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题排雷指南,都是常见陷阱

古代西方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

陷阱1 地理环境是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点拨】 地理环境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陷阱2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说明人民享受民主权利

【点拨】 其实古代雅典民主的范围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对外邦人、广大奴隶和女而言,民主遥不可及。

陷阱3 古代雅典民主没有弊端

【点拨】 古代雅典民主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虽然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广泛性,但泛滥的直接民主,特别是抽签选举和轮流执政等民主方式,都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这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陷阱4 《十二铜表法》是平民斗争的胜利,维护平民的利益。

【点拨】 从限制贵族特权这个角度说,《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平民的胜利,但它在根本上维护的仍是贵族的利益,属于贵族法。

陷阱5 罗马法不维护了妇女、奴隶的利益

【点拨】 罗马法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适当维护了妇女、奴隶的利益,所以不能以僵化的眼光来看待罗马法。

陷阱6 万民法和公民法是对立的。

【点拨】 狭义上的罗马法是指公民法,适用于共和国时期的罗马公民;广义上的罗马法是指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万民法与公民法是就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而言的,是罗马法发展到不同阶段的产物,两者不是对立的

陷阱7 罗马法蕴涵的精神和原则并不具有永恒的社会价值

【点拨】 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规定都可在其中找到源头,其蕴涵的精神和原则具有永恒的社会价值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陷阱1 智者学派地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只有益处。

【点拨】 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但是过分强调个人折主观感受,否定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给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公德。

陷阱2苏格拉底的思想与智者学派思想是孤立的。

【点拨】 智者学派否定一切对人的约束,认为每个人所有的需要都是正确的,强调个人自由,忽视社会道德;而苏格接底强调个人的要求必须在一定的道德规范内,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美德对人的重要性,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苏格拉底的思想弥补了智者学派思想的不足。

陷阱3 苏格拉底反对民主

【点拨】 苏格拉底认识了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局限性——人的决策往往建立在感觉、体验和情绪之上,人数多不一定能产生理性、正义和民主。因此,苏格拉底反对“无限民主”和“直接民主”倡导“精英民主”。

易错点3 古希腊的主流思想

陷阱1 人文主义是古希腊的主流思想。

【点拨】古希腊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源地,但人文主义思想却不是古希腊的主流思想,只是古希腊众多思想中的一种,当时古希腊的主流思想仍是以神为本、神权至上。

近代世界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陷阱1 文艺复兴反对宗教信仰

【点拨】 文艺复兴的斗争矛头是指向封建神学,而不是宗教信仰。

陷阱2 文艺复兴没有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来宣扬资产阶级思想

【点拨】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借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之名,行反对封建神学,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之实。

陷阱3 宗教改革反封建,也反对封建王权

【点拨】 宗教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在宗教改革时期,资产阶级和封建王权实现了结盟。因此,宗教改革反封建,但不反对封建王权。

陷阱4 宗教改革摆脱了基督教思想的控制

【点拨】 宗教改革是一场披着宗教外衣,反对罗马天主教会封建束缚的运动,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包括路德教、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都是基督教的分支。因此宗教改革并未摆脱基督教思想的控制,也未实现信仰自由。

启蒙运动

陷阱1 启蒙运动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没有任何联系

【点拨】 启蒙运动的发生,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17、18世纪,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因为启蒙思想家在许多方面是从新兴的自然科学中寻找理论根据和思想方法的。

陷阱2 启蒙思想家与中国儒家思想孤立

【点拨】 西方的启蒙思想家宣扬儒家思想主要是想利用儒家思想的某些内容反对西欧的封建主义,宣扬资本主义思想。这体现了中国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流。

陷阱3 启蒙运动兴起于法国

【点拨】 17世纪,英国最先出现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中叶,在封建专制的天主教国家法国,一大批启蒙思想家涌现,把启蒙运动推向高潮。所以,启蒙运动兴起于英国,高潮于法国。

陷阱4 只有启蒙运动强调理性

【点拨】 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但并不是只有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古希腊时期的人文思想家、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都强调人的理性,但侧重点与启蒙运动不同,他们主要强调人独立思考的能力。

陷阱5 启蒙运动没有弊端

【点拨】 启蒙运动过度突出个人解放,进而导致了个人主义泛滥,使得家庭、社会、自然的价值逐渐被忽视,启蒙思想的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反而更加冷漠。所以,启蒙运动也存在弊端,并不完全是积极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陷阱1 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事件,所有人都是赞扬的

【点拨】 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进行评价的话,所处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对美洲来说,哥伦布的发现给美洲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殖民者的恶行使美洲土著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陷阱2 西、葡两国殖民惊奇得来的财富成功转化为资本

【点拨】 新航路的开辟使西班牙、葡萄牙两国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但两国没有把这些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主要是将其用于奢侈消费,购买周边国家的奢侈品。

陷阱3 第一次工业革命没有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

【点拨】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实现结合,但并不意味着第一次工业革命没有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然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和技术紧密结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革命。

陷阱4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只获得社会的赞扬

【点拨】 工业革命的利润绝大多数被资本家占有,工人阶级受到剥削,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导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社会的阶级矛盾激化。同时,环境污染、人文精神缺失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陷阱5 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给当地带来灾难

【点拨】 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具有双重性。一是在当地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压迫、奴役当地人民,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二是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到落后地区,客观上冲击与摧毁了相对落后的社会体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陷阱1 《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点拨】 《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但国王还掌握行政权、外交权、司法权,并非“统而不治”,英国国王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是在责任内阁制确立后。

陷阱2 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之后一点权利都没有

【点拨】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后的不断完善,英国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国王一点权力也没有。国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能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陷阱3 当英国议会下院对内阁提出不信任案时,内阁马上倒台

【点拨】 当英国议会下院对内阁提出不信任案时,内阁有两种选择:一是集体辞职;二是提请国王解散下院,重新选择,再由新的下院决定内阁云留。

陷阱4 1832年议会改革后,获益最大的是工人阶级

【点拨】 1832年的议会改革降低了选举资格,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工业资产阶级获得参政的机会。但是在争取议会改革的斗争中出力最大的工人阶级仍被排斥于选举权之外。

陷阱5 英国内阁的权力不变

【点拨】 按照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含义,内阁对议会负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19世纪70年代后,内阁逐渐凌驾于议会之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只是议会难以对内阁形成更有效的制约。

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陷阱1 美国联邦制的中央集权制是与他国差不多

【点拨】 美国联邦制下,各州享有州权,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有权制定本州的法律,从而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又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美国联邦制的中央集权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中央集权制。

陷阱2 1787年宪法是某一势力胜利的产物

【点拨】 美国1787年宪法实际上是各方势力妥协的产物,其中包括:1.大州与小州之间的妥协2.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之间的妥协,3.中央与各州之间的妥协

陷阱3 三权分立体制下,三方权利相当

【点拨】 三权分立主要体现为权力的相互制衡,而不是完全平分。在美国,总统权力较大,总统对宪法负责,而不需对国会负责。随着时间的推移,总统权力(行政权)呈扩大趋势。

法国和德国代议制的确立

陷阱1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体现的帝制与共和制斗争的实质是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的斗争

【点拨】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体现的帝制和共和制的斗争,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派别的斗争。无论是帝制还是共和制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它们只是资产阶级代议制(间接民主制)的不同形式而已。

陷阱2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没有民主性

【点拨】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下,虽然立宪是虚,专制是实,但是帝国议会是由选举产生的,掌握一定的立法权,因此,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陷阱3 德意志帝国代议制不完善是因为皇帝

【点拨】德意志帝国代议制不完善并不是因为皇帝是国家元首,而是由于议会没有掌握完整的立法权。君主对议会通过的法案有否决权,真正的立法权实际上不在议会而在君主手中。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

陷阱1 马克思主义阻碍资本主义社会

【点拨】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推动作用。

陷阱2 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与失败都具有偶然性

【点拨】 马黎公社革命的爆发是一次突发性的城市武装起义,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当时资本主义发展仍处于上升阶段,无产阶级的力量还未达到足以推翻它的程度,因而革命失败也是必然的。

现代世界

十月革命

陷阱1 二月革命虽然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但本质没有作用

【点拨】 1917年爆发的俄国二月革命,武装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结束了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推动了俄国历史的进程,具有进步性。

陷阱2 列宁发表“四月提纲”,主张以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政府

【点拨】 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并不主张以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政府,而是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还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陷阱3 十月革命没有开创现代化新模式

【点拨】 十月革命对俄国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月革命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开辟了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陷阱4 十月革命没有影响世界格局

【点拨】 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打破了资本主义对世界政治的垄断局面,为冷战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制度和意识形态基础,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突破

陷阱1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革命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点拨】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陷阱2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毫无成效

【点拨】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并非毫无成效。

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农业方面的措施使农业有了一定的恢复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在工业方面的措施,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勃列日涅夫改革在当时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苏联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达到了顶峰。

1929-1933年的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陷阱1 胡佛完全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点拨】 美国总统胡佛在经济危机发生时,他也对经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干预,但总体上他还是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陷阱2 美国实行美元贬值是为了扩大国内市场

【点拨】 罗斯福新政中实行的美元贬值政策,可以降低商品价格,增强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不是扩大国内市场。

陷阱3 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困难的是罗斯福新政

【点拨】 二战前期,参战国的军需充分吸收了美国过剩的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真正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困境的并不是罗斯福新政,而是二战。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

陷阱1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计划经济

【点拨】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制定了经济计划指导社会经济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它们只是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即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陷阱2 福利国家有利于社会稳定,不存在弊端。

【点拨】 福利国家制度确实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谋得了许多福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缓解了因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问题,稳定了社会秩序。但其也有严重的弊端。

陷阱3 货币学派与供给学派提出国家完全不干预经济

【点拨】 货币学派的主要主张:影响经济发展的是货币供应量,因此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等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

供给学派的主要主张:供给决定论,在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上,认为供给创造需求,只要借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社会经济就会稳定增长,主张通过减税刺激经济发展。

因此货币学派与供给学派都主张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要求国家完全不干预经济。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陷阱1 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两国只有一方存在责任

【点拨】 两极格局的形成是二战后美、苏两国共同作用的结果。二战后,美苏两国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的不同开始反目,并先后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两个军事同盟集团,确立了以欧洲为重点,涉及亚洲、美洲的对峙局面。因此,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两个大国都有责任

陷阱2 马歇尔计划与欧洲一体化不存在相关联系

【点拨】 马歇尔计通过强化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欧洲内部贸易和欧洲货币体系引导了欧洲合作的新形式出现。这表明马歇尔计划与欧洲一体化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陷阱3 马歇尔计划只是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

【点拨】 马歇尔计划并非一个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其自始至终都有着鲜明的政治目标。马歇尔计划以经济手段把复兴西欧和遏制苏联结合起来,利用经济援助复兴和控制西欧,共同对抗苏联。

陷阱4 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只有对抗,没有妥协。

【点拨】 两大集团的对抗给当时的众多国家和地区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但同时,双方在对抗中也有妥协,美苏两大集团没有进行直接的武力对抗,而是寻找另外的方法解决冲突,这使人们对人类未来的和平抱有更大的信心。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陷阱1 英国是欧共体的创始国。

【点拨】 1948年英国提出了“三环外交”的构想,支持欧洲联合但不愿直接参与,只想借助欧洲的力量来维护自身的利益。1967年欧共体成立,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

陷阱2 欧洲联合只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

【点拨】 欧洲联合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外部因素是美苏争霸的影响;思想渊源是欧洲统一思想;可能因素是欧洲宿敌法国和德国的和解。所以欧洲联合并不只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

陷阱3 当今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点拨】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暂时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执加强。但到目前为止,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成形

陷阱4 不结盟运动斗争目标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点拨】 在美苏争霸的过程中,第三世界国家为捍卫自己的利益,形成了不结盟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斗争目标也在调整,由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到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由政治领域的斗争到力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陷阱5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点拨】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不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而是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发展。

陷阱6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整体走向缓和,尚未引发冲突。

【点拨】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整体上走向缓和,但局部冲突增多

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陷阱1 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时,美苏同盟关系已经破裂

【点拨】 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于1944年7月,当时二战尚未结束,美苏建立的反法西斯同盟关系依然存在。

陷阱2 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相同,贷款类型也相同

【点拨】 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的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发展援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削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世界银行提供的是长期货款;国际货币基组织提供的是短期货款。因此两者的宗旨不同,贷款类型也不同。

陷阱3 布雷顿森林体系具有稳定性

【点拨】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既是一国货币,又是世界货币。它的发行不仅受制于美国的货币政策和黄金储备,又必须适应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需要。众多问题和缺陷导致该体系不稳定,当该体系的重要支柱——美元出现危机时,必然导致该体系出现危机。

陷阱4 关贸总协定的成立意味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已经实现

【点拨】 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岐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自由化。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了世界贸易,利用它向外扩张经济,所以关贸总协定的成立并不意味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已实现。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

陷阱1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全是益处

【点拨】 发达国家的大量产业流向发展中国家,导致本国产业空心化,失业问题严重等。所以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也是一把双刃剑。

陷阱2 各国能抵制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点拨】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因此,各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趋势利避害。

陷阱3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具有具有法律效力

【点拨】 亚太经合组织不是民办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只能说一个区域性的世界经济组织,带有经济论坛性质,其协商结果不具备法律效力。

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文学艺术

陷阱1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全盘否定牛顿力学。

【点拨】爱因斯坦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但并非全盘否定牛顿力学。牛顿力学体系是相对论中的一种特例。

陷阱2 进化论适用于社会发展领域

【点拨】 进化论是生物学领域的理论,属于自然科学的理论,不适用于社会发展领域。

陷阱3 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差不多

【点拨】 (1)从时间来看:现实主义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繁盛时期。

(2)从兴起的社会根源来看:现实主义的兴起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显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现代主义的兴起是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恐惧,他们迷茫、痛苦,找不到出路。

(3)从创作特点来看: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强调真实地、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指头社会的罪恶;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是一种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来源:来自网络,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古希腊   陷阱   启蒙运动   欧洲   英国   资产阶级   美国   选择题   议会   格局   常见   思想   指南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