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攻略

#秋日生活打卡季#

它是“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广西入选的两个遗址之一。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一直是困扰着人类的一大问题。

我们一直想有个时光机器,通往史前世界一探究竟。

桂林zèng皮岩古人类遗址的发现,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道通往12000-7000年前桂林先民生活场景的大门.


数遭劫难

第一次历险

1965年6月3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桂林市组成的文物普查工作组,在对桂林地区进行大规模文物普查时,在桂林市南郊的独山(也就是现在的万福路和凯风路交叉口)发现了甑皮岩遗址,并试着挖掘了3平方米,出土了5具人骨和一批生产工具。但是可惜的是,这批重要的文物,在运往南宁之后,之后因为历史原因不知所踪。

但是幸运的是,这个开挖的遗址被一层厚厚的钙华板盖住,度过了那段动荡的岁月。

第二次历险

时间过了八年,1973年,同样是六月,在“深挖洞,广积粮”的口号中,当时的桂林市人防办在甑皮岩开挖防空洞,在轰隆隆的爆破声中,遗址表面的钙华板被炸掉,眼看着这个文化古迹就要灰飞烟灭••••


在这个关键时刻,6月11日,始终对甑皮岩遗址放心不下的文物工作者阳吉昌等三人来到这里准备安插遗址保护牌,却被炸得面目全非的山洞景象惊呆了,于是当即向市革委会提交报告,要求停止爆破、抢救性发掘这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

革委会非常重视,次日就批准了这个报告,并拨款2000元,计划用两个月的时间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挖掘。

第三次历险

报告虽然批下来,但是灾难并没有结束。

由于受人误导,有关人员把当时的遗址所在的独山当成了旁边的相人山。

彼时相人山也正在进行防空洞的爆破活动,停止爆破的通知被下达到了相人山,使得甑皮岩的爆破活动又进行了几天,从而导致了靠近洞口约半米深厚的文化堆 积层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也是由于这个缘故,原名“相人山古人类遗址“改名叫“甑皮岩遗址”。

劫后重生

被炸了一个星期的甑皮岩迎来了曙光。

1973年6月18日,考古工作人员再次来到甑皮岩遗址进行清理工作,开始了抢救性的挖掘。 第一阶段的工作一直持续到10月底,此时共发掘出18具人骨,数千件石器,陶器以及陶器的碎片,骨器以及大量的水陆生物化石。

这些重大的发现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当时做出了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决定:

人防工程下马,保留甑皮岩遗址,筹建甑皮岩陈列馆。

历史意义重大

谁是最早的桂林人?


通过比对甑皮岩出土的30多具古人类遗骸,分析得出,在此居住的先民并非外来人种,而是本地区更早居民的直系后代,极有可能是80000年前的“柳江人”和30000年前的“宝积岩人”。 外型上看,甑皮岩先民属于蒙古人种的南方种族,与现在的越南人面容上很接近,人均身高为女性1.56米,男性1.58米。

专家复原的甑皮岩先民的头像

甑皮岩人也是目前考证的,南方或东南亚人的古老祖先之一。

目前中国发现的,中国人类居住时间跨度最长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这里的年代被界定在了12000-7000年间,也就是说,甑皮岩近五千年来均有人居住,最新的考古研究中,甚至发现了宋代人居住的痕迹。


为什么选择在甑皮岩定居

第一,这里的地形进可攻,退可守,方便狩猎。

独山

甑皮岩所在的独山为一座石灰岩孤峰,北与相人山相望,南与大风山丰向而立,三山独立成峰,就像是一道关隘。过了这个关口,东边约4公里为桂林的漓江,中间为一片视野开阔的平原,西边是洼地平原,更远处是连绵的群山,这生活在这里的原始人阻隔了野兽的威胁,增加了安全感。

第二,洞穴坐北朝南,背风向阳,为原始人类提供了极好的生活环境。

西边的玉泉湖为地下泉涌,为他们提供了水源。 同时,周边分布着湖泊,水塘和洼地,还有不少峰丛山地,是从事捕捞,采集,狩猎的良好地区。


看点

①独特的屈肢蹲葬形式以及把死者埋在生者的洞穴里。

甑皮岩平均寿命近30岁,女性最长寿命40岁,男性则为45岁。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自然规律

在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简陋,挖掘深而宽的墓坑是很艰难的事,为了省时省力,就尽可能把洞穴挖得小而深,这样就只能把尸体弄成屈肢蹲踞的姿势掩埋。


也有人认为,这种屈肢的姿势像胎儿在母体里的样子,体现了古人死后投胎能够转世获得新生的观念。 另有专家认为,早期人类认为死亡并不是肉体的灭亡,而是一种长眠,并且是可以苏醒的,但在长眠期间无法抵御外来的侵袭,因此需要掩埋以保护肉体。这就能解释为什么生死同穴。

另外,甑皮岩的墓葬并没有棺木和陪葬品,非常简陋,但却能保存万年之久,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② 发现了中国最原始的陶器。

一件12000年前的陶釜,样子很像军人戴的钢盔,是甑皮岩人掺了一定的石英石颗粒泥土打制而成,烧成温度不超过250℃,比中原地区早了一至两千年。

中原先民生产陶器,一般与原始农业出现有关,为了便于加工煮食小米,稻谷等颗粒类的食物。 而甑皮岩

则是与吃螺蚌等介壳类食物有关。

洞穴中出土的蚌、螺等水生动物化石 由于气候变暖,桂林当时的螺,蚌等 贝类水生动物大量繁殖,且容易采集,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高的回报,比捕猎容易且风险小,甑皮岩人开始大量捕捞。 而这些贝类水生动物不能像鱼一样直接放在火上烤着吃。后来人们发现,经过水煮之后,很容易把这些贝壳类水生动物的肉挑出来,所以甑皮岩人千方百计地去摸索、制造能煮水的用具,从而最终促使陶器的产生。

③遗址中发现了10000年前的桂花种籽,也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桂花种籽。

此外,在遗址中一共发现了113种水陆生动物和近200种植物,说明万年前的桂林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

据研究,他们每天只需要花3—5个小时就可以获取一天的食物,无需刀耕火种,栽培水稻就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还把吃剩下的动物骨骼,磨制成骨铲、骨针等各大种各样的生产工具。

甑皮岩博物馆里展示的骨铲等生产工具

甑皮岩中出土的骨铲 这种生产生活模式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早期到中期史前人类在华南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适应自然的最佳方式

如今的桂林已广厦林立,人民衣食无忧,我们早已过上了远古先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不忘过去,方得始终。

期待能有更多的人走进我们桂林的国家级古人类遗址公园。

路线:

导航:桂林甑皮岩遗址公园 停车场和售票处都位于万福路入口,大风山正对面。

公交车:5路,12路、86路,83路在甑皮岩路口站下车

门票:13元/人。桂林市民持身份证2元/人。

周一闭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独山   遗址   万福   桂林市   生产工具   先民   陶器   洞穴   中国   年前   公园   攻略   国家   桂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