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告状的孩子怎么引导

引言

教育,重在培养一个人健全、宽容、有魅力的人格。孩子爱打小报告,我们不要简单粗暴地否定批评他。其实,打小报告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弄清背后的原因,也许孩子正需要帮助,也许这是培养他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

主要内容

壮壮个小学二年级时,被安排为某科课代表。有一天,他的情绪特别高涨。我跟他开玩笑:“课代表同学,今儿个你怎么这么高兴啊?”“因为啊,今天老师让我监督别人了……”他一口气说了一长串名字,“这几个人在楼道里说话,还追跑打闹,我发现了,报告了老师。”“那老师批评他们了吗?”“当然批评了。”“你感觉怎么样?”“嗯,挺好的。”“怎么好呢?“这样他们就怕我了。”

随后那几天,我一直困惑:拥有权力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孩子爱打小报告,父母该如何应对呢?

打小报告也分年龄从我对哲哲的观察看,打小报告是每个孩子都一度感兴趣的事,父母不能一概直接“灭掉”,而是要“分龄”对待。

实际上,在幼儿园阶段,壮壮就经常向我们告状,哪个同学掐了他一下,哪个公认的好学生吃饭时掉饭粒,老师哪天表扬了谁批评了谁,反正都是幼儿园里他认为的新鲜事。

幼儿打小报告是一种正常现象,其中既有沟通的诉求,也有表达的欲望。由于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当幼儿受委屈或想表现却被无视时,自身又无力解决,只能求助于成人。此时打小报告,更多的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作为父母,不应该责备他们,而是要及时回应他们的心理需求,一起积极解决问题。

但当孩子上小学后,逐渐进入青春期,打小报告就有了更多复杂的动机,如获取较高地位、赢得存在感等。这时候,我们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有意识地帮助孩子正确与同伴交往。需要注意的是,处理来自孩子的小报告,是非常考验耐心的。区分打小报告是善意的还是别有动机的,也很考验教育者的智慧。

尤其是现在许多家庭有两个孩子,孩子之间也会经常告状。不问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显然属于不妥当的处理方式。父母更应该帮助孩子在冲突中换位思考,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告状”与“告诉”不一样

如果孩子专门喜欢背地里操作,那么父母该怎么办?

作家南桥在一篇文章中分享了一个故事。一天,他去看儿子的足球比赛。虽然儿子很努力,但还是输了比赛。赛后,儿子告诉南桥,输球是因为对方总犯规。对此,有的家长可能会搂不住火,去找裁判讲理。就在这个时候,南桥的女儿在边上说,这种行为叫打小报告,最好不这样做。正确的做法是,比赛时直视犯规者,警告对方不能再这样。

一个是具有警示意味的当面告诉,一个是对方不知情的背后告状,两者其实有着很大的区别。现实中,告状不过是找一个情绪发泄的渠道而已,往往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告诉是直截了当表明自己的态度,彰显了自信的人格特征,具有较强的现实效力,相对而言更值得孩子去试一试。

我的建议是,父母最好不要鼓励孩子背后告状,而应让孩子首先表明立场和态度,然后再适当采取措施。一些专家解决校园霸凌,也说要立场鲜明、态度果断。

教孩子坦坦荡荡做人,很多时候,告状之所以效度有限,主要是因为其借助了第三方力量,而第三方往往由于个人情感偏好、掌握信息不全、处理方式不当等,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习惯一遇到问题就以告状或告密的形式打小报告,那么他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往往都是糟糕的。孩子与他人互不信任,未来就很难坦诚地面对他人,无形中会降低孩子的幸福感。

作为父母,应该立场鲜明地反对孩子过多打小报告,鼓励孩子遇到问题首先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感受。如果孩子之间无法解决问题,父母再介入,但处理孩子问题时要就事论事、公平公正,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教育引导孩子,而且要为孩子保密。

结语

教育,重在培养一个人健全、宽容、有魅力的人格。为人父母,有责任引导孩子不以打小报告为乐,培养孩子豁达高尚,老老实实做事,坦坦荡荡做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孩子   打小报告   人格   批评   立场   幼儿   儿子   态度   父母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