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老农没钱给女儿治病,给有关部门写信:我是毛主席警卫员

2005年,湖南一县级武装部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封求助信,上面一句话引起了武装部工作人员的注意,来信者称自己曾是毛主席的警卫员

经核实,此人的确是当年毛主席身边的一位优秀警卫员,名叫奉孝同

要知道,当年离开部队时,奉孝同签署了一项保密协议,对当过毛主席的警卫员一事要坚决保密,不透露主席的信息,而奉孝同此举已是违反了保密协定

他到底有怎样的目的?他已经坚守了这个秘密几十年,为何要在此时说出来呢?

奉孝同

一朝全盘托出

在退伍军人安置部,今天值班的是部长助理李为,一个月前刚报道实习。

李为一早到办公室便看到了桌上的信,在平常,这样的信件不在少数,常常有退伍军人或者军人家属会递交各种材料和信件。

李为看到信后,本欲将它放在专门的存放信件的盒子中,但他晃眼间,注意到了信件的那行字。

“我是毛主席的警卫员。”

平常的信件虽多,但有这种字样的,李为还是第一次见。

“栗部,这您看看这封信。”

李为收到了一个白眼,意思是这样的信件本是集中处理,不该交给他。

“您还是看看吧,来了个毛主席警卫员。”

栗部猛地抬头,立即把信抽走了。

“信件复印一份,你看着上面的地址信息,核实一下,核实后立马报告。”

“保证完成任务!”

李为说着就跑出了办公室。他先到退伍军人信息处调出了奉孝同的资料,看上面的地址是在偏僻的乡村,最后他根据这个地址找到了奉孝同老人的家。

在奉孝同老人的家门口,李为迟迟没有进去,眼前的环境让他愣了好一会儿

村里其他的房子都修成了楼房,唯独他的家,还是一层的瓦房,并且非常的残破,门前院子里有一片晒着的粮食,门口右边是一些麻布口袋,看样子是用来装粮食的。

这时一只小狗摇着尾巴从门里出来,看到李为后,小狗对他叫了两声,紧接着,一个佝偻的老人从瓦房里走了出来

李为在档案室的资料里见过奉孝同年轻时的照片,这样看,十有八九他就是奉孝同。

看到老人来迎,李为随即快步上前扶住他,当他走近后,不禁心里一酸,眼前的老人,尽显沧桑和老态,完全没有了照片上的风采和神气

毛主席

“老爷子,我们收到了你的求助信,我是来找您询问信息的。”

听到来意后,老人眼睛一下有了神。

“我心里有愧啊,心里有愧……”

他一直重复着这句话,眼泪在眼眶打转,几乎随时要掉下来。

毛主席

“我真的没有办法,走到绝路了,不然我不会给你们添麻烦,真的…”

“我女儿被打成了严重的脑震荡,现在在重症病房,我没钱给她看病。作为父亲,我实在没用,但我不能看着她等死,只能求助你们了。”

这一刻,他几乎放下了作为军人的所有的自尊和骨气。

被打的是奉孝同的大女儿奉庆龄,她本已出嫁,但没过几年,丈夫生病去世了,奉庆龄就带着儿子回到了家里,帮着奉孝同种一些果树。

出事当天,奉庆龄照例去巡果树,却看见有人正在偷果子,她立即上前去制止,没想到那人非但没有就此作罢,甚至还对她大打出手

奉庆龄当时就被打得晕倒在地,还是路过的村民发现,将她送进医院的。

“我女儿这辈子够苦了,不忍心再让她遭罪。”

老人几乎是哭着说出这句话的。

奉孝同

在回去的路上,李为的心里一直揪着,一到单位就立即向栗部报告了情况,随后,栗部召集了退伍军人安置处的几人商量了一下。

“先到他女儿治疗的医院,告知他们所有治疗正常进行,费用不用担心,救人要紧。处理好后再去一趟奉孝同住的地方,周围农户和村支部都走访一下,详细了解一下情况。”

在医院里,李为找到奉庆龄病房,他发现,其他病房里最多只有一两个人在照顾,但奉庆龄病房里围满了人

这些人都是村里的邻居,他们知道奉庆龄受伤后,便商量着轮流来照顾她。

奉孝同

李为看到这一幕,着实是被他们的善良和质朴感动了,他也知道,这样真挚地帮助绝不是无缘无故的

此时,奉孝同和妻子刚从家里带着换洗衣服进来了。

“我们家上辈子积了德,遇上这些好邻居,要不是他们,我女儿现在估计都没命了。”

李为了解到,奉孝同家中贫困到几乎拿不出一点治疗的费用,而奉庆龄的医药费就是邻居们一起凑的。

奉孝同

除此之外,邻居刘大姐也告诉了他奉孝同的一些事迹。

“我们帮小龄是完全没有怨言的,老奉一家平时没少帮大家伙儿的忙。有一回,我那贪玩儿子掉进池塘了,老奉碰巧过路,当时可是大冬天,他二话没说就脱了衣服,跳下去把我儿子抱上来了,他的好大伙儿都记着呢。”

五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当初,奉孝同是自愿响应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号召,从部队回到家乡进行建设的。

从离开部队的那一刻起,他从没有对外透露过半个字,他不仅一直在用行动履行自己的诺言,还从未忘记为人民服务。

奉孝同回到家乡后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贫穷,但就算是这样,他见到村里的孤寡老人,还是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常常带着自家的粮食,还有炸的菜籽油去接济他们。

为了这件事,他跟家里人还吵过好几次,家人的担心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自家都吃不饱饭,哪还顾得上接济别家

可奉孝同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宁愿自己饿着也希望能够帮助到别人

而且,村里人没少吃他家种的果树,每到果树成熟,奉孝同都会装上大大小小几十袋,挨家挨户送果子吃,村里大小的事,只要喊到他,就没有不答应的。

奉孝同妻子对此也是哭笑不得。

“他不这样我们家应该不至于这么困难。我们一家,很多时候好几年都穿不上一件新衣服,老奉衣服几乎破成网了,也舍不得扔。”

有一次,二女儿带着女婿回家探亲,走得急没来得及提前告诉奉孝同夫妇,结果,他们连一顿像样的午饭也准备不出来

最后,还是奉孝同的妻子到刘大姐家借了两斤猪肉和一只鸡,这才给他们接风。

在奉孝同的心里,他始终把自己放在最后一位,吃的差点,穿的差点对他来说都是无所谓的,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只要别人有需要帮助,他便会义无反顾。

奉孝同五十年如一日的服务人民,这一点绝非常人所能及,因为,奉孝同的内心一直有一个信念支撑着

坚守的理由

奉孝同出生于1928年的湖南农村,由于家中贫困,兄弟姐妹较多,常常都吃不饱饭。

那时候,他经常和弟弟妹妹一起去别人家的玉米地里偷玉米,偷到了就跑到山坡上生火烤来吃,有一次被抓了个现行,回家后被父亲母亲罚跪。

然而,在奉孝同6岁那年,转机出现了。

1934年,红军来到了奉孝同家所在的村庄,他们给村民们带来了救济的粮食,对于特别贫困的家庭,还会有特殊的补助。

而奉孝同的家庭就是那个特别贫困的家庭,除了粮食外,红军还送来了过冬的棉衣,这对于家里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因为红军的到来,奉孝同过了人生第一个温暖的春节,他们如同黑暗中的一抹光亮,照亮了奉孝同的童年,也就是从这时起,一颗从军梦在奉孝同的心里扎下了根。

此后,奉孝同一直在等待着机会的到来,直到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这时的奉孝同,年龄和身体条件各方面都正合适,于是,他毅然选择加入了志愿军的队伍

军队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困扰他的绝不是物质条件的简陋。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我方志愿军奋勇向前,有战争必然会带来伤亡。

一开始的时候,奉孝同就经历了战友的牺牲,刚认识的兄弟,一起上战场出生入死,回来后人就没了,这对于二十出头的奉孝同来说难以接受。

但经过其他战友的开导,奉孝同再一次坚定了自己内心,他想要为战友报仇,想要保护战友,想要保护自己的国家。

此后,奉孝同开始苦练枪法,他不仅牺牲掉了睡觉的时间,甚至连吃饭的速度都在有意地加快,战友们随时都可以看到他端着枪。

正所谓,功夫不负有人心。不到一个月时间,他就练得卓有成效,后来几乎能够做到百发百中,成为了队伍中的神枪手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后,奉孝同凭借自己精准的枪法,成为了中央警卫员,而他所要保护的对象就是毛主席,任务可谓是非常的艰巨。

后来,奉孝同便与主席朝夕相处,时刻陪在主席的身边。

奉孝同说过,主席是他一生中最敬佩的人,如果说自己是一个对社会和人民有帮助的人,那一定都是主席的功劳,他改变了奉孝同的一生。

主席每天工作时间非常长,即使是建国以后,他的工作丝毫没有减轻,有时甚至更加操劳,周围的人都知道他有个习惯,晚上工作,白天补觉

这是抗战时期养成的习惯,当时战事紧迫,有大量的信息需要及时做出指示,而每天的信息传到延安,几乎就是晚上了。

但不论再晚,他都会在第一时间处理,常常一工作就到凌晨,奉孝同看着想去提醒,但又不敢上前,他知道主席不喜欢工作的时候被打扰,甚至专门嘱咐不许送宵夜

“我的吃得来了,百姓的粮食又在哪呢?”

有一次主席开完会后,便留开会的干部吃饭,当菜端上来后,他们愣住了,因为桌上的菜是玉米窝头和白稀饭,外加一碟咸菜

在此期间,主席的碗旁边掉了两颗米饭,他顺手捡起来放在嘴里,其他人眼看着主席,表情有些诧异。

“是我的吃相太难看了吗?”

众人听罢连忙否认。

奉孝同早已司空见惯,平日里主席吃的都是粗茶淡饭,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区别,他对于粮食很珍惜,从不浪费。

并且,主席的衣服不到万不得已是决不会扔的。

有一次,主席要会见外宾,但他的衣服中实在找不出一件完好的,奉孝同就和大伙儿商量着给主席做一件新的,不让他知道。

但是,等到当天早上,主席还是发现了异样,坚决不肯穿上

“他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上,他整天思考的都是,如何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怎样让大家不为生计发愁,能够真正地安居乐业。”

“或许在大家的印象中,主席脸上更多的是挂着笑容,但在工作当中,主席更多的是满面愁容,有时遇上一个问题,他就要没日没夜地思考,我们都十分的担忧。”

“休闲时主席喜欢走路,这时是主席最放松的时候,主席会跟我们聊聊天,他嘱咐我们最多的,就是让我们多学习,多长进。”

奉孝同没上过几年学,但他听进了毛主席的话,开始自学,还得到了主席的表扬,说他进步是最快的,奉孝同对此感到十分欣喜。

在奉孝同的心中,主席是他最坚定的信念,是支撑他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唯一理由,也是他为人民服务行动的根源。

他没有更大的能力去建设祖国,只愿能尽自己微小的力量,去触及一些能够触及的地方,帮到一些能帮到的人。

无名英雄不会被人民忘记。许多人听说奉孝同的事迹后,纷纷主动提出要帮助他们一家渡过难关,大家自发组织了社会募捐,很快就筹够奉庆龄的治疗费用。

虽然,最终筹集的善款远远超过了他所需要的金额,但奉孝同一分也不肯多要,他仍然在自己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坚守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警卫员   老农   女儿   退伍军人   果树   红军   村里   战友   信件   贫困   粮食   主席   老人   衣服   工作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