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本轮稳增长政策的主线?

私人部门需求不足和外需回落的风险,意味着基建、制造业仍然是稳增长的主力,宏观政策或将保持扩张性趋势延续至明年。短期内货币政策的总量宽松受到汇率约束,预计更多将依靠结构性工具宽信用;财政和准财政政策保持扩张以及明年年初前置发力的概率较大。

经济环境决定稳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公共部门,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依靠政府和城投平台加杠杆。

1)疫情防控压力犹在,消费复苏弹性偏弱。2)尽管地产销售可能逐步回暖,但地产投资对经济的拖累预计将延续至明年。3)外需下滑的风险越来越大。短期来看,消费的约束、外需回落的风险、地产投资的压力难以迅速扭转,作为一个合理的外推,稳增长需要国内公共部门持续发力,在基建和制造业领域扩大投资仍将是政府稳增长的主要抓手。而公共部门的持续发力需要财政货币政策更大力度的支持。

财政政策:充分估计困难,扩张规模,前置发力。

要对冲经济增速的下行压力,保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明年预算内财政扩张的力度或需要比今年更强。更大的财政扩张力度可能意味着:①财政预算赤字率的上调;②新增专项债额度的上调;③增加调入资金和国企利润上缴。同时,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使用在今年下半年取得了不错效果,准财政的增量支持或将延续。从节奏上看,在当前经济不确定性尚存,私人部门预期较弱的情况下,需要政策持续刺激给予市场信心。因此明年财政节奏前置,延续今年下半年以来的刺激力度概率较大。

货币政策:短期结构性工具主打,明年总量宽松的空间或许更大。

今年的几轮小的经济复苏节奏,每一轮背后都有央行货币政策放松、LPR下调和央行指导下银行信贷的回暖。在8月以来新的一轮政策周期中,央行率先降息,9月超预期的社融和信贷数据亦说明央行和银行体系开始发力。但是,短期内货币政策在总量层面进一步宽松的概率有所下降:

第一,汇率对货币宽松形成较大的制约,央行需要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

第二,今年已经有2次降息,依靠政策性银行发力、盘活新增专项债空间、刺激购房需求和设备更新需求实现结构性降息对于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更具针对性,效果可能比总量宽松更好。

第三,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尚处于宽松状态,DR007低于7天逆回购利率40bp运行,降准补充流动性的需求并不紧迫。若明年美联储加息趋于放缓甚至停止加息,人民币的贬值压力或将有所下降,届时配合国内财政前置发力,总量货币政策的宽松空间将会更大。

政策聚焦的经济板块:

基础设施建设:基建是贯穿全年的稳增长核心发力点。今年以来8000 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银行信贷额度和2个 3000 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积极匹配基建项目融资需求,带动金融机构加快配套中长期基础设施贷款,近两个月社融超预期回升。10月份还会有5000多亿的新增专项债,全年新增专项债规模达4.15万亿以上。

制造业:政府对制造业的支持也是贯穿全年的。上半年财政政策发力集中在留抵退税层面,四季度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政策有望接力。央行设立的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 2000 亿元以上,涵盖了教育、卫生健康、新型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转型等10个领域,国庆期间已有多个省市实现设备更新改造贷款投放。

房地产:今年以来,房地产松绑政策渐进加力,保交楼和纾困政策持续推进。9月底开始出现自上而下的放松——央行阶段性放宽部分城市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下调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财政部对换购住房个人所得税予以退税。

消费:从消费刺激领域来看,一方面,本轮促消费政策继续在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领域延续;另一方面,随着8月以来全国总体疫情趋势平稳向好,旅游、住宿、餐饮等接触性行业促消费政策也陆续实施。

债市策略:

私人部门需求不足和外需回落的风险,意味着公共部门成为稳增长的主力,宏观政策或将保持扩张性趋势延续至明年。短期内,货币政策的总量宽松受到汇率约束,预计更多将依靠结构性工具宽信用;在预算内财政空间紧张的情况下,准财政起到了较好的补充。展望明年,财政政策扩张和前置的概率较大,一旦汇率约束下降,有望形成财政货币双宽的格局。在政策的持续支撑下,没有超预期冲击的情况下,这一轮经济复苏或许有望持续到明年上半年。对于债市而言,今年底到明年的10年期国债利率走势或将先上后下。

(明明为中信证券首席FICC分析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政策   财政政策   政策性   结构性   央行   基建   主线   宽松   货币政策   总量   专项   财政   明年   需求   部门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