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山解甲庄有座尚书府,清尚书李永绍告老还乡,雍正帝颁旨敕造

走近尚书府

□方寸

康熙四十三年,宁海州发生重大自然灾害,饿死许多人,当地官员报喜不报忧。李永绍奉旨到江浙一带视察,回京路上顺便回老家看看,就看到了饿殍遍野的惨状。他悲痛万分,舍弃中庸之道,不怕得罪地方官员,写下《甲申叹——康熙甲申岁荐饥》请旨救灾。字里行间的悲痛哀叹、伤怀感念、眷眷深情,深深感动了康熙帝,康熙帝慨然允准。

“编氓谁愿雨过犁,雨涨南河没地皮”“莫道皇天连岁暖,人间尚有苦无衣”“旱魃肆灾气正豪,万民盼盼望天高”……翻看他的《约山亭诗稿》,不禁感叹,不论在任致仕,李尚书始终心系民生,真是“风也忧雨也忧”。

听说莱山解甲庄有座尚书府,崇尚尚书文化的我迫不及待前去一观。

“尚”字含有多重含义。《史记索隐》说:“尚,上也,言久远也。”《辞源》中有释:“舜尚见帝。”尚,上也,向上之意思,带有尊卑意味,“尧高高在上,舜谦卑在下”。《须颂篇》说:“或问《尚书》,曰:尚者,上也;上所为,下所书也。”意思是说《尚书》是“上之书”,即帝王之书。“尚”应还包括崇尚的意思。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选取符合儒家道统的尧舜等君王之言,将之打造成自己的伦理偶像,体现、弘扬、传承儒家道德观念和德治思想。

《尚书》是中国自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信史,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其“德治”主张深刻影响后世。尚书还是个官职。最初只是收发文书的办事员,“掌通章奏而已”,后来权力迅速扩张,由“传达”而“读奏”而“拆阅”“裁决”,渐渐夺走丞相、御史大夫的一些职权,还慢慢掌握了人事大权,甚至能够监督弹劾高级官员。汉时,尚书台成为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机构,三府则降为领受成命的执行机构,“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三国曹魏时期,尚书台内部开始分曹,由四曹变五曹而六曹(六部前身),中国官僚体系开始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隋朝时尚书已是中央政府部级长官,明朝时直接听命于皇帝,清朝时升至巅峰。

尚书为何能从战国时期的微末小官,一步步发展成为清朝时期的一品大官?直达上听、反映民意,快速传达上令、达于民生,应是尚书文化的核心要义。

李永绍,就是这样一位上传下达、心系民生的尚书,为官康雍两朝,政绩斐然,官声良好。

二月,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那年春耕,康熙皇帝带领百官祭祀先神,祈求丰收。他扶着犁站在地里,环视围观的一众大臣,问谁能牵牛。李永绍应答出列,稳稳地牵起牛鼻子。康熙十分高兴,就赏了那头牛给他。他把牛送回老家,老家的人都知道这牛是皇帝赐的,不敢用绳子套起来,也不敢圈在围栏里,更不敢让它拉犁。没有缰绳束缚,牛儿自由自在,天天南游北逛的,不少庄稼都遭了殃,老百姓不敢抱怨,暗暗叫苦。后来李永绍听说,就让人杀了那头牛,然后跟康熙爷说,那牛啊水土不服一命呜呼了,就这样既解了百姓的苦难又免了家族的祸事。

康熙四十三年,宁海州发生重大自然灾害,饿死许多人,当地官员报喜不报忧。李永绍奉旨到江浙一带视察,回京路上顺便回老家看看,就看到了饿殍遍野的惨状。他悲痛万分,舍弃中庸之道,不怕得罪地方官员,写下《甲申叹——康熙甲申岁荐饥》请旨救灾。字里行间的悲痛哀叹、伤怀感念、眷眷深情,深深感动了康熙帝,康熙帝慨然允准。

“编氓谁愿雨过犁,雨涨南河没地皮”“莫道皇天连岁暖,人间尚有苦无衣”“旱魃肆灾气正豪,万民盼盼望天高”……翻看他的《约山亭诗稿》,不禁感叹,不论在任致仕,李尚书始终心系民生,真是“风也忧雨也忧”。

李永绍不仅是一位心里装着老百姓、一心为国家的好官员,更是一位好儿孙、好家长,他很好地继承并大大发扬了李氏家风。据第十八世子孙李玉平(李永绍是第七世)介绍,李氏家族四世祖李东鲁立下 “耕读传家”的祖训,后世子孙始终铭记并行之蹈之;五世祖李初妍是李永绍的爷爷,常常资助寒门子弟,“永绍”的名字就是他给取的,希望能秉承祖训;李永绍没有辜负爷爷的期望,不仅做到了“耕读传家”,而且立下“清白立家”的规矩,告诫子孙们“嚼断菜根方是官,匪躬报国惟心安”“尔祖江南清白吏,成人似续振家声”,临终前还特意嘱咐,不得重棺厚葬,不得多占地,除了朝珠和诗稿,不要其他任何陪葬品。

清末民初,袁世凯要修《清史稿》,派人找李子宾(李永绍的裔孙)捐五万“袁大头”。话不投机,李子宾说:“我家尚书爷临终有遗训,子孙后代不许拿钱买虚名!”断然拒绝。来人很恼火,愤愤然取消了李永绍的立传资格。

修史是利国利民利千秋的好事,按说一向躬身报国、心系民生的李家人,应该不会拒绝,反而会慷慨解囊。之所以没有谈拢,可能是因为史观不同。李氏后人秉承先祖遗训,应认为史书着笔不该与金钱和权力扯上关系,比如“捐钱就入史,不捐钱就不入史;捐的钱多则文长评高,捐的少则文短评低”。或许在他们看来,不论捐钱与否,该记入史册的无论如何不应被排除在外,不该记入史册的,即使捐了钱,也不该在史册上留下只言片语。李氏后人拒绝的应该不是修史本身,而是当时修史者有偏差的史观。

李氏家族绵延几百年,族上200多个做官的,没有一个贪官污吏,原因应该就是这良好的家风。

雍正五年,李永绍告老还乡。雍正皇帝感念其一生功绩,颁发谕旨,由朝廷拨款为之在家乡敕造了这座尚书府。它占地二十亩,有房百余间,位于辛安河北、围子山下、西解甲庄村中央,四幢宏大的五开间房落依次而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地方官员路过,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历经百年风雨,尚书府的规模早已不再,却依然挺拔屹立。有关部门将之列为全市重点廉洁文化项目,加大了保护力度,几经修缮。

红漆木门紧闭,铜门环闪闪发亮。门前一棵梧桐树,枝繁叶茂。有风吹过,树叶哗哗作响,耳边似有先贤语声萦绕。房屋或许终究会破败消失,先祖的音容也终究会随着历史湮灭,但,他们的遗风,长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尚书   莫道   盼盼   饿殍遍野   宁海   儒家   致仕   告老还乡   遗训   诗稿   家风   史册   悲痛   康熙   民生   官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