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丨从“保下来”到“活起来”中国城市里坊制活化石焕发新生机

  福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三坊七巷就位于这座古城的中心。

  三坊七巷始建于晋代,完善于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北起杨桥路,东至八一七北路,安泰河贯穿南北,总面积661亩。2021年3月24日,正在福州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坊七巷,就古文物保护进行调研。

  “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

  三坊七巷,以南后街为中轴线,呈“非”字型自北到南依次排列。西侧的“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东侧的“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据三坊七巷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公元前202年,勾践后裔闽越王无诸开始修建福州城。多年后西晋战乱,一些中原旺族衣冠南渡到此,他们选在三坊七巷落脚。之后,唐宋时期福州城大发展,福州被誉为海滨文化中心,三坊七巷格局初定。

  走进三坊七巷,但见白墙黛瓦、飞檐翘角,与软木画、油纸伞、寿山石等民间艺术业态相映成趣;古厝连绵中,各类主题博物馆、地方戏曲演出与名人故事、明清建筑“亲密接触”……“古厝+非遗”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三坊七巷在保护中“活化”利用,持续释放活力。

  出入坊巷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然而诗书翰墨却一直流传下来。正如郁达夫所说,“两榜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到了明清,尤其是清中期以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传统与中国近代历史交织在一起,再加上船政学堂、马尾船厂在福州的创办,这里便涌现出大批中国近代的风云人物。这里,曾经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林旭、严复、林觉民等一百多位对中国近代史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有着“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美誉。

  今年62岁陈勇是地道的福州人,在三坊七巷附近住了近30年,如今是一名义务讲解员。无论是福州的老古巷文化,还是巷子内的名人故居,他都非常熟悉,也愿意把自己了解的历史讲解给游客听。他喜欢把讲解第一站安排在林觉民故居,在布置一新的展厅里为游客深情朗诵《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走进林觉民的书房,在声光电技术的展示下,百余年前,香港滨江楼上,林觉民书写《与妻书》的场景映入眼帘。

  “林觉民牺牲后,林家将祖宅卖给谢家,冰心11岁回到福州,曾住在这里。”陈勇手指门前对联,边吟诵边解释,“‘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这是冰心的祖父集古人名言而成的自勉对联,在《我的故乡》《我家的对联》等文章里,冰心都提到了这副对联,可见对她影响之深。”

  陈勇说,三坊七巷是老福州人的共同记忆,他接待过很多旅居海外的人,在回来后,都专程要到三坊七巷走一走。

  “我从小听着林则徐、沈葆桢等仁人志士的故事长大,那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气节激励着我。现在我站在这片古建筑里讲他们的故事,更有自信、有底气。”陈勇说道。

  从“拆”到“修”,一字之变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福州市有关部门计划对三坊七巷进行开发,准备拆除林觉民故居的部分建筑,转而建设商品房。刚刚担任福州市委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到现场查看,并先后两次召开现场办公会,听取文保相关人士意见。了解情况后,习近平要求暂缓拆迁,并对林觉民故居进行修缮。接下来,三坊七巷内其他的老房子,也陆陆续续被修缮、保护起来。从“拆”到“修”,一字之变,展现的是城市管理者的远见和魄力。

  “100多天时间就把这里抢修起来了!不久后,三坊七巷里其他历史建筑也陆续被修缮、保护起来。”时隔多年,福州文史专家李厚威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随后福州市推动确定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条例、建立文物局和考古队、要求城建项目立项时需文物部门盖章等措施。

  “从保护文物本身,到提升全社会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将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视作同等重要。”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三十多年过去了,从“保下来”到“活起来”,三坊七巷活态遗产焕发着新的生机。

  1991年3月,福州市委市政府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在“三坊七巷”召开,议定了加强文物保护的7件实事,并由此衍生了惠及长远的工作机制。“三坊七巷”成为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典范。

  遵循“修旧如旧,保持总体坊巷格局、风格、风貌不变”的原则,按照“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步骤,“三坊七巷”已修复历史建筑近200处。“‘三坊七巷’保护利用,不仅修复整体环境与物质形态,还积极保护其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和城市记忆,既要延续建筑主体过去的辉煌,更要让它保持活力、创造力和文化魅力,

  “三坊七巷“的情怀

  “光是为游客导游讲解,三坊七巷我就走过无数次。”全国十佳“最美导游”黄玉麟在总书记视察时全程讲解,在他看来,三坊七巷经过多年保护修复,留住了城市记忆,让人们记住了乡愁,成为市民常逛常新、外地游客来榕必到之处,每年的游客量超1000万人次。黄玉麟表示,他将把总书记这次考察调研写入导游词,将总书记和三坊七巷之间的佳话讲述给更多游客。

  三坊七巷有“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美誉。每当夜晚来临,三坊七巷开始热闹起来,,显着热闹非凡。彩灯高悬,流光溢彩,仿古建筑气势恢宏,市民游客往来穿梭。总书记亲自来到三坊七巷考察,关心着街区里商户的经营状况,关注着传统文化和非遗传承的情况,这对所有商户尤其是文创产品经营者都是一个激励和鼓舞。

  “福州角梳被称为‘福州三宝’之一,角梳制作最难的是开齿、踢齿,你看我们这个梳子的齿就踢得很圆润。”店主刘铁光拿起梳子,一会儿给游客讲解着工艺和技法,一会儿给购买梳子的游客装袋子。并向游客展示传统角梳的制作技艺。他是福州角梳制作技艺第4代传承人。沿着南后街继续往南行走,很多游客在“宝锐牛角梳”店铺前驻足停留。

  和刘铁光的角梳一样,近年来,南音、福建木偶戏等非遗项目,“同利肉燕”“永和鱼丸”等老字号,纷纷回归“三坊七巷”;中国商印展览馆、国潮金鱼博物馆等新业态也入驻街区。如今的“三坊七巷”,早已成为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会客厅”、闽都文化的“展览馆”,连续七年游客年接待量超过1000万人次。

津云新闻记者 赵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中国   冰心   后街   福州市   福州   梳子   故居   总书记   街区   明清   对联   生机   非凡   游客   建筑   文化   历史   石焕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