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铁血川军:350万川军出川抗日,仅剩13.7万

他们是不一样的军阀队伍,国难面前,他们联合各方势力,甚至与蒋介石视为洪水猛兽的中国共产党签订盟约,他们装备简陋,蓑衣草鞋,却打出了中国人的精神。

“死”字旗是他们的信念,一个“川”字体现的是他们钢铁般的意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不能被忘却的川军团。

1937年,淞沪会战开始,川军刘湘部二十军接蒋介石电令,出川抗日。当时日军总共在上海地区投入了8个师团2个旅团共计20余万人,飞机、大炮、坦克、重火力武器一应俱全,后勤补给充沛。

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军,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只有川军还在东进,虽然他们装备极为简陋,不仅没有重火力武器,连吃饭,治疗伤病都是问题,但是他们是当时唯一一支还在东进的部队。

待川军赶到上海时,大部分领土已经失守,进入阵地时,陈家行地区已经失守,战场形势危急,军长杨森令副军长夏炯率团收复失地。夏炯指挥部队向敌冲锋,杨森亲临前线督战。这天,陈家行阵地几度易手。

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近乎疯狂地发起冲锋,二十军将士拼死守卫阵地,鏖战13昼夜,最终以全军官兵阵亡殆尽,下级军官全部阵亡为代价,守住陈家行地区。

川军坚守阵地后的第三日,战区长官决定由桂军李宗仁,白崇禧部接手阵地。杨汉忠师接军长杨森命令坚守顿悟寺,此役,川军团长、连长、士兵近一万人战死。

直至援军接手时,该师将士所剩无几,均在于战斗中牺牲。

其中八〇二团团长向文彬指挥部队英勇作战,甚至三小时内从中校升至上校再升至少将。在整个淞沪会战中,川军可能不是战绩最出彩的,却是最勇敢、最无畏的。

战后,川军虽然得到蒋介石的嘉奖,并许诺优先补充兵员,优先分发最新武器装备。但事实却是,直到淞沪会战结束,川军都没有接收到蒋介石的物资、装备,战士们依然是穿着出川时的单衣短裤,用着最差的“老套筒”步枪。

每个士兵仅有三十多发子弹,三五个手榴弹,多数部队还并未配备大刀,近身肉搏只能用枪托去砸,少数旅仅有机枪三五挺,重火力装备全无。

甚至没有随军医疗队,更别提战地医院,战士们受伤之后只有拖着身体自行转移到后方,重伤员更是只能自生自灭。

不只是二十军如此英勇,川军二十二集团军艰难跋涉,长途行军,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赶到太原,还未来得及休整就被阎锡山派往娘子关,阻截日军东进。

与日军交火后,坚守阵地的四十一军仅有的两挺机枪打坏一挺,士兵们弹尽粮绝就与日军近身肉搏,血战一昼夜,几乎全军阵亡,最终在日军强大的火力支援下,娘子关失守。

在娘子关战役之后,二十二集团军又火速支援太原,最终在防洪洞县集训时,发现已经损兵大半,甚至没有一个完整建制的单位。

藤县之战,一个会被所有中国人记住的战役。

李宗仁曾说:“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

川军王铭章部坚守藤县,为李宗仁在台儿庄部署兵力争取了足够的时间,才有最终的台儿庄大捷,王铭章在阵亡之后也被国民党政府明令褒奖,追赠陆军上将。

藤县,是台儿庄的门户,1938年3月14日拂晓,日军两个联队1万余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之下,向界河、两下店这两个藤县重要阵地发起进攻,两方激战一日,两处阵地依然坚固。

可日本军队却从侧翼包抄过来,藤县被围,在外坚守的主力部队腹背受敌,藤县危在旦夕。

16日上午,十多门大炮一齐炮击藤县东关城门,城墙城门被炸开,日军部队涌入内城,川军一二二师拼死抵抗,经过多轮冲锋,伤亡惨重的日军撤退。

防御工事被炸毁,材料又紧缺,只有把战友们的尸体叠在一起,形成新的工事,机枪就架在战友的尸体上。

当日下午日军再度炮轰东门,企图再次入城,城内川军与日军展开白刃战,直至傍晚,终于又夺回东关。随后,外围阵地失守,藤县被数万日军围住,且国民党李宗仁部被日军阻截,伤亡过大被迫撤退,藤县,成了一座孤城。

17日,日军的飞机大炮开始对藤县密集轰炸,全城化为一片焦土,城内川军与借助坦克掩护的日军展开巷战,肉搏战,双方反复冲锋,伤亡惨重。

最终王铭章见大势已去,自己也已经受重伤他决意不做俘虏,遂饮弹自尽殉城,城内负伤的川军战士们引爆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

滕县一役,川军坚守 36 小时,牺牲将士 5000 余人,安全撤出者仅有 500 余人,杀伤日军 4000余人,可谓战功彪炳。如此艰苦的条件却能打出这样优秀的战绩,究竟是什么在支持川军呢?

这其中,有军人的信念,有爱国的热情,有家乡父老乡亲的期待。

川军原是指北洋政府之后刘湘、杨森、邓锡侯、田颂尧、刘存厚、刘文辉几大军阀势力。因此,川军在当时实际上是非常混乱,复杂的,几大军阀各自为政,甚至相互吞并。

但是自“七七事变”开始,四川新民报发表抗日救亡的号外之后,四川的民众开始集会、游行,四川的军人们开始空前地团结起来,希望可以共同抗日。

就在卢沟桥事变之后的第三天,这些前几天还在想着如何相互吞并的军阀们坐在一起开了一个会,会议上并没有什么大道理,时间也并不长,形成的决议也不多,总结来说,就是“走出去,跟日本鬼子拼了。”

随后,刘湘带领其余川军将领乘飞机赴南京开国防会议,在机场外,一万多四川人民前来送行,刘湘从来没接受过这么多人的送行,在国家存亡问题面前,他不再是只为自身利益考虑的军阀,而是全体四川军民的代表。

在南京国民政府的国防会议上,刘湘没有喊口号,没有谈条件,仅仅是用一句话,几个数字,表明了四川人民抗战的决心“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

与会的将领,军阀不在少数,可只有刘湘拿出了实实在在的东西,这也是四川父老的共同心声。

当第一批川军将士准备出川时,成都少城公园门口聚集了数万群众,来为他们的亲人送行,甚至连唐式遵这个军阀混战时期,以消极作战出名的将领都将自己的房屋、地产变卖以充作军费,还在将台上诵出了“不灭倭奴誓不还”这样的句子。

无数的妻子、母亲,将自己的丈夫、儿子送上战场,他们没有丝毫不舍,有的只是保家卫国,死而后已的决心。

西充,一个四川偏僻的小镇,这天也聚集了800多青年在广场上,他们都报名参加了义勇壮丁队,后续他们被分配到川军第二十六师,他们英勇作战,直至抗战结束,这800多人无一人生还,他们全都牺牲在了抗日战场上。

而在另一边的安县曲山镇,一个名叫王建堂的青年,拿着母亲亲手缝制,父亲题字的旗子来到广场报名参军,旗子中间一个大大的死字,震撼了所有人,上面写着父亲送给他的“伤时拭血,死后裹身”的誓言。

一面死字旗体现出的不是王建堂一个人,而是每一个在战场上拼命的川军将士的坚毅勇敢。

到了战争后期,由于兵源不足,四川人民甚至将自己十五六岁的孩子送上战场,据统计,抗日战争时期,川军一共投入了350万兵力,几乎每五个中国军人中,就有一个川军,甚至有“无川不成军”的说法。

川军的足迹和牺牲遍布了全国各地,因为出征前王铭章军长激励他们说:“决心牺牲一切,纵然不剩一兵一卒,也无怨无悔;不如此,无以对国家;不如此,不足以赎川军20年内战之过。”

即使当时蒋介石为了分化川军,将川军置于全国各处,且不给装备补给,但川军却无怨无悔,将抗日救国放在了第一位,四川人民甚至几度发起募捐,集资共达7500万美元之多,只为支援抗战。

甚至在成都遭到惨烈的轰炸时,四川人民也无所畏惧,捐钱捐粮,为全国抗日提供了坚实的后方支援。

天府之国的人民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之下依然屹立不倒,倾尽所有支援抗战,四川人民,川军团的爱国之心和拳拳赤子之心可昭日月,我们应当记住他们的贡献,永远的铭记这些为人民牺牲自己的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8

标签:川军   藤县   军长   军阀   将士   大炮   日军   蒋介石   阵地   部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