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太空听到神秘“敲门声”,13年后真相大白,多亏他当时冷静

“10、9、8、7、6、5、4……” 伴随着一阵巨响,“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巨大的反推力吹起好多热浪烟尘,人们视线缓缓升起,直到火箭消失在云层。

2003年10月15日9时10分,“神州五号”进入预定轨道。大屏幕上杨利伟给大家敬了个标准的军礼,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内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已经迈出第一步并逐步走在世界前沿,中国民族探索千年的航天梦得以实现。

但大家知道吗?看似辉煌历程的背后,却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据杨利伟回忆,因为肩负着使命,任何挑战和风险我都不惧,唯独一件事令我发怵。当时我刚完成太空作业任务,飞船舱内突然传出阵阵“敲门声”。

霎时间,我不寒而栗。因为这件事违背科学常理——“真空环境中发不出声音”。“敲门声”是如何形成的?杨利伟曾遇到过怎样的艰难险阻?他的航天征程是否坦荡?

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故事,探寻一下这段“飞天筑梦”。

我有飞天梦

杨利伟1965年6月21日出生于辽宁葫芦岛绥中县,父亲从事行政工作,母亲在县城里教书育人。

经受过高等教育,父母自然重视杨利伟的成长,他们不仅会教杨利伟学习新知识,还会帮助他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在这样的环境下,杨利伟茁壮成长。

进入校园,杨利伟同学眼中的好伙伴,老人眼中的好学生。有天,老师在课堂上谈到“梦想”这个话题。

轮到杨利伟发言时,他说道:“我从小在海边长大,看见海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我们羡慕。

因此,我的梦想是飞向蓝天。” 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小孩子的一番话真的实现了。

1983年,杨利伟在绥中县读高三。

当时空军来学校招飞,杨利伟毫不犹豫,果断报名。优异的学习成绩、强壮的体格、敏捷的身体,使得杨利伟轻松通过招飞选拔,进入解放军第八航空学校。

航校生活中,他刻苦钻研,踏实学习,四年里他完全掌握飞机理论、飞机技巧和飞行操作。

毕业后,空军某师向他发出邀请,他满心欢喜地成为祖国的“空中卫士”。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十年里他飞遍了祖国大好河山。

在此期间,他荣获三等功,安全飞行时长高达1350小时。按照正常轨迹,杨利伟会继续飞行,直至光荣退役。

但命运不愿放过这个年轻人,它想让杨利伟在更大的平台上去发光发热。

空军训练

1996年,祖国载人航天事业工程开启,探索太空成为头等大事。作为优秀的空军飞行员,果不其然,杨利伟收到一份通知,即“参加航天员选拔告知书”。

众所周知,成为宇航员的条件十分苛刻,大致可分为六点。

其一,身高不能过高,合理标准在一米六零至一米七二之间。

其二,体重不能过胖,合理标准在五十千克至七十千克之间。

第三,年龄限度严格,主要为25至35岁。

其四,飞行时长必须满足600小时,且无任何危险事故经历。

其五,身体检测合格,连续三年达到甲级以上。

其六,通过航天航空选拔、生理机能选拔、临床医学选拔、心理承受能力选拔、耐力选拔等等。

幸运的是,这些要求杨利伟刚好符合。当时有1500名预备航天员,经过各项检测,最终只剩下14位,杨利伟成功入围。接下来,面临着他的将是更加严格的考研。

千难万险还坚劲

接到入围通知的时候,杨利伟心情十分激动。对于他而言,遨游太空,探索星辰大海是他最初的梦想,这一次他离梦想更进一步。

彼时,世界上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只有美国和苏联,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于1961年4月12日进入太空,美国宇航员艾伦于同年5月5日进入太空。

除美苏外,其他欧洲顶级强国也曾探索过太空,但均不具备自主探索的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杨利伟一行14名宇航员肩负着中国载人航天的使命和全国人民的期盼。

对于中国而言,这次登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为提高容错率,航天总局对杨利伟及14名宇航员进行“地狱”级别的特训。

首先,他们需要学习有关航天的基础理论知识。

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原理学、医学、天文学等十多门基础课程,数十本书,杨利伟需要在两年内学完,在这两年里他们需要合理分配时间,既要学习知识,也要强化身体训练。

在这样的前提下,杨利伟提前结束进度,开启夜以继日的学习模式。在航天宿舍内,灯光基本上亮到后半夜。

除理论知识外,杨利伟还需要做各种各样的适应训练,包括失重飞机飞行、高空跳伞、飞机着陆冲击、超耐力适应、前庭功能等等。

面对训练,杨利伟不敢怠慢。据航天局教员描述,14名预备役宇航员中,杨利伟是最刻苦的那个,每天来的最早,走的最晚。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层层筛选,杨利伟进入首飞梯队。2003年10月14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领导组会议上,杨利伟被认定为首席人选,翟志刚和聂海胜则成为备份航天员。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杨利伟成为首席人选后必须独立完成各项指令任务,数月时间里,他需要掌握上百种操作动作和数千条指令。

为牢记这些操作和指令,杨利伟废寝忘食,每天待在模拟火箭中。

2003年10月15日清晨6点,距离“神州五号”发射还有3小时。此时此刻,发射台上站着四个人,分别是杨利伟、工程师、医生和教员。

即将关闭舱门时,工程师打趣地说道:“利伟,你知道为加加林关闭舱门的工程师现在在做什么吗?”

杨利伟一头雾水,回应称:“不清楚。” 工程师表示:“他现在身居高职,可是俄航天博物馆馆长。”

话音刚落,杨利伟心领神会,他明白工程师想让自己放松下来,于是他说道:“馆长,落地再见。” 工程师面带微笑,他哽咽地喊道:“利伟,明天见!”


2003年10月15日9时,倒计时结束后,“神州五号”拔地而起,带着所有人的祝愿冲向太空。9时10分,飞船进入预定轨道。

此时此刻,全国观众欢呼雀跃,可他们不知道的是,酒泉发射中心气氛紧张,他们所有人凝神屏息,默默祈祷。

天空中的“敲门声”

飞船起飞时,杨利伟感觉到身体负荷逐步增大,但相比于之前的体能训练,这种压力还在可控范围内,因此他很快就放松下来。但随着火箭进入30公里高空时,飞船出现了剧烈的共振现象。

振动频率大约在10Hz以下,对杨利伟的脏腑和心肺共能造极大冲击。共振共持续26秒,这段时间里,杨利伟面露苦涩,双手贴紧胸部一动不动。

据卫星基地专家描述,杨利伟表情痛苦,剧烈的疼痛让他连声音都发不出来。据杨利伟回忆录记载“这股疼痛让我无法忍受,我感觉自己要牺牲了!”

共振结束,杨利伟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他慢慢睁开眼睛,不断挥舞双手向指挥中心示意。

看在这幅场景,指挥中心众人发出海啸般的掌声和欢呼。随后火箭朝着大气层外飞去,速度越来越快,直到将这位来自中国的使节送入太空。

看到飞船进入环球轨道,指挥中心的所有人长舒一口气。专家组成员相继离场,留下勘测人员继续追踪。

与此同时,杨利伟望着浩瀚的太空,他感慨万千,书写下那句“和宇宙相比,地球像一粒尘埃!” 此时,“神舟五号”飞船高度大约在300公里左右,一个巨大的圆弧浮现在杨利伟的视野中,紧接着,便是蓝色星球。

进入太空后,“天地反转,本末倒置”的感觉愈发明显。杨利伟的身体不自觉地向上浮,浮到半空时,杨利伟的身体左右盘旋。

长时间的颠倒错觉诱发空间性运动疾病,杨利伟出现头晕、目眩、恶心等症状。

事实上,这是一种太空常见的失重问题,此前美国和苏联宇航员也经历过,只不过他们没有公开报道而已。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杨利伟保持冷静,他闭上双眼,双手双脚放松,用此前的训练经验和行动不断摸索。

幸运的是,十多分钟后,杨利伟成功摆脱了失重现象。摆脱失重后,杨利伟按照指挥中心提示,圆满完成各项作业任务。

正当他想要休息的时候,飞船船舱内却传出“咚咚咚”的敲门声。

出于本能反应,他暗道“太空基本上是真空环境,根本发不出声响,敲门声是从何而来?

以防万一,杨利伟还是仔细观察了四周。尽管寻遍整个舱室,他依旧没能发现原因。出于大局考虑,杨利伟只好将事情搁置。

绕地球环行14圈后,神舟五号于10月16日5月36分开始分离轨道舱和返回舱。杨利伟圆满完成载人绕地球任务,可以返回地球。5时56分,返回舱开始降落。

合理解释

在返回舱从天空落入的过程中,返回舱需要穿越“黑障区”,在此期间,飞船要承受数千摄氏度的高温,这是极其危险的一步。

更重要的是,在“黑障区”,返回舱会和指挥中心失去联系,这意味着杨利伟只能孤身一人面对难关。

当飞船飞至距离地面100公里处,飞船和大气层快速摩擦,过了几分钟,飞船有惊无险地通过“黑障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飞船和大气层快速摩擦的阶段中,杨利伟发现玻璃上出现明显的裂纹。

如果玻璃碎裂,杨利伟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就在千钧一发之际,飞船另一片舷窗也出现裂纹。看到这幅场景,杨利伟顿时心安,他本着对中国制造的信任,他相信不可能在两片玻璃上都出现问题。

事后,经专家组解释,考虑到飞船进入大气会产生极高的温度,因此他们会在返回舱玻璃上涂抹一层耐高温的材料,杨利伟所看见的纹路并不是玻璃碎裂,而是材料被烧开。

6时23分,返回舱在内蒙古四王子旗草原腹地降落,在媒体面前,在众人簇拥下,杨利伟面带笑容,右手一个劲地挥舞,表达内心喜悦之情。

回来后,杨利伟向专家们描述了太空中特殊的“敲门声”。很快,“太空敲门声”这个话题引起世界多国关注。

各国专家纷纷置评“太空中广泛存在一种名为电磁波的波名,具有波粒二象性,它传播无需介质,能在太空中发出声响” “宇宙尘埃撞击到飞船上” “飞船热胀冷缩造成的。

在预定轨道上飞船过热,脱离预定轨道,飞船过冷”。专家们所说的虽有道理,但依旧能轻易推翻。

2005年神州六号航天任务结束,航天员聂海胜和费俊龙也提出相同疑问,即真空中竟然能听见”敲门声”。

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月宫一号”在太空中进行模拟实验。期间,舱内研究人员同样听到奇怪的“敲门声”,经过专业测算。

“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刘红表示,在太空中飞船会遇到极寒和极度高温的状况,飞船会因此变形,从而产生类似于“敲门”般的声音。

从客观事实出发,这或许是对“敲门声”最好的解释,如果还有其他解释,估计人类科技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时至今日,杨利伟仍然为祖国航天事业奋斗,他目前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职务。在他的推动下,“神州” “嫦娥” “玉兔” ”天宫“ ”问天”相继升空,望着那黑夜中闪烁的星光,人类征途远不止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绥中县   太空   苏联   航天员   宇航员   真相大白   飞船   中国   航天   冷静   返回舱   年后   身体   神秘   杨利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