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苏联一国:诞生过众多伟人,苏联解体后却屡走错路,沦为弱国

苏联在1991年解体后,各原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并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独立三十年来,由于地缘环境和社会水平的差异,这些国家的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其中一国,作为苏联创始国之一、曾诞生过众多苏联伟人的原加盟国,曾在苏联大家庭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可是,由于苏联解体后的诸多“失误”,这个国家不仅没能实现新的繁荣,反而在内外各方的斗争和博弈中,沦为了支离破碎的小国。

这个国家便是格鲁吉亚。在苏联诸加盟国中,格鲁吉亚具备较老的资格,拥有着较特殊的地位。1917年十月革命后,格鲁吉亚亦兴起苏维埃政权。在随后的苏俄内战中,格鲁吉亚苏维埃通过战胜孟什维克集团,策应外高加索红军对达什纳克分子、穆沙瓦特分子的清剿,逐渐巩固了新生政权。1922年,格鲁吉亚同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结成外高加索联邦,并于同年12月参与创建苏联。

1936年,外高加索联邦解体,格鲁吉亚作为其中独立的单元,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苏联时代,格鲁吉亚的著名人物可谓数不胜数。斯大林同志的故乡便是格鲁吉亚。除此之外,奥尔忠尼启则、贝利亚、谢瓦尔德纳泽等苏联政治元老,也来自这个外高加索国度。这种显赫的历史,为格鲁吉亚增添甚多光彩。而格鲁吉亚也得以据此为基础,在苏联大家庭中发挥着一定的影响力。

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混合,当苏联于80年代末面临解体威胁时,格鲁吉亚亦是较早出现离心苗头的加盟国之一。1989年的第比利斯事件,在加剧了格鲁吉亚内部危机的同时,也扩大了苏联诸加盟国之间的裂痕。1990~1991年,伴随着一系列历史事件,庞大的苏联最终土崩瓦解,格鲁吉亚也正式独立。然而,由于独立后“屡次走错路”,格鲁吉亚非但没能实现繁荣,反而在战火和内乱中走向分裂。


第一个错误,是过激的体制转轨改革。同不少加盟国一样,格鲁吉亚在苏联解体初期,尝试推行较为激进的体制改革,试图快速过渡到西式代议制政体。事实证明,这条不符合国情的道路并不可取。由于过激措施造成的混乱,加之解体后的转型“阵痛”,格鲁吉亚的经济生产连年滑坡,财政收入锐减。到2000年,格鲁吉亚税收收入已经下降到不足GDP的16%,面临着经济上的严重困难。

第二个错误,是未能及时厉行集权。苏联解体后,由于既有的秩序体系崩溃,格鲁吉亚政局逐渐走向分裂。仅领导层核心,就有谢瓦泽德纳尔、加姆萨胡尔季阿两大“山头”,下面各个部门机构的“小山头”就更为众多。集权的不力,导致格鲁吉亚政界经常令出多门,派系和集团间的斗争也日渐激烈。尽管1994年以后,谢瓦泽德纳尔依靠个人威望,稍稍稳定局势,但派系林立的状态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第三个错误,是没处理好民族关系。苏联鼎盛时期,格鲁吉亚的民族问题被掩盖淡化了。苏联衰落后,固有的民族矛盾逐渐浮出水面。80年代后期,受戈尔巴乔夫改革思路的影响,格鲁吉亚民族主义思潮快速发展,而造成格鲁吉亚族与阿布哈兹族、奥塞梯族的冲突,导致事态恶化。而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格鲁吉亚的民族对立更为激化,并最终造成1991-1994年的内战,国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第四个错误,是过度倒向西方阵营。由于上述各种矛盾的积累,格鲁吉亚在谢瓦泽德纳尔执政后期爆发内乱。在此情况下,美国和西方趁机介入,策动2002年“玫瑰革命”,颠覆格鲁吉亚现政府。变乱后新组建的格鲁吉亚政府,则奉行过度向西方靠拢的政策,逐渐同俄罗斯关系恶化,最终导致2008年的俄格战争。而这场得不偿失的战争后,格鲁吉亚不仅损失国土,经济和国力也被进一步削弱。

最终,在独立多年后,格鲁吉亚不仅失去了对阿布哈兹、南奥塞梯的实际控制权,在经济上也一落千丈,沦为西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弱国。由此可以看出,原苏联范围内的独联体国家们,只有实行符合国情的稳健政策,正确并灵活处理同外部大国的关系,才能保障自身的国家安定。

参考资料:《苏联民族国家建设史》、《苏联兴亡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苏维埃   格鲁吉亚   阿布哈兹   苏联   弱国   盟国   内乱   伟人   独立   错误   民族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