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撒哈拉沙漠盐湖,才知道所谓的“喜马拉雅盐”是智商税

撒哈拉沙漠是全球最大的沙漠,总面积约92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8%,占非洲总面积的31%,覆盖九个国家和西撒哈拉地区,地质以山谷、山脉、盐滩、岩石高原和沙丘为主,还有20座咸水湖,唯一淡水湖是乍得湖,年均降雨低于25厘米,是地球上最热、最干燥的地区之一。

“我们今天要去的埃尔杰里德盐湖,就是撒哈拉沙漠里最大的盐湖,位于突尼斯南部,总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内流盐水湖”,向导解释说:“正常游客去撒哈拉沙漠或盐湖,我会建议直飞至最近的吉比利机场,但会错过中途几个无可替代的游览点,所以从突尼斯首都自驾去盐湖比较适合你,全程约700公里”。

但我更关心“内流盐水湖”是什么意思,查阅资料后简单概括就是:埃尔湖没有固定河流补充水源,炎热夏季几乎完全干涸,只有降雨后才会出现15-20厘米深的水层。

为了赶在日落前(晚上7点)抵达盐湖边缘的哈梅特镇,我们最终选择跟随一支沙漠越野车队同行,他们选择最近的路线,中途只停留一次稍作补给,虽然野路有些颠簸,但确实节省了很多时间,也相对安全了不少,中途景点等我们回程时再逐一游览。

由于突尼斯的低物价和相对完善的救援措施,专门前往突尼斯体验沙漠自驾的外国游客也越来越多,目前已形成一条龙服务,游客只管下单,剩下的车辆、向导、安保和后勤都有专业公司负责。

不得不说,这些沙漠自驾玩家不仅会玩,还很敢玩,GPS明明显示有路就是不走,非得穿越二三十公里长的沙丘,以致于全程都见不到几个村落,就连晚饭也不愿意进村,几辆车一拼、遮阳布一拉,各自拿出好吃好喝的大家一起分享。

一名法国游客说,他和其他车友几乎每年都会来突尼斯度假,以前大多在地中海沿岸吃吃喝喝,2015年后转战撒哈拉沙漠,队伍中最经常自驾撒哈拉的老头,已经是第18次了。

在哈梅特镇与车队分道扬镳,小镇大约6000人口,但实际居民不足1000人,表面说水源枯竭导致人口减少,实际原因是埃尔湖的开采销售权被法国买断,居民们的收入大大降低,只能往沿海发达地区搬迁。

哈梅特镇有个废弃的影视基地,《星球大战》和《前传:幽灵的威胁》都曾在这里拍摄取景,原以为这些房屋都是为了拍摄电影而建的,毕竟房间又矮又小,没想到向导却肯定的说:原住民的房屋本来就是这个风格,只是为了拍摄电影而在外墙涂了一层黄色油漆。

这个村子在拍摄电影前叫Ksars,当地有传言说迦太基罗马时代的王族墓园就在附近,住在村里的都是守墓人后代。但突尼斯政府多次派人勘测都没有找到,当地人也三缄其口拒绝透露,至今仍是未解之谜,电影拍摄期间据说有人找到,只可惜目前仍没有准确信息来源。

这些低矮的房屋明显生活不便,是因为缺少建材吗?实际原因比缺少建材更加无奈。

大概在1900多年前,当地牧民偶然看到骆驼和牛羊会舔舐盐湖碎石,从而发现盐矿并发明了采盐工艺。在那个“盐比金贵”的年代,埃尔湖边缘很快就聚集了大量盐工,为应对沙漠酷暑又发明了这种多层矮屋,二层以上白天门窗大开,既可通风保存食物,又能大大降低整体温度,入夜后再关门保温,确保居住空间冬暖夏凉,又能节省大量建筑材料。

虽然人口稀少,但盐湖周边的野生动物还是挺多的,常见的有角马、羚羊和半夜行动的响尾蛇、银蚁等等。饲养动物以骆驼为主,主要负责运输沙盐和生活物资,且多数是单驼峰的小型骆驼,耐渴耐饥还不挑食,就是脾气不太好,经常用跺脚来表示不悦。

大概从200年前开始,蜂拥而至的沙漠驼队引起诸多矛盾和争议,久而久之就诞生了“斗驼赛”,凡有矛盾就以骆驼相斗来解决,这才有了现状的撒哈拉联欢节之压轴节目:骆驼大赛。

村子往南开车约20公里能看到一条粉色的盐河,原以为离盐湖还远,结果向导一句话颠覆了我的认知:马上就到湖中心了。

原来,村子与周边十多个村镇一样都位于盐湖范围,只是盐湖完全干涸已有千余年,早已不是常人认知中的盐湖,而是一座看不到积水的盐滩,粉色盐河实际就是湖床最低洼处,一直蔓延到湖中心的原始采盐点。

作为撒哈拉沙漠最大盐产地之一,埃尔盐湖产出的盐几乎包揽了大半个北非在过去千余年里的用盐,直至法国殖民者到来后,埃尔盐湖又被细分为红、紫、绿、白四种盐,曾经被欧洲贵族视为顶级的绿盐(盐角草脱水而成)已近乎绝迹。

绝迹原因与盐湖缺水和高温有关,6月份最高气温50℃,地面直接温度最高可达71℃,再加上盐碱土壤等等原因,盐湖核心区几乎看不到绿植,连嗜盐植物都很难成活。

紫盐属湖底石床的矿盐,因天然矿物质极低而开采量很低,日本人常用来制作调味盐或浴盐。

红色盐就是俗称的“喜马拉雅红盐”,以储量低、难开采、药用价值和美容功效(尚无任何证据证明,智商税)等等著称,但在突尼斯盐湖,红盐几乎唾手可得,开采成本几乎为零,故而早早就被法国垄断经营,目前欧美市场超过30%的喜马拉雅盐都出自突尼斯埃尔盐湖,只不过产地标的是地中海。

与欧美市场日益高价的矿盐和山粉红盐有所不同,突尼斯的带色海盐只有装饰效果,法国垄断商为了抬高价格,不仅限制产量(导致大量盐工下岗),还让盐工们在盐湖开采区设置了一堆各种颜色的盐垛,用来营造“奇货可居”的假象。

在本地人眼里,盐只有纯度差异,越是花里胡哨的颜色代表杂质越多,所以在突尼斯任意餐厅要是嘱咐大厨“用地中海盐或喜马拉雅盐”,反而会被当成肥羊狠狠薅一把。

盐湖开采区边缘能看到不少盐砖屋,这些用盐岩堆起来的小屋都是当地牧民建造的,附近还有大小不一的小坑,雨季雨水聚拢在坑里,待到太阳晒干后直接取给牲畜补充盐分,属于最天然、最省力的业余盐工。

盐湖往西大约25公里就是《星球大战》中卢克·天行者的家园:地坑院。1976年拍摄电影时,周边还有20多个类似的地坑院,最后选中其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家酒店,由于撒哈拉沙漠侵蚀沙化,绝大部分地坑院都已被覆盖或无法修缮,好在电影拍摄地附近的几座地坑院未受影响,如今已全部列为免费景点和补给站,游客如遇危险亦可暂时避难。

这座地坑院建成于400年前,据说第一任主人是长期霸占盐湖的某位阿拉伯酋长,直至法国殖民地到来后才被迫转让。地坑院为环形简单结构,没有中国陕北地坑院那么复杂大气,也没有引排水设施(不需要),内部分厨房、客厅和卧室,空间低矮狭小,舒适度完全不如陕北地坑院。

此行整体来说收获颇丰,不仅体验了沙漠自驾的肆意驾车与极端气候,也学习到了红盐知识,更见识了简单版的非洲地坑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撒哈拉沙漠   盐湖   喜马拉雅   突尼斯   撒哈拉   法国   骆驼   向导   智商   沙漠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