”的新车型本来被寄于厚望,要在肥沃的SUV市场为小鹏抢下一块地盘,却在发布当天制造了一场危机,复杂混乱的配置选项和定价,只有思维缜密的理工男能看明白,客户们纷纷质疑“这是在选车呢还是在做题啊?”,从而引发了大量的退订和负面口碑传播,逼得小鹏在发布会后立马重新调整了配置并全线降价。

这场危机暴露了何小鹏对产品和市场部门的无力,紧接而来的就是一场全面的组织架构大调整。

在这里,老编不禁感叹,何小鹏要是之前看过老编分享的乔布斯视频《 乔布斯回应程序员质疑:从用户体验出发,而不是技术》,就没这么大麻烦了!

理想的情况

以乔布斯为创业偶像的李想在运营思路上就要审慎、专注和高效得多。

一开始选择可油可电、没有里程焦虑的增程式作为动力方案,就显示了他的保守倾向。接着又精挑细选了一个奶爸车的细分市场,并在里面一统江湖,再由这款车为基础,改改尺寸,以一种超低的成本向上向下开发新车型。在智能驾驶上,理想也采取跟随策略,避免在难以短期变现的领域投入过多。

但在工厂,这个制造业的核心环节上,理想却显得非常果敢,它是3家新势力里唯一一个一开始就确定要自建工厂的。蔚来,作为一个高端品牌,到现在还是江淮代工(再一次吐槽李斌的战略选择),车尾上还得标上“江淮汽车”四个大字,而小鹏,到了22年才切换为自产。对工厂的直接把控,会给理想在建造成本上,带来明显优势。

这样的结果就是,理想的财务数据是在蔚小理三家中最为稳健的,它用最少的车型取得了排名第二的营收,亏损比另外两家少了一个数量级,毛利率则达到了20%,远超蔚小。

毫无疑问,理想是最有能力度过经济寒冬的。

23年,随着L6L7L8L9共4款车开始交付,理想很有可能率先实现盈亏平衡,具备自我造血能力。之后再在纯电化成为主流之前,补齐纯电平台和充电网络的短板,这两个在技术上门槛都不高,单纯投入的问题,时间窗口也够,理想也已经规划在23年发布一款纯电车型。然后在智能驾驶上要合理投入,保持警惕,紧跟步伐,确保没有方向性的错误。

总得来看,按这个趋势,理想在这场新能源车的持久大战中,获得最终席位的概率很大。

总结

当然,蔚来和小鹏也是很有赢面的,只要它们能扛过这轮经济寒冬,蔚来能成功把自己的子品牌给搭起来,而小鹏能等到自己智能驾驶优势充分兑现。

小鹏的这个悬念比较大,那种想象中的智能驾驶,到底离我们有多远?这个领域的先驱,特斯拉,它的老板马斯克每年都说今年会实现FSD,结果每年都能看到FSD的翻车视频。人工智能这个东西,为了实现最后10%的进度,可能要付出90%的努力。FSD可能还得beta测试个5年10年的。

在这么个状况下,客户看重的还是车本身的一些属性,一些低阶的智能当然也很棒,但还停留在弱人工智能的水平(如语音/图像识别),有些甚至就是普通的软件工程(车机协同,"聪明"的交互),没太大的技术门槛,你不能指望在这个建立什么核心优势。所以小鹏的前景是最值得担忧的。

事实上,股价也客观反映了老编对这3家车企前景的判断。截止2022年10月27日,蔚小理3家在美股的市值分别为1318亿、508亿、1222亿人民币,今年以来的跌幅(/手动尴尬,中钙股这两年都这样)分别是66%、84%、49%。

小鹏的两个指标都是最差的,蔚来作为资历最老的大哥,有着最强的品牌力和最高的营收,市值最高也没啥问题,但就比理想高一点点,而你要知道,理想在今年年底开始才交付第二款车,理想的股价也是最抗跌的,这反映了一个稳健经营的公司在过冬时的抗寒防冻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特斯拉   理想   用户   车主   陷阱   前景   成本   苹果   客户   品牌   行业   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