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声音去金华!赏婺剧听道情,品无上妙品金华火腿

这里有着车水马龙的街巷和浓厚的商业氛围,声声吆喝不绝于耳;这里也不负“江南邹鲁”“文物之邦”的美誉,承载着历史记忆与人文情怀。这里就是浙江金华。

10月29日23时,《跟着声音去远方》将来到浙江金华,跟随中国之声主持人陈亮、金华台综合广播主持人越华一起,走进“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聆听最特别也最质朴的声音。

吆喝声中攒起的“钱袋子”

走进金华,就不容错过义乌的声音。义乌虽然是浙江腹地的一个县级市,但它却是一个驰誉世界的国际性商贸城市,被誉为“小商品的海洋、购物者的天堂”。

鸡毛换糖的模式源自义乌,是义乌人早期发展小商业的雏形。义乌人挑着扁担,手摇拨浪鼓,用自家熬制的红糖换取鸡毛,开创出义乌最伟大的“鸡毛换糖”商业模式。

顺应这一模式,义乌的商业版图越来越大,成为了全球小商品基地。义乌国际商贸城面积达400多万平方米,分5个区,相当于20个北京鸟巢。里面容纳有7万个商位,合计180多万种商品。有人专门做过统计,如果在每个摊位停留1分钟,甚至要花费半年的时间。

现如今,义乌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商,他们有的如候鸟一般定时来这里采购,有的则直接定居在此。不仅如此,“国际化”的义乌也流传着无数传说,人们通过这座“小”县城预测着世界各地的总统大选、世界杯最有胜算的球队等。这些都背靠庞大而种类齐全的小商品数据库得出的“义乌指数”,得到了较为准确的预测。

永康是金银铜铁锡商品之城。现在,年近六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盛一原,依然会喊出这些吆喝来回忆当年挑着“行担”走村过乡的日子。靠着精湛手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永康人用一副行担撑起了一家生计。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这座没有金属矿产资源的浙中小城,奇迹般地成为全球最大的五金产品集散中心之一。这离不开传承下来的永康精神——一诺千“金”、爱拼才会“银”、“铜”舟共济、“铁”杵成针、只争朝“锡”。

书院中孕育的文化瑰宝

除了“鸡毛换糖”的创业文化,金华还是一个人文底蕴深厚的地方,在诗词、戏曲等方面人才荟萃,代有名家。

古时候,讲学群起,书院迭兴。据《中国书院史》记载,金华有47座知名书院,走出了骆宾王、吕祖谦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是书写当代发展奇迹的强大文化动力。其中吕祖谦创办的丽泽书院与岳麓书院、象山书院、鹅湖书院被称南宋四大书院。书院对于婺学乃至“浙学”的形成发展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这段声音来自金华婺剧《断桥》。婺剧,俗称“金华戏”,是浙江第二大剧种,拥有500年的悠久历史,京剧大师梅兰芳曾评价:“京剧要寻自己的祖宗,看来还要到婺剧中去找。”婺剧也颇有特色,《断桥片段》就体现了它文戏武做的特点。这一段也被戏迷称为“唱死白蛇,做死青蛇,跌死许仙”。

经过在时间长河中的沉淀,现如今的婺剧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这是浙江婺剧团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编排的婺剧《信仰的味道》。这部剧由一群年轻的演员担纲主演,为富有时代感的题材增添了年轻化的理解和鲜活的表达。

浙婺也成为了现象级的存在,是全国唯一全面参与国家级最高规格演出的地方戏曲院团,演出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先后20次登上新年戏曲晚会、央视春晚等高规格舞台,到访希腊等49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形成了享誉戏剧界的“浙婺现象”。

“敲起情简当当响,放开喉咙唱开场……”除了婺剧,金华还有一种地方曲艺值得一听,那就是金华道情。金华道情又称“唱新闻”“渔鼓”“说古文”“劝世文”,历史悠久。金华道情表演时用金华方言单口坐唱,有连白带唱、唱中插白和间插平板几种方式。其音调多采用徵调式,结构完整,有头有尾,节奏多样,可紧可慢,也可适中。金华道情以金竹所制的情筒和两块竹片组成的简板伴奏,演出时以打击乐为前奏,引出唱段。就这样,一只情筒、两块竹片,和着演员悦耳动听的说唱声,道情,传唱着婺州千年的乡愁。

著名的横店影视城,就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横店镇。自1996年以来,横店影视城逐渐扩大规模,建立了广州街、红军长征博览城等几十个跨越千年历史时空,汇聚南北地域特色的影视拍摄基地和两座超大型的现代化摄影棚。因此,在横店“拿着本子来,带着影片走”是一种常态。

粉墙黛瓦、砖石木雕、斗拱琴坊是无数工艺大师的心血结晶;戏院祠堂、府第民宅、屯溪老街是千年历史文化的民俗画卷。这里有东阳木雕馆、徐氏精品馆等十多个展馆。明清民居博览城中的“桃花源”集中了从江南各地拆迁的明清古民居,经过异地重建成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示范基地”和“中国古民居保护基地”。

通过不断发展,当下横店影视城成为集影视拍摄、旅游、度假、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被美国《好莱坞》杂志称为“中国好莱坞”。

舌尖上跳跃的无上妙品

散文家汪曾祺曾说:“连我这么一个不喜腌肉的人,喝到加了金华火腿的高汤,还是由衷地感到幸福妥帖”。千年的历史传承造就了金华火腿独特的腌制工艺和与之相关的民俗风情,更为中国饮食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金华火腿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在宋代,相传金华籍抗金名将宗泽曾把家乡“腌腿”献给朝廷,康王赵构见其肉色鲜红如火赞不绝口,赐名“火腿”。元朝初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将金华火腿的制作方法传到欧洲。清光绪年间,金华火腿在德国莱比锡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通举办的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再度夺得金奖,被公认为世界三大名牌火腿之冠。

中国民间素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每年的11月,是金华火腿开腌的时间。制作火腿的猪后腿要求爪白,脚直,腿形完好无损。金华火腿一般在每年立冬到次年立春之间以低温进行腌制,而后经过中温脱水、高温发酵等一系列工序,入伏后才最终出香成熟,整个腌制工艺精细而复杂。制作过程中以削、割、修、压、绞、敲、捧、拍等多种手法统一火腿形状,使成品形如竹叶或琵琶。腌制成的金华火腿瘦肉呈玫瑰红色,肥肉晶莹透亮,肥而不腻,口味鲜美。

“天时、地利、猪和”是金华火腿让人留恋的奥秘。天时和地利,指的是金华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夏季时间长且空气干燥,利于火腿脱水、风干,冬季空气湿度大且密度高,有助于盐分融入猪肉。“猪和”指的则是主产于浙江金华的中国名猪“金华两头乌”。它们从出生起就吃天然饲料,在山水间自由奔跑。因此成为了皮薄、骨小、脂肪含量高、腿心丰满,肉质紧实弹牙,鲜郁多汁的绝佳理想食材。

“走千走万,还是最愿与你相伴。”这是歌曲《唱金华山》中的一句词。这句歌词不仅点明了雄踞浙中大地的金华山自然风光秀美奇绝,也道出了世人对金华的万般留恋。的确,金华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它质朴但夺目,古老却也生动,在一代代金华人的坚守创新中不断焕发着时代的光彩。

今天(10月29日)23时,《跟着声音去远方》将来到浙江金华,跟随中国之声主持人陈亮、金华台综合广播主持人越华一起,走进“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聆听最特别也最质朴的声音。

监制|郭静

主持人|陈亮 越华

编辑|丁慕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婺剧   道情   火腿   永康   声音   义乌   世界各地   鸡毛   浙江   戏曲   质朴   中国   书院   主持人   历史   金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