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爱在一粥一饭间

1982年冬,上海亭子间。工厂铃声响起的刹那,拥在门口等着下班的工人们迫不及待地冲出厂门,踩着脚踏车奔向家的方向。不多一会儿,小菜场里人声鼎沸,“便宜卖”的吆喝声和讨价还价的气息混在一起,弄堂里随处可以听到哗哗哗地洗菜和下油锅的炒菜声。孩子们扎堆正玩得投入,华哥的父母刚从工厂回来,买了一大堆菜,母亲在厨房唰唰洗菜淘米,父亲则在门口起火生煤球炉。浓烟滚滚中,各自忙碌了一天的一家人终于聚在桌旁,开始吃夜饭。

这是华哥从小印象里的场景。哪怕到生病住院抑或是结婚喜庆当天,他脑海里摆脱不去的,还是幼年时父母下班、自行车篮子里放满了各种小菜,傍晚时分厨房的油烟和煤球炉混合在一起的浓烈气息。饭桌上散发甜酸味道的红烧肉、颜色红白相间颇为好看的腌笃鲜、略带甜味的炒青菜和家里自制的烤麸、花生米,那是他觉得生命中最真实最有家的感觉的一刻。

2002年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当晚风不再寒冷的时候,夜读的大学生们开始溜出校园,穿梭在铺满大排档的校门外觅食。虽然已经过了青春期,20出头的华哥总是时刻感到饿,大约是因为悸动的心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吧。华哥在华师大的四年,除了不断提升自己在教育领域的知识技能,最难以忘怀的就是校门口的大排档。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几乎没有离开过这座城市的上海人,他在21世纪初首次体验到了西安肉夹馍的美味,桂林米粉的劲道,山东大饼的嚼劲和重庆麻辣烫的深入灵魂的满足。徘徊在校门口路上拥挤的人群里,搂着自己的初恋女友,共同体验人间美味。他反思总结了一下,为什么大学时代的食物是如此深入他心?除了身体需要这一本能的原因之外,更多是来自精神和心灵的渴求,即他渴望为未来的妻子、家人带来永远美味可口的饭菜,并且必须是自己亲手做的。因为他觉得,食物不单是填肚子的,更包含了情感和责任。

时间来到2022年秋,华哥已进入不惑的年纪。当看到梧桐树叶开始纷飞飘落的时候,他正在外滩独自散步。手边是一袋子KFC和一瓶百威啤酒,而他刚从黄浦区民政局走出来,办理完协议离婚的最后一道程序。遥看黄浦江,涛声依旧,外滩的建筑与30年前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多了一些耸入云霄的高楼和迷乱人眼的霓虹而已。

在这场十年的婚姻中,他几乎每个休息日都亲自去菜场,回家买汰烧,为家人做可口的饭菜,因为这是他履行爱的诺言、实践家庭责任的方式,十年如一日,不论酷暑和严寒,他始终是上海男人的“模子”。然而,遗憾的是,责任终于抵不过岁月对激情的磨蚀。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年轻的女士未必懂得珍惜乐意做菜的男人,而是更期待寻求激情、快感,她更沉浸在餐厅美食的乐趣中。

华哥一口气喝完了啤酒,望着眼前的快餐,他始终不能理解这些速食能给人带来什么乐趣?也许是不同的价值观?也许是不同的性格?还是人之本性乃是喜新厌旧?他闭上双眼,又看到了童年父母搭手配合着在窄小的厨房里忙碌晚饭的场景,那股煤球炉刺鼻的味道依稀还在,然而物是人非,他想要的这种家的感觉,也许再也回不去了。

从这天起,华哥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他依旧保持做菜的习惯,但是他只做给自己吃,再也不为自己之外的任何人做。也许,这个改变不仅是因为他所经历和遭遇的一切,让他对真爱、责任和做饭有了一种跟以前截然不同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他更清楚一个人行为的意义,特别是付出的目的,并不应该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劲道   黄浦江   外滩   煤球   大排档   菜场   上海   家人   父母   责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