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全州县湘山寺秋韵

目前,全州湘山寺秋意渐浓,层林尽染,如诗如画。

湘山寺,位于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城内西隅湘山之麓,素有“兴唐显宋”之美誉,“楚南第一名刹”之雅称,系公元756年唐代高僧无量寿佛创建。在126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其已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在佛教界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力。

曾有宋朝4位皇帝先后5次加封,宋徽宗亲临膜拜;清初著名画家石涛曾住寺为僧21年,留有石刻兰花图;清朝康熙皇帝御笔亲题崖刻“寿世慈荫”。

湘山寺景观有:洗钵岩泉、放生池动物石雕群、天王殿、大雄宝殿、妙明塔、寿佛殿、天台院、圆通宝殿、藏经洞、财神殿、舍利塔、摩崖石刻等景观,其每一个景点,皆有神奇的经历和传说。

洗钵岩泉

相传当年寿佛爷为了修湘山寺,到西延(今资源)一个寡妇家募捐杉树,寡妇见是个和尚,有意笑他,说只借秃了顶的树,到了夜晚,寿佛爷施法朝山上吹了一口气,于是狂风大作,将一大片杉树齐颈吹断,第二天,寿佛爷便把断了笼头的树全部砍掉, 然后脱下袈裟往空中一抛,将所有杉树一兜装了起来,叫徒弟带回去,并叮嘱不要打开看,当师徒二人越过宝顶岭时,徒弟好奇,偷偷将袈裟打开,谁知杉树破袋而出,堆在路上。

至此,寿佛爷用拐棍往地下一戳,那些杉树便像泥鳅一样依次从洞中钻进去,再从湘山岭下此洞囗钻出来。天长地久,洞中突然洪水倾泻,地动山摇,原来是当年有三根杉树埋在洞中浸泡,吸山地之精华,成了三条野龙,兴妖作怪,寿佛爷便摘下颈上一串佛珠,化作宝链,把三条龙锁住,压在七层宝塔之下,三龙日夜囗流清水,从此洞流出,一年四季不溢不涸,供养寺前一百多亩田地,故名龙泉,由于寺中和尚天天在此泉淘水洗钵,又名洗钵岩泉。

飞来石

飞来石在妙明塔的后面,相传寿佛爷初到全州,暂定居在宝顶山上,为了择地建寺,无量寿佛爷便取出拐杖向空中抛出,拐杖直向全州城飞来,随后落在湘山脚下,变成了飞来石,从此,寿佛爷迁居湘山,建立湘山寺。

妙明塔

妙明塔位于湘山寺脚下,系宋淳祐年间为安葬全真大师肉身所建,其时香火甚旺,北宋徽宗游南岳时前来顶礼膜拜,南宋高宗钦赐名为“妙明塔”,系广西最古之寺塔。

妙明塔为七级浮图,高26米,底层直径6.8米,结构奇特,巍峨壮观。它外八方,内六方,中空,壁道回曲,螺旋而上。内在历代碑刻二十余幅;塔顶呈葫芦状,悬有铜铃数十个;风拂铃响,悦荡虚空;凭栏远眺,清风羽、玉华山、三江水及古城新貌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

摩崖石刻

湘山寺摩崖石刻堪称“艺术宝库”,藏人文之胜,蕴书画之宝,刻有数十幅历代文人墨客之墨宝,尤其著名的有清代石涛和尚的石刻兰花,康熙御笔亲题“寿世慈荫”,与当代全州文桥籍人伍纯道教授题辞“妙明塔”交相辉映,崖壁生辉,吸引中外游客一睹为快,叹为观止。

湘山寺作为广西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膜拜、游览,特别是三大佛教节日、更是人山人海,络绎不绝。

昔日湘山寺占地2平方公里,有过48殿、108房的兴盛场面。该寺历唐、宋、明、清、民国,期间虽经多次修葺,但至明清之际渐衰,后屡遭兵燹战祸。

1943年日寇轰炸和1944年日军侵占后,毁寺残佛,湘山寺遭劫最甚,仅剩十余间寮房和妙明塔,期间,数百僧侣与日寇生死决斗。此地还有抗日英雄戴安南将军的衣冠冢和桂北游击队员的墓地。

改革开放以后,宗教政策逐步落实,湘山寺得以重建,千年古刹焕然一新,法灯续燃。

如今,峰林蓊郁、晨钟暮鼓、曲径通幽湘山寺公园,已成为人们休闲静养的最佳去处,游客的首选之地,网红打卡之地,佛教信徒研究、朝拜之圣地。

深秋之际,层林尽染,如诗如画的湘山寺公园美不胜收,让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记者:唐存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全州县   御笔   佛教   杉树   摩崖   日寇   全州   佛爷   广西   石刻   和尚   桂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