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是扁平的,向上或向下飞,不就可以快速飞出太阳系了吗?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以及大多数小天体,基本上都是在一个被称为“黄道面”的平面上围绕着太阳运行,因此我们通常都会认为,太阳系是扁平的,这就很容易令人产生一种想法:既然如此,那在发射探测器的过程中,如果向上或向下飞,不就可以快速飞出太阳系了吗?

这看上去似乎有点道理,但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实际上,太阳系是指以太阳为中心,并被太阳引力约束在一起的天体系统,而在其最外层的区域,其实运行着大量的冰质小天体,它们一起组成了一个被称为“奥特星云”的球状结构。

也就是说,从整体上来看,太阳系的形状并不是扁平的,只有飞出“奥特星云”才能算是真正地飞出了太阳系,而由于“奥特星云”是一个球状结构,因此无论是向哪个方向飞,探测器的飞行距离都是一样的。

另一方面来讲,“飞出太阳系”也可以定义为:探测器飞得足够远,以至于太阳的引力无法对其形成有效的约束。众所周知,在距离相等的情况下,太阳的引力在各个方向上都是一样的,这也就意味着,就算探测器向上或向下飞,也不可能因此而具备快速飞出太阳系的能力。

可能有人会认为,太阳系的“黄道面”中存在着大量的小天体(如小行星,彗星),它们数量多、速度快,如果探测器是相对于“黄道面”是水平飞行的,就可能会因为避让这些小天体而“绕路”,而如果探测器向上或向下飞,就可以不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因此就可以快速飞出太阳系。

然而在过去的日子里,人类已经发射了大量的探测器,尽管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相对于“黄道面”水平飞行的,但这些探测器都不会考虑避让小天体。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太阳系实在是太空旷了。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着一个“小行星带”,这是太阳系中小天体最密集的区域之一,目前“小行星带”中已知的小天体数量大约有50万个,考虑到还没有被发现的小天体,我们不妨将这个数量翻个倍,也就是100万个。这看上去似乎很多,但把它们放到“小行星带”所占的空间之中,就显得非常少了。

“小行星带”是一个环状结构,其内侧边缘与太阳的距离约为2.17天文单位,外侧边缘与太阳的距离约为3.64天文单位,简单计算一下可知,即使不考虑“小行星带”的厚度,这片区域中小天体之间的平均距离也高达77.7万公里,这是什么概念呢?

这样说吧,在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空间中,其实可以将太阳系中除了地球之外的所有行星全部都放进去,而正如我们所知,地月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相对而言,“小行星带”中小天体之间的平均距离大概是地月平均距离的两倍,这还没有算上“小行星带”的厚度。

连太阳系中小天体最密集的区域都如此空旷,太阳系在整体上的空旷程度可想而知,以这样的空旷程度,探测器撞上小天体的概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在过去发射的众多探测器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撞上小天体这样的情况。

当然了,小天体可以不去考虑,但大天体肯定是要考虑的,特别是像木星、土星这样的巨行星,不过这些大天体并不会对探测器造成阻碍,与之相反,如果计算精确地话,探测器还可以利用它们的“引力弹弓”为自己加速,进而达到快速飞出太阳系的效果。

比如说目前飞得最远的探测器——“旅行者1号”,就曾经连续利用了木星和土星的“引力弹弓”为自己加速,而它的“姊妹探测器”——“旅行者2号”,更是连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没有错过。

显而易见的是,如果探测器向上或向下飞,那就无法利用大天体的“引力弹弓”,只能依靠自身的动力飞行,在这种情况下,探测器非但不能快速飞出太阳系,反而会飞得更慢,甚至还很可能会无法达到飞出太阳系所需的速度,毕竟我们人类目前的空间推进技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


好了,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我们下次再见。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飞出   太阳系   黄道   弹弓   天体   探测器   引力   空旷   距离   快速   太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