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钱学森侄子获诺贝尔奖后:我不是中国人,我是美国科学家

2008年10月8日,全球的媒体都在紧张地等待消息,因为当天是诺贝尔化学奖公布得主的时间。诺贝尔奖是科学界最高奖项,每年都会引起全球媒体的争相报道,每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也都会成为备受尊敬的泰斗级科学家。

下午,随着消息从斯德哥尔摩传出,几分钟后,全世界就都知道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得主,其中一位得主更是引起了媒体的诸多关注,他叫钱永健。

钱永健是个华人,在诺贝尔奖这个领域,纵观一百多年的历史,也没有几个华人得主。因此每一位获奖的华人科学家,几乎都会在国内收到极高的赞誉,被视作是中国人的骄傲。

然而,在获奖之后,有关钱永健的争议却一直不断。究竟是为什么,会让中国媒体在有关他的新闻上用了“寒心”这个标签,他究竟是说什么话,致使他遭受了大量的指责?如果觉得今天的内容不错的话,可以点个一圈三连收藏起来慢慢看!

天赋

1936年,钱学榘考取了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他与堂哥钱学森一同考入了麻省理工学院航空专业。

兄弟二人在校期间齐头并进,成绩十分优异,不同的是钱学森毕业之后进入了加州理工航空专业深造,师从冯·卡门,而钱学榘选择进入波音公司,担任高级工程顾问。

其实,在麻省理工毕业之后,钱学榘在国内曾短暂地工作了一段时间,这个时候的他满腔热血,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报效祖国。

彼时的中国正在进行艰苦的抗日战争,钱学榘回国之后,在贵州担任了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飞机发动机厂的总工程师,负责为国军制造飞机。

不过令钱学榘大感失望的是,这个所谓的飞机制造工程只是国民政府贪污军费所巧立的“名目”,大量本该用于研发制造飞机的钱被贪入国军高层军官的囊中。这让满腔报国热血的钱学榘感觉到荒唐,心灰意冷之下,他选择回到了美国,进入了波音公司。

可能也是因为这段经历,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钱学森来劝堂弟回国参与建设的时候,钱学榘没有听从堂哥的建议。

给国民政府工作过的钱学榘深知,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既没有科技基础,也缺乏相应的顶层设计。

钱学榘甚至劝堂哥不要回去,否则一身才华定是无用武之地,面对钱学榘的劝诫,钱学森说自己出来留学就是为了报效国家的,此时不回更待何时?

兄弟二人争执不下,最终,钱学森带着妻子离开了加州理工大学,回到了他的祖国,而钱学榘,则是和家人留在了美国,从此天各一方,各为其主。

1952年,钱学榘的小儿子出生,取名钱永健,夫妻俩希望这个孩子能永远幸福康健。可惜事与愿违,钱永健自小就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哮喘,医生告诉钱永健的父母,要尽量避免钱永健进行室外运动。

自小只能待在家中的钱永健,所幸有两个体谅自己的哥哥,哥哥们知道他不能去户外玩耍,就自觉轮流陪他在家里游戏,这让钱永健的童年虽然缺失了部分色彩,但也算殷实快乐。

钱永健自小就对化学十分感兴趣,他曾说:“化学实验产生的色彩令我着迷,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12岁这年,钱永健和哥哥在家做化学实验时,因为剂量的调配错误,竟产生了爆炸,把地下室都炸塌了。

这让钱母后怕不已,责令钱永健以后都不许在家里做化学实验。父亲钱学榘知道后,撤销了母亲对钱永健的“禁令”,反而鼓励钱永健,坚持自己的兴趣,去继续进行一些新的实验。

在父亲的鼓励和自己的坚持下,钱永健很快展露了自己的天赋,1968年,钱永健因一篇关于硫氰酸盐与金属如何结合的论文,获得了美国西屋科技人才奖。

这个奖在美国被称为青年版诺贝尔奖,对参与评选的候选人有着严格的年龄限制,因此每个获奖者都是在科研领域突出,且极为年轻的人。

钱永健也是因为获得了西屋科技人才奖得以免去学业考试,直接进入了哈佛大学化学系,这年,钱永健才16岁。

获奖

在哈佛读书时,钱永健的才华得到了充分肯定,他很快就修完了学院里的课程,并开始自主转变主攻方向。此时的科学界,由于物理学的飞速发展,各种物理测试方法不断涌现,进而推动了分子化学的深入发展。

而溶液理论、物质结构、DNA构象的出现又促使物理、化学、生物等各学科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产生了诸如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等新兴分支学科。钱永健对化学的兴趣随着研究的深入渐渐延展到物理和生物方向上。

1972年,钱永健顺利地从哈佛大学毕业,化学和物理双学士学位被收获囊中,并且还因为在校期间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哈佛给予他全资奖学金,并在之后钱永健得以顺利进入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

在剑桥大学读书期间,钱永健发明了一种可以追踪细胞内钙质水平的染料分子,这种分子不用引针注射就能够穿透细胞壁,并在细胞内与钙质混合后发出特定颜色的荧光。

此发明不仅大大降低了做生物实验的成本,还减少了细胞样本被污染的概率,直到现在,这种染料分子还在脑神经细胞和癌症研究领域被大量应用。

钱永健关于染料分子的发明使他成为分子化学领域的明星人物,这时,他还不到三十岁,他的导师在提到他时曾说,他一直相信钱永健未来必定会有辉煌的成就。

在博士还未毕业之际,就有多家欧洲研究机构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例如德国的马普研究协会、法国国家科学研究所。

面对这些邀请,钱永健十分清醒,他知道现在的世界上,化学与物理领域学术水平最高的还是美国,因此,在剑桥完成了博士论文后,钱永健就辞别了导师,回到了加州大学担任生物化学系研究员。

在加州大学工作期间,钱永健对于分子化学的研究已经逐渐失去了兴趣。此时,得益于冷冻透镜的发明,神经科学开始兴起,钱永健未多思索,便一头扎进了这在当时还处于黑箱状态的脑神经科学研究领域。

后来,钱永健因为在脑神经科学研究上的突出贡献,被选为美国医学研究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世纪90年代,钱永健接触到了一种叫绿色荧光蛋白的化学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简称GFP),这是一种在维多利亚水母中发现的蛋白质,由238个氨基酸组成。

由于其在紫外线的激发下能够发出绿色荧光的特性,被当时的科学界用于膜蛋白的研究和生物探测上。

1994年,钱永健成功对绿色荧光蛋白完成了改造。改造前的蛋白在实验反应中所发出的荧光比较微弱,这就需要较为特殊的实验环境才行,而改造后的绿色荧光蛋白发光较之前更亮,持续时间更久。

后来,钱永健还制备出了各种绿色荧光蛋白的变种,有会发多种颜色的,有可变色的、还有的是处于休止期需要主动激活的。

钱永健改造后的绿色荧光蛋白一经发出就受到了学界热烈地追捧,被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和分子生物实验中,还常被生物学家用来做报告基因,丰富实验动物的基因组。

直到现在,世界上各类大大小小的实验室所使用的荧光蛋白都是经钱永健改造后的成果,也正是由于钱永健的研究,荧光蛋白成为了生物化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2008年,为表彰钱永健的卓越成就,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了他诺贝尔化学奖。与他一道获得的还有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日本有机化学家下村修,这三人都是对绿色荧光蛋白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获奖亦是实至名归。

争议

这样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即使并非中国人,但也应该是亚洲科学家的骄傲,更是华人的自豪,但为何我国民众又对钱永健有争议呢?

原来,自从钱永健获奖后,就被世界各国媒体争相报道。本来,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得到媒体的如此关注并不稀奇。

但由于钱永健的身份,他是第8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更是中国战略科学家钱学森的侄子,这样的头衔让他远比另外两名获奖者更有话题性。

国内媒体甚至在第一时间用“钱学森的侄子喜获诺贝尔化学奖”这一标题占据着各大新闻网站的头条。

媒体的采访以及追问,打破了钱永健以往宁静的研究生涯,他不得不每天应付各路媒体,直到有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及到作为中国人的感想时。

钱永健回道:“我出生在美国,拥有美国国籍,我既不会说中文,也从来没有去过中国,我当然是美国人。”

当又被问道是否会回到中国后,钱永健说:“我在美国长大,现在在加州大学工作,我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作为一名华人,钱永健这一番言语显得有些“不近人情”。尤其考虑到他的家世,他的叔叔钱学森,当初为了报效祖国,放弃了美国优渥的生活。

遭受了美当局的百般刁难,历经重重阻拦才回到了祖国,目的就是希望祖国能够富强起来,叔侄二人鲜明对比,令国内民众心情复杂,一些媒体甚至用“寒心”等标语来报道此事。

当人们在痛批钱永健没有爱国情怀,仿佛钱永健只是个追逐名利之徒时,其实钱永健在接受中国一家媒体采访时还说过。

“我不会说中文,但是如果有中国人因为我获得了诺贝尔奖感到开心和自豪,有更多的年轻人被激励从而对科学产生兴趣,那么我想这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对于钱永健来说,他获奖的时候已经56岁,他的前半生几乎都在美国度过,美国是他学习、长大的地方,而中国,对于他而言,已经是隔了一代的故土了。

诚然,像钱学森、邓稼先这种为了祖国放弃了自己优渥的生活的科学家固然令人尊敬,但却不该以此为标准去要求其余每一个人都要如此。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吸引科学家的关键应该是轻松的科研环境和发达的学术培养体系,而不是依靠血统论来决定一个人的归属。

我国著名科学家,世界物理学巨擘杨振宁,早年间也被人攻击过。尤其是在他的好友邓稼先选择回国,最终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献出了生命后,民间对于杨振宁的批判就一直存在。

事实上,杨振宁的宇称不守恒原理和规范场论为人类物理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直到现在,杨老在凝聚态物理的理论研究还在不断被证实,更是影响了后续一大批诺贝尔物理学家的研究。

而如果当时杨振宁选择回国,以国内的发展水平,很难提供杨老所需要的研究环境,也许人类理论物理的研究就将缺少重要一环。

当然,正是因为有钱学森、邓稼先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的无私奉献,我国才能在当时群狼环伺的国际环境中保证自身发展,直到现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研经费投入也仅次于美国,增速更是早早就超越美国。

可以说,在保证自身发展不出错的情况下,我国很快就将成为世界上科研投入最高的国家,随着各类工业分支的补全和高校科研体系的发展。

中国也会如同上个世纪的美国一样,吸引全球各个国家的科学家来此,因为这里有全世界最好的科研环境,有全世界最全的工业体系。

可以将实验室里的成果迅速地转化为产品进入市场,届时,自然会有无数像钱永健这样的科学家,愿意来中国发展,无论他是不是中国人。

2013年,在工作期间的钱永健因中风被紧急送往医院,后经过医院及时抢救,钱永健得以恢复健康。

恢复身体的钱永健想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却被医生告知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适合高强度的研究工作,钱永健只能离开工作岗位,选择了退休。

2016年在寻常不过的一天,钱永健像平时一样,骑着自行车出门遛弯,然而过了许久,也不见钱永健回来。

焦急的妻子报了警,警察在沿途搜索时,发现了倒在路旁的钱永健,上前查看时发现已没有了呼吸,享年64岁。

钱永健的突然离世,令无数人感到扼腕。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不论如何,钱永健的研究,对于人类的科学进步是具有重大贡献的。

尽管钱永健认为他是个美国人,但他的研究成果,终究还是给全球的科学家带来了便利和突破,也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更多彩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美国   诺贝尔奖   科学家   诺贝尔   侄子   荧光   中国   蛋白   分子   中国人   化学   媒体   钱学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