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本智和的“常态化”搏杀:是战术战法,更是战术素养和战斗意志

一汪清泓


近期,从成都“世乒赛”团体赛到新乡WTT世界杯,张本智和一路“过关斩将”,不同以往的“常态化”搏杀,令人望而生畏,印象深刻。



“搏杀”何以制胜


近日,在成都世乒赛团体赛的中日之间的半决赛中。

曾以“搏杀”闻名的日本天才少年张本智和,连续搏杀中国两员大将。

其中,包括被誉为“世界第一高手”的樊振东。

在随后的新乡WTT世界杯比赛中,更是表现神勇。

把德国名将波尔、奥恰洛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一时间,让电视机前的很多观众都觉得难以置信。

此前,我们所说的搏杀,并非乒乓球的一种技术。

更像是一种有点投机性的战术,或者说是一种“心理战术”。

当选手在大赛中比分落后,或遇到实力强大的对手时,而采取的一种临时性战术。

通俗来说,就是选手在赛场上放手一搏,玩命+拼命+赌博。

为了更好的结果,而全力以赴,不顾后果。

能上手就上手,能发力就发力。

以背水一战心态影响对手,带节奏,扭转比赛局面,逆转而取胜。


例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男单决赛。

韩国队的柳承敏对阵中国的王皓。

两人都是直拍选手,但王皓独特的直拍横打技术,占据绝对优势。

但在决赛中,柳承敏玩命搏杀,正手进攻异常凶狠而疯狂。

王皓的技战术完全被压制,无法发挥优势。

最终心理防线崩溃而落败,痛失奥运冠军。



搏杀快凶狠“常态化”


近日的比赛中,张本智和的“搏杀”,明显与以往不同。

从发球抢攻、拧拉,到接发球抢攻、拧拉。

张本智和把搏杀战术,贯穿到每一局、每一个环节、每一分球。

他的“搏杀”快、凶、狠,并已成为“常态化”。

从发球开始,就抢上手、硬相持、强转换,直至得到每一分。

第一板打不死,再来第二板、第三扳。

抢抓前三扳,迅速占据优势,不给对方思考调整的时机。

快凶狠的“搏杀”,已成为张本智和取胜最重要的战术与战法。


而且敢于出手,发力果断,力量足,不拖泥带水。

从比赛过程可以看出,张本智和快凶狠的“搏杀”已成为其基本战术素养。

不再是一击毙命的心理战术,而是一种连贯性的战法。

也不只是碰到强手时,临机安排的一种搏杀手段。

很显然,已是长期训练刻意培养出来的“常态化”战术素养,贯彻始终的得分方式。

这次成都世乒赛团体赛,张本智和能够接连战胜中国两员大将。

就是始终以快凶狠的“常态化”搏杀,打乱了王楚钦、樊振东的比赛节奏。

并在新乡WTT世界杯比赛中,接连战胜波尔、奥恰洛夫两位德国名将。



战斗意志+战术素养


事实上,这种搏杀不仅是战术素养,也是赛场上意志品质的较量。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只要有一丁点的机会,能主动就主动,能进攻就进攻。

诸如发球抢攻,接发球抢攻,只要有机会就抢先上手。

通过破釜沉舟的气势,打乱对手的节奏与变化。

以顽强的战斗意志制造心理压力,让对手方寸大乱,痛失好局。

入职清华大学的原中国队教练刘国正,也是具备这种战术素养和战斗意志的运动员。

如2001年的第46届世乒赛,中国队与韩国队进行男团半决赛。

在最后的决战中,刘国正对阵韩国名将金泽洙。

那时的刘国正年仅21岁,名不见经传。

而金泽洙久经沙场,名满天下,实力明显占优。

但基本扎实的刘国正运用搏杀战术,让金泽洙难以适应。

通过顽强的战斗意志,将比赛拖入决胜局。

在决胜局中,金泽洙一路领先。

一时间,场内外观众感觉大都感觉中国队没戏了。

但刘国正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搏杀金泽洙。

以顽强的战斗意志,连续挽救7个赛点,最终战胜了金泽洙。

狭路相逢勇者胜。

强强相遇,战斗意志顽强者胜。

“常态化”搏杀,不仅是快凶狠的战术素养,更是顽强的战斗意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常态   金泽   素养   战术   意志   新乡   中国队   世乒赛   战法   凶狠   顽强   张本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