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叱咤风云的捻军首领张宗禹归宿何处

张宗禹,是清末后期捻军一位主要首领,关于捻军失败后他的下落一直是史学界一大疑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地处渤海边的孔家庄爆出惊人消息:捻军首领张宗禹死于此庄。笔者在参加地名普查中,曾与有关人员对张宗禹的归宿进行过一番认真调查。

十九世纪中叶前后,首先是英国资本主义的大炮,打开了闭关自守的封建帝国的大门,暴露了清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封建帝国的危机。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破产。太平天国革命就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封建剥削的新形势下激起的。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崛起活动于北方的农民起义军。由1852年起事后配合太平军作战,太平天国失败后继续战斗,前后坚持斗争达十六年之久,活动范围波及八省。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张宗禹作为西捻军的统帅,对后期捻军的生存、发展和覆灭起着巨大的作用,他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张宗禹,外号小阎王,安徽涡阳县张大庄人。 年少时就胸怀大志,太平军起义,清廷汲汲可危。咸丰五年(1855)捻军以雉河集山西会馆为起义地点,召开著名的雉河集会议。以宏大的气魄决定建立大汉国,公推张乐行为盟主,号大汉明命王。张宗禹随族叔张乐行参加雉河集会盟,议定五旗军制和五旗首领。结束了捻军“居则为民,出则为捻” 的流散状态。捻军从此正式走上历史舞台,与清朝抗衡达十余年之久。“成为王,败为寇”,千百年来,老百姓坚信这一信条。但农民起义的弱点,使捻军在强悍的中外勾结的清军面前最终走向失败,却是张乐行、张宗禹等领袖们始料不及的。雉河集会盟后,捻军配合太平军作战,张宗禹英勇善战,得洪秀全赏识,封为梁王。天京失陷,太平军余部和捻军汇合,推赖文光为统帅,在湖北、安徽、山东一带以骑兵为主,步兵配合,流动作战。1865年在山东曹州府(荷泽)一带歼灭僧格林沁及所部骑兵,并粉碎曾国藩的封锁围攻。1866年10月与赖文光在河南共商,将捻军分为东西两支,东捻军由赖文光、任化邦率领,作战中原。张宗禹与幼沃王张禹爵、淮王邱远才分兵六万之众组成西捻军,西上陕甘欲联合回民军,意图在全国扩大影响,与东捻军成犄角之势。岂知正是这次分家,削弱了战斗力,把捻军推上了一条失败之路。张宗禹的骑兵挺进西部,英勇作战,设伏在西安十里坡,1867年1月,在西安东郊灞桥十里坡全歼陕西巡抚刘蓉所部湘军,进入陕北,开辟了以宜川为中心的临时基地。这也是张宗禹的高明之处。

1867年12月,东捻军告急。为援助赖文光,他从陕北南下,挺进山西、河北,逼近北京,欲以“围魏救赵” 之策来解救东捻军。清廷大震,急调各路清军集结救围。由于当时通讯的落后,东捻军失败的消息传到张宗禹时,已是数月之后。东捻军失败,原定计划落空,西捻军孤军深入,陷入清军重围。在强大的清军面前已无回天之力。清军围追堵截,捻军兵员大减,节节失利,辗转于直隶、山东交界一带。那年八月,是李鸿章、左宗堂最得意的日子,他们终于完成了战略合围的计划。捻军被围于黄河、运河、徒骇河间的狭长地带,英军亦有舰船在河口、河道协助围剿。1868年(同治七年)8月16日,是捻军战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捻军在玉林镇被清军放水冲淹战败后,捻军全军覆没,战争全部结束。

张宗禹作为捻军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史料上对他的归宿却一直未能定论,成为历史悬案。据《清史稿》载:“茌平之战,全军溃败。率十余骑突围而出,不知所终。” ⑴ “圈贼徒、黄、运之内,而令马队周回兜逐,贼无一生者,张宗禹投水死。” ⑵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载:“宗禹独以八骑窜秫中,走茌平,至徒骇河。------追兵且及,自度不能生,谓其骑曰:‘盍弃我去!天亡我,我将死!’其骑不忍,将举炮击之,其乃遁。顾四面皆水,无所亡,反视宗禹,惟所乘马在。问隔岸耕者,曰:‘适一人蒙袂下马入河死矣。’” ⑶ 《捻军史料丛刊》载:“逆首张总愚(宗禹)已投水死,尚未搜获尸身云云。” ⑷ “至禹城界徒骇河王家桥边,日已晚,张逆令八人者各走。回见张逆青马在河岸,乃赴河边,见张总愚在河浮沉,须臾随水漂去。” ⑸ 《中国历代通史演义· 清史演义》载:“总愚(宗禹)于乱军逸出,东北走至徒骇河滨,顾手下只有八骑,不禁涕泗横流,下马与八人永诀,投水而逝。” ⑹

近期辞书资料中有以下记载,《辞海》 (1979年版)载:“在济阳玉林镇战败,从茌平南镇渡过徒骇河,下落不明。” ⑺ 《辞海》 (1989年版)载:“南下山东,被清军包围。次年8月从茌平广平镇转移至徒骇河边,下落不明。” ⑻ 《辞海》 (1999年版)载:“南下山东,被清军包围。1868年8月从茌平转移至徒骇河边,不知所终。” ⑼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载:“旋以敌军大集,转而南下山东,为李鸿章、左宗堂部所围,军覆投水,后生死不明。” ⑽

由于近、现代史料、书籍中所载对张宗禹下落均不能确定,一百三十多年过去,至今仍扑朔迷离,多数史学著作仍以“不知所终”、“投河自尽” 或“据传”、“据闻” 之类词句来表述。

张宗禹,安徽亳州雉河集人,捻军后期著名将领,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率捻军与太平军赖文光部联合,改步兵为骑兵。1868年4月,被李鸿章、左宗棠包围在北有碱河、南有黄河、西有运河、东有大海的狭窄地带里全歼。张宗禹乘夜突围而出,隐居于南大港管理区孔庄子,隐姓埋名,化名童子师,20年后病死。此间,他以行医看风水为生,临死时透露出真实姓名。

自1981 年起因工作需要调查、考证了张宗禹墓,并经查阅有关史料,认为张宗禹确系流落并死于清代沧县孔家庄,即今河北省沧州市南大港管理区(原南大港农场)境内孔家庄。时光回溯,十万八千年前的中更新世末,孔家庄一带曾是一片丰茂的森林和草原,草木蓁蓁,鹿豕豾豾。此后,沧桑巨变,海陆交替。五千年前,居然成就了鲁北、津南渤海湾边这一片荒蛮的土地。洼连着洼,水连着水,苇蒲丛生,人烟稀少。直至明朝永乐二年(1404)后,朝廷下诏迁民实京畿,村落方星星点点般散布在大洼。孔家庄,实际是杂姓村,并无一户孔姓,村民孙、张、王、李、刘,赵、姚、田、吕、侯等二十余姓,都是明清迁来,沿用“燕王扫北” 前的旧村名。历史上的孔家庄座落在大草洼腹地,东距海边40里,西、南距沧县、盐山不下百里。东风一来,咸腥拂草;西风一过,雨雪扑地。由于荒僻,官兵不到,圣人难至。洼民靠洼吃洼,打苇割蒲,治鱼打雁,间或晒点小盐私卖,完够钱粮,也能过得温饱,自得宁静。至晚清,人口繁衍,已成千余人的村庄,在大洼里,可称得上大村。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这一带建起了国营农场,开荒垦殖,面貌大变。


1981年5月,全国开展地名普查工作,笔者抽调在地名办公室兼做干事,参加对全区域各类地名调查、整理。7月10日在对孔家庄地名调查时,了解到捻军首领张宗禹的传闻,随即与文化馆数人调查了孙魁元等知情人。孙魁元,时年70岁,二队退休农工,其曾祖父孙玉祥与张宗禹为结拜兄弟。孙魁元回忆祖上所述,讲述了张宗禹落难孔家庄的经过。

张宗禹初来孔家庄时已是秋季,他身着单衣,头发披散,长宽脸,眼珠有些发黄,身材十分魁梧,人见了有些害怕。他白日在村内讨吃,但依门伸手不发乞声,夜宿孙玉祥家东北场园小屋。当时,孔家庄一带洼大村稀,十分偏僻,官兵不至。村人不知他的身份,只忖度此人是反朝廷人物,但无人过问,久之即习以为常。至初冬,天寒地冻,此人冻馁已极,时常不能出屋乞讨。孙玉祥之母心地善良,担心此人冻死,便依照他高大身量缝制了一身棉衣送至小屋。孙母见此人绻卧在草堆里,便抱着棉衣递在他的面前说:你快穿上吧,天太冷了,别冻坏了。此人懂得了孙母的善意后感激万分,双膝跪地给孙母磕头,喊了一声 “干娘” 。至此此人住进孙家,与孙玉祥结为兄弟。因操南方口音,时间一久,只知他姓张,村人均称其别号为 “张蛮子”。


此人在孔家庄最初帮孙家做些农活,晚年主要以行医、看风水为业。其行医起因还是在一年秋季,孙玉祥之子孙希章看苇洼因饮食不周,又受风寒患病,久治不愈成了痼疾。至冬,人日见消瘦眼看性命难保。此人每日观察干侄子病情,一日对干兄弟说他可以救侄儿,一开始孙玉祥对他能看病表示狐疑,但又想儿子病重,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说不定此人真能救活儿子。于是此人写成一药方,上有“硫磺、巴豆、砷” 之类。家人去韩村(今黄骅)取药,药房见有大毒药不售与。家人回来告知,张大怒,自去韩村药房,讲明药方是己出,有何后果由他负责,把药取回。家人怕毒死希章,在门外唾骂,张不管这些,插上门不许任何人进屋。他亲自熬药为干侄儿服下。后半夜希章浑身炙热,张到坑边挖来坑泥糊在希章胸上,一夜反复数次,坑泥烤成了干片。次日晨,希章烧退,起来大便,倾肠而尽。张用草棍搅动粪便,给孙家人指看其中积食块。至此希章病体一天天好转,经一段调养随即痊愈。由此孙家将此人看作救命恩人,其高明的医术也传遍各村,求医者不绝,外村人请医需干娘点头才去。他给村人看病不取分文,但病家酬谢点心、白酒则带回,点心给干娘,酒自饮。庄人有下葬请人看风水的,张也常随行野外,指点何处风水最佳。由此干弟知他懂风水,给他买来一个罗盘,为四村观阴阳看风水。



此人晚年嗜酒,常醉饮。或持杯微呼“杀啊------”,或紧闭房门手执长棍大喊“杀啊------”,吼声如雷,四邻俱惊。每逢年关,总要买上大抱烧纸,于大道口向南跪倒,边烧边哭“我的儿啊-------” 悲声盈野,村人不解,只道是他在哀悼自己的儿子。张死后,村人了解了他的身份,才知道他是在痛悼那些随他战死疆场的将士。



此人在孔家庄度过了二十多年,去世前,置酒和干弟及村内邻友共饮。席间,讲自己就要走了,众人问是回老家吗。他说,不是,是要归西了。众人笑他酒后戏言。不久,又告知干弟真的要归西,两人兄弟一场,他也不能就此空身而去。干弟半信半疑,但还是为他买回了一具棺木,他入内以身试来,认为长短合适,材质也好,十分满意。又领干弟踏看选定坟地。不久,果真卧床不起。临死前,告知干弟:我真名叫张宗禹,乃捻子首领,死后葬村南,后人会来寻我。遂不吃不喝,数日后溘然长逝。死后,干弟遵其嘱下葬,几代人为其培坟烧纸,祭奠不息。至此,村人才知道此人就是叱咤风云的捻军首领张宗禹。张宗禹留有少量遗物,年久无存。其中一罗盘,四清时由分场收走弄失。

张宗禹墓,土墓,原无碑记,在原一张姓的糁子地北。一直由孙家照看。但因年久照管不善,1958年大跃进时,分场机务队在坟场荒地试用拖拉机耙地,将张坟棺木拉开,由孙魁元收拾张的遗骸葬于原地。1981年春,队上在此修谷场挖场园排水沟,挖出张的遗骨,由孙魁元移葬于原地东北20米处荒地上。在调查当日,我们在孙魁元指认下对遗骨进行了清理。骨架已散但基本完整,经简单测量,头骨长25厘米、股骨长45厘米、胫骨37厘米。按人体比例粗算,身高约180厘米以上,同村民传闻身材高大相符。 对张宗禹遗骨就地重新安葬。孙魁元讲起张宗禹,虔诚万分:“我家几代人都要给他上坟烧纸。” 宗禹之魂,几经惊扰,却难得安宁。


同年11月,我同文化馆干部何香久先生(现沧州市作协主席)赴北京、安徽等地,收集有关张宗禹资料并考察张的原籍。张宗禹,出生在涡阳县北一个小村庄——张大庄。涡阳县文化馆干部牛家昆带我们前去采访,见到张氏诸多后人。村支书即张宗禹的第五代孙张宝平;张金山,老党员,七十有四,张氏的第四代孙,原村干部;张宝平兄弟三人,尚有宝义、宝钦,均为县、乡干部;张玉光,第六代。宗禹之子为义子,捻军败时,托亲兵由乱军中抱回,时仅六岁,由邻家大娘抚养。因怕清军搜捕杀害,穿女孩妆,取小名妮。直至清廷大赦天下后,始归宗,清廷还20亩地耕种过活。捻军战败,宗禹无寻,张家建一衣冠冢祭祀宗禹,至今仍存。张大庄,闹捻时全村不足20户,全部入捻。张家后裔,闻讯纷纷赶来,个个确有一股英气在眉,不愧前辈是赫赫英雄。

在民国版《沧县志》中记载了张宗禹的下落:“清同治七年,西捻张总愚(宗禹)之乱,官书谓捻窜在茌平境之广平镇,被围于徒骇、黄、运之间,大股歼灭,张总愚携八骑至徒骇河滨投水死。然故老或谓此督师之锦词也。张酋败后,逃至邑治东北之孔家庄,变姓名为童子师,后二十余年病死即葬于其庄,至今抔土尚存焉。其临殁时告人曰:‘吾张总愚也。’先是庄人十五见其醉饮时辄持杯微呼曰‘杀呀’,因怀疑莫释,至是始恍然。” ⑾ 此《沧县志》成书于民国初年,于张宗禹去世时不过三十余年,其所记应属实。 张宗禹晚年隐居在大草洼荒村,如折翼的雄鹰很难再上蓝天,纵有雄心壮志也无回天之力。 晚年的张宗禹身单力孤郁郁而死,也是一个必然的归宿。张宗禹死在十九世纪末,没有赶上二十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将一腔热血凝固在大洼中。后人无不为这一代英雄扼腕叹息。

张宗禹流落孔家庄的可能性。其一,孔家庄一带历史上是沿海洼淀的腹地,当时北至天津南,南至山东以北,人烟稀少,草洼沼泽连绵。历史上即是强人、土匪出没之地,官府鞭长莫及,适于张宗禹这样的落难人物隐居;其二,张宗禹领导的西捻军于5月2日在杨柳青失利南撤,进入盐山,冲破韩村、常郭、盐山、黑牛王村、庆云等地民团层层狙击,转战直隶、山东交界地两月之久,直至8月被清军围剿失败。此期,张宗禹对渤海沿岸一带地理环境已熟悉,最终选择此地隐居也属必然;其三,由进入此地的路线看,张宗禹由茌平泅过徒骇河,然后应蜿蜒穿行,向东北进入今盐山、海兴、黄骅东部,沿海向北至孔家庄,全程四、五百里,避开清军要地和大村镇,隐居此地成为可能。

张宗禹逝世年代推测。张宗禹死于何年?具体年份已不明。但据孙魁元说,张宗禹生前常以点心逗孙的姑姑(小名文,称文姑)。张宗禹去世那年,孙之文姑刚会吃一点东西,约周岁。1981年,其姑92周岁,(因年龄已大,已不记事,故未调查其姑)可推测1981年时张宗禹已去世91年,约死于1890年。从西捻军失败的1868年算起,张在孔家庄居住约22年,与民国版《沧县志》所载“二十余年” 吻合。

张宗禹晚年常回故里。据涡阳一位德高望重的知识分子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撰文,述其曾祖曾亲见张宗禹返归故里的身影;⑿ 张宗禹之五代孙张宝钦讲,听祖上说当时每到年节,祖坟上见有烧纸,不知何人所为;又据孙魁元回忆说,祖上讲张宗禹晚年到年节前常外出,行踪不明,二、三十天才回来。由此推测,张宗禹晚年常回老家祭祖应为可能。


张宗禹墓已列入“沧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已拟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捻军   太平军   茌平   沧县   涡阳县   盐山   首领   太平天国   亳州   叱咤风云   山东   晚年   归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