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强国 金融助力

本报记者 杨井鑫 北京报道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相较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表述,从“必须”到“坚持”的变化,表明党继续力挺实体经济的明确态度。回望过去十年,中央围绕实体经济发展作出了多次重要部署,不论是强调“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夯实实体经济根基”,还是提出“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始终不变的核心逻辑就是“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对金融部门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增信贷超过9.5万亿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更是实体经济的血液。支持实体经济是金融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曹立表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如果没有坚实的实体经济体系作为依托,无论是提升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还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实现未来5年发展目标乃至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在夯实实体经济中发力。

10月16日晚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大国有银行齐发公告,披露了今年金融实体经济和今年前三季度信贷投放的情况,邮储银行则于此前10月10日发布了相关公告。

据公告披露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六大国有银行贷款较年初增长超过9.5万亿元,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三家银行贷款规模增长均超过2万亿元,中国银行贷款增长1.69万亿元,邮储银行与交通银行贷款增长分别为6977.7亿元和6444亿元。

从贷款规模的增速上看,六大国有银行前三季度的贷款规模增速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制造业贷款、绿色贷款、战略新兴产业贷款、乡村振兴相关贷款、普惠型小微贷款等重点领域贷款增长较快。比如,工商银行制造业贷款、绿色贷款和战略新兴产业贷款的增幅分别为37.5%、34%、59.2%;农业银行县域新增贷款规模超过9000亿元;中国银行绿色信贷、民营企业贷款和境内制造业贷款增幅分别为36%、18%和18%;建设银行制造业贷款规模2.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400亿元,增幅为32%。

同时,国有银行在公告中对下一步规划表示,将发挥大行支柱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促进经济行稳致远贡献金融力量。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六大国有银行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约占全部人民币贷款增量18.08万亿元的一半,大型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面对内外部复杂多变的多重挑战,前三季度大型商业银行加大逆周期调节,通过加大信贷投放有力地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服务,较好地发挥了银行业中流砥柱的作用,彰显了大行的责任和担当。

董希淼还认为,大型商业银行不仅从总量上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而且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和服务,前三季度制造业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等增速较快,同时加快了发放个人住房贷款,提振居民住房消费意愿和能力,助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此外,对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董希淼认为,重在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服务体系,要明确大中小银行机构的不同定位。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和消费金融公司等机构,要逐步构建整体协同、分工明确的金融服务网络。对大型银行应鼓励加大向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信贷投放,同时提升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首贷户”的考核占比,降低因其非市场过度下沉对中小银行带来“挤出效应”。对于中小银行,应在货币政策、资本补充、资产处置等方面采取更多差别化支持措施,鼓励中小银行更好发挥体制机制灵活、贴近市场和客户优势,精准服务好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创新融资模式

中国人民银行9月29日发布消息称,要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2年第三季度例会指出,要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

在银行加大信贷投放总量的同时,金融高效精准地支持实体经济对贷款方式提出了相应较高的要求,其中通过创新模式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是关键,尤其是在普惠小微企业融资领域更是如此。

在政策护航下,我国实体经济多年来获得了显著发展。但是,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仍有不少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在发展中遇到困难,乃至陷入困境之中。在这种背景中,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对小微企业而言意义重大。

众所周知,由于小微企业缺少贷款抵押物,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攻坚战”。金融增强适配性、普惠性、可得性是脱虚向实、确保稳健发展的必要前提。

2022年5月,央行发布了《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提出,要推动科技赋能和产品创新,提升会贷的水平。健全分层分类的小微金融服务体系,强化金融科技手段运用,合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创新风险评估方式,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拓宽小微客户覆盖面。发挥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供应链票据平台、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中征平台”)作用,便利小微企业融资。

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达3.7万亿元,其中,授予中小微企业采购合同金额为2.79万亿元,占比75.5%。部分中标的中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缺少抵押物等,难以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资金周转压力较大。

记者了解到,中征平台“政采贷”是解决小微融资难的一个典型样本。自今年初,依托中征平台的“政采贷”在全国各地频频落地,是政府采购中解决小微企业资金问题的一个利器,并已经在各省市全面铺开。小微企业在银行贷款中不需要抵押物,凭借政府中标项目的合同就能实现直接线上贷款。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依托中征平台的“政采贷”业务在各省市逐步推广,并得到了地方财政的支持。近日,中信银行广州分行在国内的首笔中征平台全线上“政采贷”也实现了落地,为广州的一家环保企业线上授信了500万元。

中信银行广州分行普惠金融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政府采购的供应商中,70%以上都是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在中标政府的采购项目之后,就会存在较大的资金压力,甚至会有小微企业资金周转不开放弃项目的情况,银行的贷款在其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银行通过中征平台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客户,能够为更多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全自动线上审批也提升了银行贷款效率。更重要的是,该类小微企业贷款改变了传统依赖于抵押物的融资模式,且贷款利率方面也在一个比较低水平。

“支持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是政策的大方向,银行也在为企业提供更好金融服务中不断探索创新。”该负责人表示,中信银行依托中征平台“政采贷”产品政采e贷会在下一步“上量”,覆盖到更多的小微企业,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题,同时银行通过创新金融模式及产品,在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同时,增强银行市场竞争力,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

银保监会近日在线上回复网民提问时称,银保监会高度重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特别是信贷投放工作。重点针对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向商业银行提出贷款余额增速、户数“两增”的刚性考核目标,并要求银行单列信贷计划,层层向分支机构分解落实任务。2018年以来,银行业每年都超额完成了“两增”考核任务,小微企业贷款保持了较快增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0

标签:强国   建设银行   商业银行   农业银行   金融   助力   信贷   货币政策   实体   融资   贷款   规模   实业   银行   经济   平台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