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原因有二,不死的向往和为情所伤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而不是__。”

为了这该死的填空题,我花了近半个月的时间,去读完贝娄的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答案就在这本书的P102,原文是:“这当然非常糟糕,但我觉得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而不是核辐射。

这句话在文中,仅仅只是为了缓解舅舅贝恩的焦虑感和愧疚感。

但我读完全文,却找到造成主人公心碎的两大因素——不死的向往和为情所伤。而令人惊异的是,我们也正经历着其中的某个阶段,甚至是全部。

不死的向往,是希望得到幸运的眷顾

“当你作为一个旁观者可以超然其外时,死亡也是极具娱乐性的。”

书中的主人公肯尼斯,经历过萨达特被谋杀,英迪拉·甘地遭暗杀,教皇在圣彼得广场被枪手击倒等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在他看来与之毫无联系,以至于觉得这些所谓“海量信息”,只是用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或是“戴着假面的低级庸俗的娱乐”。

然而,当死亡与我们自己发生联系的时候,我们再也无法在旁做一个冷漠的吃瓜群众,恐惧便油然而生,或者感受到自己或者身边人心碎的“声音”。

仿佛我们耳边传来跳伞队长常常对伞兵们所说的那句:“你,下一个。”

我也曾有过如此切身的体验。

那天我陪伴好友去血站,他必须给他父亲带来救命的血浆,而约好的两个献血志愿者,就是林父活着的希望。但最终是只来了一个,且转氨酶不过关。当拿到血站工作人员的体检报告时,他仿佛是领到死亡判决书,突然脸色苍白,身体往前踉跄一下。我见状不妙,马上冲了过去,生怕他出什么事(他已经连续一个多星期在医院陪护)。

结果林立马又振作起来,往一个妇女(后面我才知道是血贩子)冲了过去,并且带着有气无力的哭腔乞求对方能够卖他一包血浆。生意人并不会因为你的悲惨遭遇而选择施舍,血贩子要求必须购买两包血浆,价格将近两千。这对于为了给在ICU治病的父亲而负债累累的林,无疑是更大的负担。但为了一丝希望,林不管对方是不是骗子,毅然转了钱。

尽管如此,当天晚上八点左右,林还是发了一条信息给我:“我送我爸回家。”

六个字,足以令人心碎,而我也彻夜难眠,思考着人为什么要活着?

“因为不死的向往,或者只是希望得到幸运的眷顾。”

在我看来,书中的这句话,或许完美地诠释了活着的意义,以及对死亡最深刻的认识。

爱情签不了契约,更规避不了“心碎”风险

心碎的程度,莫过于临终前的你,在一张痛苦清单上填满得去受的苦。

而痛苦清单上,必不可少的就是情伤了。而且到处可以见到为情所伤的惨象,那人们为什么不理智一点,早早抽身而退呢?

因为大家在爱情这件事上,跟对待死亡一样,抱有“幸运眷顾”的想法。

只不过幸存者偏差,真正得到幸运眷顾的人,十不存二。

大多数人跟书中的舅舅贝恩一样,在感情的道路上,不啻一个拙劣的学员在倒车入库——一连试了十次,幸运还是没有降临,连旁人都忍不住把方向盘从他手里夺过来。

书中也写到一个例子,一心扑在科学上的贝恩不谙情事,对于用“换灯泡”为借口而送上床的胖女人比德尔太太,根本不懂得如何拒绝。而且为了自身的生理需求,贝恩即便不喜欢对方,最终也与之发生了性关系。但事后贝恩拒绝与比德尔太太来往,以至于当知道比德尔太太因病离世后,他备感愧疚。

贝恩很单纯,他认为自己与比德尔太太利用彼此解决了生理需求,就是默许了一段关系,貌似是签订了契约合同,然而自己却违约了 。

但爱情不是买卖,也不能跟做生意一样通过签订合同来规避风险。

书中主人公肯尼斯也说道:“它跟死亡一样强烈,不能建立在合同契约的基础之上,因为爱情一旦遭遇挑战,便会令合同契约土崩瓦解。

合同条款只是凡人定的,而对自己的爱则是神一般的存在。我们没办法通过签订合同契约,去规避恋爱过程中的令人心碎的瞬间。


写在最后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贝娄的代表作,这本《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的内容繁杂,涉及的知识面极广,我看得很是吃力,但并不觉得枯燥,反而是越看越觉得“真香”。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在欲望社会里低欲望地活着) ¥44 购买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甘地   诺贝尔   惨象   血浆   贩子   舅舅   契约   愧疚   主人公   太太   幸运   痛苦   父亲   合同   原因   爱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