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故事(三)

3、 崇福寺弥陀殿——摄于朔州崇福寺

崇福寺位于朔州市城区东街北侧,是一处规模恢弘、殿阁层叠的古寺庙。崇福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3400平方米。崇福寺外观古朴庄严,门前雄狮端坐,寺内殿阁五重,包括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千佛阁、文殊堂、地藏殿、三宝殿、弥陀殿、观音阁等。崇福寺创建于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将军朔州人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旨建造。到辽代,崇福寺被改为林太师府衙,后又改为寺庙,取名林衙寺。金代熙宗年间寺庙扩建大兴土木。从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颜亮题额“崇福禅寺”一直沿用至今。

弥陀殿是崇福寺主殿,是寺内最大的殿堂,建于金代熙宗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距今已有850多年历史。弥陀殿高大宽敞,殿顶绿色琉璃剪边,殿内前檐隔扇、窗棂花典雅、精美。殿内塑像、壁画保存完好,皆为金代原作。是一座历史价值极高的古代寺庙。

一代文雄元好问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这两句尽人皆知、脍炙人口诗句出于自何人之手,很多人不知道,原来是出自金朝大诗人元好问的作品。元好问的知名度不仅不如李杜,甚至还不如小李杜。其实,元好问是金朝最有成就的诗人、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又是金元交替之际文学领域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金朝,这个由女真人建立的、统领北方浩瀚领土的强大政权,破大辽、灭北宋。在与宋朝对峙的一百多年里始终处于上风,可是汉学家的所谓正统思想让历史忽略了这样一个朝代,甚至几乎不被当作一个中国的朝代存在。元好问生于金朝,祖先又是少数民族鲜卑族,在大汉族传统主导之下,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与知名度得不到充分传播是可想而知的了。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金朝秀容(忻州)人。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好问7岁能诗,14岁从学一代名师郝天挺。一生都以儒家为正统,甚至把恢复汉唐盛世作为政治理想。金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官。元灭金后,不再仕途,以修金史之志终其一生。

元好问乃是金代末期诗坛盟主,他集唐宋诗词之大成,开元代诗词之先河,刚柔并济,声情并茂,为一时之冠;其散文以弘扬儒家仁政王道之精神,简洁形象,内蕴深厚;其史学著作为日后元人修金史提供极有价值文献资料。

虽然同受儒家文化教育,元好问与同时期许多南宋文人的表现却截然不同。比如文天祥被俘后,在元朝威逼利诱下毫不动摇,最终慷慨赴死。而元好问在蒙古兵攻破汴京之初,就向蒙古国中书令耶律楚材推荐了五十四个中原秀士。他对金朝汴京元帅崔立投降蒙古极为痛恨,但对崔立开门投降使得汴京没有被屠城,百万生灵免遭涂炭又很理解。元好问后来被胁迫参与为崔立撰写功德碑,被后世正统汉文人定义为一生最大的历史污点。只要能兴文教、安定百姓生活就是好朝代,这是元好问晚年的思想观点。他在六十三岁高龄和好友张德辉一起觐见忽必烈,请求忽必烈当儒教大宗师,忽必烈欣然接受了。他俩又提出减免儒户的兵赋,忽必烈也答应了。至此,元好问彻底把自己当作了新朝代的子民。

文学与史学的成就远不能概括元好问一生。金亡之后,他团结了一大批各族精英,从事了一系列社会文化活动,为元朝统治者尊儒重教,振兴文治,从游牧文化向中原农业文明转变,对社会经济恢复与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元好问是金元之际把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放在一家一姓、一朝一代、一国一族的利益之上,打破陈旧的君臣夷夏之辨,具有远大历史胸怀的文化活动家。南宋末的家铉翁评价元好问《中州集》时说:“夫生于中原,而视九州四海之人物,犹吾同国之人;生于数十百年后,而数十百年前,犹吾并世之人。……余于是知元子胸怀卓荦,过人远甚。彼小智自私,同室藩篱,一家尔汝,视元子之宏度伟识,溟滓下风矣。”王国维在评价元好问书谏耶律楚材时说:“遗山此书,诚仁人之用心。是知论其人者不可不论其世也。”如此评价一语中的,还元好问一个历史公道对于今天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弥陀   朔州   儒家   中原   史学   山西   朝代   正统   寺庙   金朝   故事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