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教你打造韧性,过游刃有余的人生

在著名寓言 《橡树与芦苇》 中,橡树极具稳健性,高大挺拔,在寻常的大风里显得坚不可摧。与之相比,芦苇则是柔软的,微风也会使之弯腰。

可是当风暴过于猛烈时,坚固的橡树也会被折断,且一旦倒下, 就不可能再复原;此时的芦苇却能够弯而不折,风暴过去后,芦苇往往还能回到原状,完全恢复。

这则寓言包含了“韧性”的本质——应对冲击并反弹的能力。

橡树缺乏“韧性”,因此难以重建;相比之下,始终处于摇摆状态的芦苇虽然看似脆弱,却远比橡树更有能力经受住风暴并恢复元气。

当世界进入风险高发期,国家陷入未知的角逐,企业被冲击击垮,作为剧变时代中的个体,我们如何做到微小却不微弱,如何应对“未知的未知”,如何提升韧性以应对冲击?

德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金融中心主任马库斯·布伦纳梅尔在自己的新书《韧性社会》中给出了构建“韧性”的详尽方法,无论是个人、企业抑或社会,我们都可以从以下七点出发,构建如芦苇般弯而不折的韧性系统,过游刃有余的人生。

包邮 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 张晓萌 曹理达 著 中信出版社图书 ¥37.5 购买

如何快速提升韧性?经济学家给出的7套方案

个人韧性是指每个社会成员从负面冲击中恢复的能力,而能否恢复经常取决于人们如何对冲击做出响应。韧性较强的人往往可以自我更新, 积极参与恢复过程。

《韧性社会》的作者、德国经济学家马库斯介绍了以下七套构建、提升个人及系统韧性的底层逻辑。

1、流动性带来韧性

韧性的第一个促进因素来自适应性和灵活度。我们需要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保持敏捷,快速学习。

用金融学的术语来说,流动性才能带来韧性。流动的易变现资产组合能够根据需要随时调整, 而非流动资产组合在危机时期可能会出现梗阻,使证券卖不出去。

2、“乐高原则”:可替代性

可替代性能带来承受冲击与灵活调整的韧性。如果某个行业的劳动者获得的灵活培训能够应用于其他行业,当所在行业遭受负面冲击时,他们或许能去其他行业寻找工作,从而恢复就业。

反过来,如果转换成本太高,劳动者的技能不容易应用于其他领域,他们就可能被困在原来的行业里。

我们或许能将其命名为 “乐高原则”——如果每个原件都像乐高积木那般易于替代,遭受冲击时就能表现出极大的应变能力。

采用共同的标准往往能促进可替代性。

3、多样性增强抵抗力

多样性是韧性的另一个促进因素,它同时还能增强稳健性。只包含一个树种的森林在韧性和稳健性两方面都较为缺乏。如果遭遇这个树种容易感染的疾病,整片森林可能全部死亡。

多样性则可以实现分散化。包含多个树种的混交森林在遭遇特定树种的疾病侵袭等冲击的时候,抵抗能力会强大得多。

与之类似,所有人都从事相同行业的社群更容易受特定类型冲击的损害。如果该行业面临低谷,社群中的所有劳动者都会受影响,没有人能给其他伙伴提供保险。

多样的文化通常还有着更活跃的创造力与突破性思维。

4、缓冲与冗余:永远为下次危机做准备

存货给韧性提供了额外的缓冲资源。发展中国家在食品价格上涨时,可以释放库存的粮食来救济民众。根据需要做灵活的存货管理可以提升韧性,降低对缓冲资源的数量要求。

我们需要做好动态权衡:动用多少缓冲资源应对当前危机,保留多少资源防备未来冲击?这就涉及短期韧性与长期韧性相权衡的韧性结构的概念。

例如,某个国家在遭受冲击后考虑如何利用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是尽早借款,以争取迅速反弹?还是更有耐心地开展行动,以维持韧性,给未来的冲击留下政策空间?

5、承担风险可以增强韧性

偶尔经历小规模冲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人们能学习如何应对冲击。当个人或社会暴露在某些风险之下时,他们便有机会学习如何调整规划,以应对未来的类似危机,从而提升韧性。

人类的免疫系统就是这方面的绝佳案例。为发展出抗体和对病菌的抵抗力,免疫系统需要暴露给病原体。如果免疫系统被隔离在高度无菌的环境中,人体就不能发展出抵抗力。在离开无菌环境时,人体没有经历过与病菌搏斗的训练,将更容易受到感染。

类似的,许多企业家经历过失败,但这些经历帮助他们开发出了极为成功的独角兽商业模式。

如果具有韧性,人们就能通过挫折来改进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6、波动性悖论:越安全越危险

偶尔的小危机能帮助提升韧性,背后还有一个原因——危机带来了促进必要调整的机遇,若没有调整,失衡程度会逐渐累积

此时,维持表面的稳定会导致最终不可避免的危机变得越来越严重,系统的反弹能力越来越弱;与之相反,在小型危机较为频发的系统中,每次冲击都伴随着反弹,灵活性与敏捷性得以维持。

所以相比表面上稳定的系统,后者更具韧性,也更能抵御风险。

这一现象有时被称作波动性悖论 (volatility paradox),它意味着,当波动性非常低的时候,我们应该特别保持警惕。金融市场进入高度紧张的时期之前,就可能遇到波动性特别低的情况。

7、拒绝受害者心态

心理层面的若干因素对提升韧性关系重大,例如保持积极态度能确保人们不陷入负面情感的反馈循环,促进自我接纳和正视个人危机也是提升韧性的关键。

相比受害者心态,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的态度对走出困境要有效得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可以控制的方面,可以说是走向反弹的第一步。

我们会梦想、尝试、谋略、规划并付诸实践, 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常常遭遇失败。

然而,我们不能逃避风险,而应该主动去发展、塑造和培养对负面冲击具有韧性抵抗力的自己。

培育韧性,才能更好应对冲击

韧性这一普遍原则能帮助我们思考,如何让社会做好准备,增强团结,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冲击。

韧性使个人、群体与社会有能力承担风险,并在冒险行为失败后仍可以恢复。

欧洲经济学家、普林斯顿金融中心主任马库斯在其新书《韧性社会》中指出,环境沉浮变迁,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偶尔都会遭遇冲击,我们要做的,就是规避那些破坏我们自身韧性的“陷阱”,积极培养系统韧性,这样才能在遭遇挫折后,采取正确的行动并最终恢复元气。

金融危机、国际冲突、气候变化、疫情……各种不确定性冲击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反思当下发展模式的良机。

最重要的是学会更有韧性地应对不可避免的严重冲击,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能像弯而不折的芦苇一般游刃有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韧性   普林斯顿   波动性   树种   芦苇   游刃有余   抵抗力   橡树   经济学家   负面   学家   危机   风险   能力   人生   社会   经济   行业   系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