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把握数实融合战略机遇

来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个别国家肆意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措施,频繁打压中国企业。面对产业卡脖子的压力,一部分中国企业正承受重压。但与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打压不同,今天中国在国家安全、公共设施领域已拥有较强的主动权,本轮遏制主要发生在高端科技产业层面,其目的在于打断中国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进程。

比较两次打压,前一次主要是在基础科研上,这一次则侧重产业发展。基础科研与产业发展是科技创新的两个方面,基础科学主要是一种科研活动,参与主体主要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产业进步则完全是一种经济活动,参与主体主要是企业。因此,面对本轮打压,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显得正当其时。这不仅因为企业需要直面制裁,做大做优做强本身,也在于中国科技产业集群已经积累了让对手不可忽视的独特优势。

首先,中国的产业技术进步呈现出“1+1>2”的鲜明特点。这里的两个“1”分别指的是国企和民企。以信息产业为例,2008年启动的电信业改革促使大规模基站出现,为后续移动互联网应用爆发打好了基础。中国之所以能够甩开欧洲、日本,紧随美国脚步,与上游国企承担了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下游民企接力应用创新突破,实现1+1>2的效应直接相关。在光伏、新能源汽车、液晶面板、绿色环保等行业,也都显示出1+1>2的中国式发展特征。

其次,中国目前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是全球数字化用户领先国家,并在2021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数据生产量最大的国家。只要中国保持应用场景与数据规模领先,企业的智能应用就能进化更快,取得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通俗一点说,只要我们把应用端做大做强,就等于长出了更粗壮的脖子,也就不怕别人卡脖子。

最后,数实融合为中国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遇赛道。在这个赛道中,核心任务是率先完成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即通过数字化手段大幅增强企业尤其是实体企业的竞争力,简称“以数强实”。当前数字技术对生产效率的提升,尚无法与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相提并论,这是因为产业数字化的帷幕才刚刚拉开。未来,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远程多感官交互等软硬件技术获得持续突破,预计“以数强实”将爆发出巨大能量。

只有守住中国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才能占据更多科技创新制高点,这中间龙头企业的重要性都十分突出。因为龙头企业上可以联手科研院校,以需求牵引基础研究;下可以开放资源,与中小微企业形成融通共享的开放式创新生态。可以说,龙头企业是行业共性基础研究和行业底层能力建设的主力军,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突围尖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培育了华为、腾讯、广汽、比亚迪等一批高科技企业,如何释放广东龙头企业的创新价值,抢占数实融合的战略先机,守住中国的供应链产业链安全,也是我们应该着重思考的一个重点命题。 □余绍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主体   企业   赛道   中国企业   民企   美国   广东   龙头企业   产业链   中国   机遇   深度   科研   地位   战略   产业   基础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