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3.5亿,影响整个东亚,起源古印度的佛教为何被赶出印度?

有个冷知识:世界三大宗教,其实都起源于亚洲。

其中,基督教起源于西亚,信徒遍布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信徒辐射到亚非两大洲。

而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信徒绝大多数分布在东亚以及东南亚。

但有个比冷知识还要冷的知识,相比前两个宗教,佛教在传播过程中,竟意外发生断层情况。

当佛教洋洋洒洒发展了一千多年之后,却莫名断崖式衰落下去,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恢复往日光彩。

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不信你问问当今的印度人,他们早就不信所谓的佛教,而将婆罗门教推上神坛奉为国教。

一、不破不立,佛教的“破”与“立”

诚如印度人所说,婆罗门教的发展时间远超佛教,早在三千五百年前,印度教开始出现雏形,它的形成时间与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时间相吻合。

当年从欧洲南下的雅利安人,在到达印度后,为了享受征服者的利益,便设置种姓制度,强制当地土著为他们服务。

从此以后,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彻底绑定,并在印度生根发展几千年

其实普通人根本无法想象,种姓制度究竟有多可怕,因为这种制度时刻影响着印度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所有的信教者都成为这种制度的奴隶。

然而它最恐怖的一点是,在种姓制度的洗脑下,印度各阶级之间互不流通,久而久之上流阶层富得流油,下层阶级贫困愚昧数千年,从来没有一丝翻身机会,直接陷入到愚者自证的怪圈中。

所以说,以种姓制度为宗教基础的婆罗门教,其最终形成时间还要比佛教早一百多年。

但就是这不长不短的一百多年,整个印度的阶级开始固化,所有的印度人学着尊崇婆罗门阶层。

在婆罗门教的释义中,婆罗门阶层是种姓制度的最高层,属于神职人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天生就是被其他阶层伺候的主儿。

可凡事物极必反,婆罗门教的种种约束,早就引起一些反抗者不满。

公元前623年,一个名叫“乔达摩”的人就出现了,相传他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声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这个当时人们眼中的张狂之人,就是佛教的创立者,也就是中国人口中的释迦摩尼佛。

年轻时的乔达摩通过所见所闻,发现自己脚下的土地处处存在着阶层差异,人们因为阶层隔离而过得相当压抑和悲苦,为了打破现状,乔达摩提出一个非常先进的词语“众生平等”。

这四个字如雷神之锤,给原本苦闷封闭的阶层社会带来重重一击,人们脑海中的“种姓”意识开始土崩瓦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摒弃种姓制度,摸索着走向平等之路。

就连乔达摩自己也不知道,他所创立的佛教从一开始就红红火火,还一路传播到了中国。

但是光打江山并不够,还必须有守江山的才行。在开创者乔达摩之后,一个真正“守江山”的人出现了,他就是孔雀王朝大名鼎鼎的阿育王。

按照种姓制度,国王阿育王仅属于第二等级,地位低于婆罗门,偏偏这种神权大于王权的宗教,让阿育王无法忍受。

为了打击婆罗门教,阿育王打出“众生平等”的幌子,向全国大力扶持佛教。

这就不难看出,佛教的起源和种姓压迫有很大的关系。

在阿育王的扶持下,佛教彻底走上扬眉吐气的道路,其影响力迅速传到整个亚洲东部。

公元前2年,佛教越过喜马拉雅山传入我国,并迅速占据主流,成为能与道教相抗衡的一大宗教。

与此同时,上部座佛教流传到东南亚,成为柬埔寨和暹罗等国的国教。

公元538年,佛教又经由海路传到日本,开启了海外传经之旅。

斗转星移,佛教在发展中日益兴盛,其影响力鼎盛时可全面概括到东亚诸国。但谁能想到,正当佛教在其他国家香火鼎盛时,却在发源地印度逐渐销声匿迹。

二、消亡

其实,佛教在印度的衰败并不是偶然,它的没落来源于三大因素:

首先,伊教的入侵。

1300年前,古印度中央政权土崩瓦解,来自中亚的白匈奴人趁机入侵古印度,他们见佛像就砸,见寺庙就烧,原本辉煌灿烂的佛教文化,一夕之间颓败下去。而这仅仅是开端,五百年后,来自中亚的阿拉伯人再次强占印度。

众所周知,阿拉伯人信仰伊教,他们在入侵古印度时顺便带来了自己的民族文化。

当阿拉伯人的铁蹄踏遍古印度的每个角落时,所到之处寺庙全变为废墟。

公元1203年,在一片火光中,阿拉伯人摧毁了国家寺院超戒寺,这成为佛教跌下神坛的标志。

如果说西方不能没有耶鲁沙冷,那么佛教决不能失去超戒寺。

可当超戒寺最后一片瓦块从屋檐掉落,印度佛教无可避免走向没落。

其次,寺院经济阻碍发展。

有谁还记得我国古代“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当佛教兴盛,寺院经济繁荣时,越来越多的人为了避世,跑来寺院出家。

这些出家人不事生产,不懂劳作,靠着香火钱过着逍遥日子,还侵占大量土地来扩展寺庙,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引起老百姓的怨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老百姓和国家不满时,佛教迟早被落下神坛。

这点国内如此,印度亦如此。

再者,佛教无法撼动种姓制度。

想当初,为了打破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乔达摩提出“众生平等”口号。但由于同起源于一个国家,两宗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都讲究轮回,低种姓的人注定这辈子来受苦,只有忍耐修行才能下辈子投个好胎,这种思想和“众生平等”明显有冲突。

当印度人信仰了上千年后,回过头来猛然发现,所谓的“众生平等”,不过是佛陀画的一个大饼。

看来,佛教纵然想打破种姓陈规,但是反抗精神不多,最后只能和婆罗门教殊途同归。

想当初,阿育王为了推行佛教,曾大费苦心修建寺庙,可当阿育王走后,这种包含政治因素的宗教迟早会被新生政权推翻。

说白了,任何宗教的兴起和覆灭,苦的都是老百姓,当佛教只讲究远离红尘遁入空门时,红尘必然会被更加讲究现实和制度的婆罗门教占领,于是佛教便彻底淡出印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佛教   印度   达摩   婆罗门教   种姓   东亚   阿拉伯人   印度人   信徒   起源   阶层   宗教   制度   古印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